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周围细胞的存活,发挥旁分泌作用。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以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作为观察组。培养24,48,72 h时采用MTT法检测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异位子宫内膜细胞PTEN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培养24,48,72 h时观察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受到显著抑制,亚二倍体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显著升高(P < 0.05)。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组细胞抑制率逐渐下降,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 < 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细胞PTEN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 < 0.05)。培养48,72 h观察组细胞PTEN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培养24 h (P < 0.05)。以上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上调PTEN基因表达,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肝癌的转移特性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癌转移行为的影响,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Transwell下室加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室加入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悬液,共培养36 h酶标仪检测吸光度值及细胞计数法观察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CCK-8 法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PCR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共培养前后转移相关因子骨桥蛋白、唾液酸蛋白、整合(α-V)以及增殖相关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程序化凋亡因子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共培养组的肝癌细胞迁移数量显著少于单独培养组,经酶标仪半定量检测肝癌细胞侵袭性显示,共培养组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单独培养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转移相关因子骨桥蛋白和骨唾液酸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 < 0.05),但整合(α-V)基因表达未出现明显改变(P > 0.05)。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转移相关因子骨桥蛋白、骨唾液酸蛋白以及整合(α-V)基因表达显著下降(P < 0.05)。③经酶标仪半定量检测肝癌细胞增殖能力显示,共培养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 < 0.05);但程序化凋亡因子基因表达无明显改变(P > 0.05)。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1、程序化凋亡因子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P < 0.05)。以上结果提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癌细胞共培养后,肝癌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下调,增殖能力明显提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旁分泌机制调控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方法:体外原代培养人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按1×105/1×105比例接种于Transwell共培养板上下室,建立上下双层细胞非接触共培养体系,设1×105单独培养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①MTT法检测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 < 0.05),且具有时间依赖性(P < 0.05)。②流式细胞仪检测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凋亡:实验组凋亡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5),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由G1期进入S期细胞减少。③RT-PCR法检测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mRNA的表达: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旁分泌机制抑制人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体外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且可能是通过提高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基因表达来达到的。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细胞凋亡;共培养;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13  相似文献   

4.
背景:众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T细胞增殖。 目的:观察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 方法:将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CD4+ T细胞以1∶10比例共培养4 d,以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白细胞介素17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量。 结果与结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7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P < 0.01)。与此一致的是,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共培养组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CD4+ T细胞组(P < 0.05,P < 0.01)。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CD4+ T细胞共培养组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 T细胞组(P < 0.01),但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并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7。表明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人Th17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5.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及增殖。 目的:体外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方法:分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行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DA SE)荧光染色,与体外培养扩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3︰1比例直接接触法及Transwell法共培养,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并设阴性及阳性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T细胞增殖情况,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CFDA SE染色分析显示,直接接触组T细胞增殖较阳性对照组明显减低(P < 0.01);Transwell组T细胞增殖亦较阳性对照组减低(P < 0.05);直接接触组T细胞增殖较Transwell组明显减低(P < 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及分泌某些细胞因子方式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异常增殖的T细胞,以直接接触方式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目前尚无成熟的鉴定方案。 目的:探讨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体外分化为胰岛样分泌细胞的可能性。   方法:将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胎儿胰岛素细胞分别接种于Transwell 双层细胞培养板上下层共培养。对照组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仅用胰岛细胞培养基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胎儿胰岛细胞的形态,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共培养刺激下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结果与结论:未经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贴壁生长,与胰岛细胞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逐渐变圆,并聚集成团,共培养9 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RAI检测分泌大量胰岛素,DTZ染色为阳性,细胞免疫化学检测阳性。而对照组无胰岛素释放。提示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背景:干细胞移植有利于心肌梗死后的心肌血运重建及改善心功能,HLA-G分子在免疫耐受状态的形成及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不同月龄有HLA-G表达差异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兔血运重建的影响。 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月龄细胞移植组、足月龄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后2周,将小月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足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标记BrdU,多点注射心肌梗死的交界区和中心区,对照组注射无血清培养基。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周,小月龄和足月龄细胞移植组在心肌梗死区均发现有BrdU示踪细胞,且两组梗死区心肌纤维化程度、心肌梗死面积均少于对照组(P < 0.01),两移植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Ⅷ因子染色见小月龄细胞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高于足月龄细胞移植组(P < 0.01),且两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HLA-G表达量较高的小月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更好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改善血运重建,有潜力成为心肌细胞移植的更理想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但内在的调节机制尚待阐明,为此,针对Toll样受体1在其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今后潜在的细胞治疗策略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1对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方法:贴壁法分离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磁珠法分离正常人CD4+ T细胞。CD4+ T细胞单独培养或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4 d。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白细胞介素17、Toll样受体1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的数量。结果与结论:CD4+ T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Toll样受体1。相对于CD4+单独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白细胞介素17明显升高(3.59±0.11,1.14±0.08,P < 0.01);进一步发现Toll样受体1 mRNA表达水平亦相应升高(6.07±1.79,1.53±0.63,P < 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 T细胞组[(4.53±1.27)%,(2.39±0.80)%,P < 0.01)。研究结果表明Toll样受体1可能参与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人Th17细胞的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单纯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受损脑组织的作用并不十分理想。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效果。 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胞移植组、七叶皂苷钠+ 细胞移植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细胞培养液、1×1010 L-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尾静脉1×1010 L-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同时经腹腔注射七叶皂苷钠 5 mg/(kg•d),连续5 d。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周,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低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 < 0.05);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大鼠脑梗死周围组织AQP9 及AQP4 mRNA的表达低于细胞移植组,却高于对照组(P < 0.05);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CM-Dil阳性细胞和神经元数量多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 < 0.05)。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大鼠脑梗死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跟腱组织工程再生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其诱导分化的有利环境(氧体积分数)尤为必要。 目的: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跟腱细胞在不同氧体积分数条件下间接共培养,比较氧体积分数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跟腱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SD大鼠跟腱细胞。SD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直接购买,经培养传至第1代后,与跟腱细胞一起在常氧(体积分数20%)和低氧(体积分数2%)条件下经Transwell间接共培养体系共培养。在培养7,14和21 d,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跟腱细胞的特异指标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Tenomodulin,Thrombospondin-4,Scleraxis基因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胶原蛋白Ⅰ和Thrombospondin-4蛋白表达量。 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跟腱细胞经间接共培养后,低氧组检测到的跟腱细胞的相关特异指标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表达水平均高于常氧组。提示氧体积分数可显著影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跟腱细胞分化的潜能,低氧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跟腱细胞分化的有利条件之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Under co-culture condition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uld regulat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d osteogenesis of osteoblasts.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osteogenic efficiency of osteoblastic precursor cells co-cultured with undifferentiated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r 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mineralization medium. METHODS: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were induced in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medium for 7 days before being indirectly co-cultured with 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tissues (bone marrow group, umbilical cord group and placenta group) in Transwell plates. Induced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cultured alone served as control group. At different experimental interval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and calcified matrix was preformed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on the osteogenic efficiency of induced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RESULTS AND CONCLUSION:Expression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different experimental group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it was also higher in the bone marrow group than the umbilical cord and placenta groups (P < 0.05).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alcified matrix reveal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in experimental groups, the umbilical cord group was higher than bone marrow group and placenta group(P < 0.05).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osteogenic efficiency of induced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is improved dramatically under co-cultur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发现共培养可诱导人源干细胞向特定细胞分化,但如何获得更多的组织工程所需的种子细胞是研究中的难题。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甲状腺素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兔软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方法:将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兔软骨细胞按照2∶1比例共培养,并用含有不同浓度甲状腺素(0,0.01,0.1,1,10 μmol/L)的培养基分组刺激,共培养14 d后分别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并提取细胞RNA和蛋白质,Real-time PCR检测聚集蛋白多糖mRNA及Ⅱ型胶原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多糖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加入0.01,0.1,1,10 μmol/L的甲状腺素干预后,聚集蛋白多糖、Ⅱ型胶原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随甲状腺素浓度增加而增强,与单纯共培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证明高浓度甲状腺素可增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兔软骨细胞共培养后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背景: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将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两者是否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在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中长期存活并均匀分布,尚未得到证实。 目的:观察大鼠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容性。 方法:改良化学法制备大鼠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将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oechest33342荧光标记后分为3组进行实验,细胞+支架组、细胞+支架大鼠体内组和单纯细胞组。分别应用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方法观察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的组织形态,以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吸附和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充分附着,生长增殖活跃,细胞在支架内分布均匀。细胞+支架体内组与细胞+支架组相比在移植后1-7 d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移植14 d细胞+支架体内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大于细胞+支架组(P < 0.05)。提示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有较好的相容性,体内环境更有利于细胞增殖和两者融合。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分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很多,尚没有确定一种为最有效的方法。 目的:寻找一种最为可靠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 方法:应用Percoll分离液法和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对脐血进行分离得到单核细胞,在含体积分数15%新生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传代。观察不同分离方法脐血单核细胞的回收率,每次传代的时间和细胞增值速度,培养过程中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细胞表面标志物CD90、CD44、CD34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Percoll分离液法相比羟乙基淀粉沉降法获得的单核细胞多,单核细胞回收率高(P < 0.01),第1次传代时间短(P < 0.01)。然而两种方法获得的细胞经培养在形态的变化和表面标志物CD90、CD44、CD34的表达上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所以羟乙基淀粉沉降法的分离效率较高,培养时间短,但是并不能获得质量较高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为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目前传代及扩增此类细胞尚无简单、有效、完美培养方法。 目的: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分离培养融合状态的间充质干细胞,以筛选一种较好的体外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宫产新生儿的脐血,随机分为5组:低糖DMEM(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组、高糖DMEM组、α-DMEM组、低糖DMEM+干细胞因子组、低糖DMEM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组。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的单个核细胞。将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上述培养基中,放置于37 ℃、体积分数为5%的CO2培养箱内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并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的表面抗原。 结果与结论:①各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48 h后贴壁细胞数和细胞存活率的比较:低糖DMEM+干细胞因子组、低糖DMEM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组的贴壁细胞数明显多于低糖DMEM组、高糖DMEM组、α-DMEM组(P < 0.05),细胞存活率亦明显高于低糖DMEM组、高糖DMEM组、α-DMEM组(P < 0.05)。②各组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培养时间下生长状态的比较:培养第3,6,9,12,15,18,21天低糖DMEM+干细胞因子组、低糖DMEM+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组细胞增殖的速度均快于低糖DMEM组、高糖DMEM组、α-DMEM组(P < 0.05)。低糖DMEM+干细胞因子组与低糖DMEM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可见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或干细胞因子共孵育,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有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 目的:验证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大鼠胰腺细胞共培养向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能性,并观察移植后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 方法:分离、诱导、传代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再与大鼠胰腺细胞共培养,诱导成胰岛细胞团样组织。将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进行移植及造模;模型组仅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组造模后将胰岛样细胞移植入糖尿病大鼠肾脏包膜。 结果与结论:脐带Wharton’s Jelly细胞培养中有细胞从组织块中爬出,第7天形态发生变化,贴壁细胞部分变成梭形。分离培养的细胞表达具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特有标志CD44、CD29、CD105,不表达CD34、CD45、CD14。诱导第7,10天PDX-1及人胰岛素强染色;胰岛素及C-肽浓度较单纯培养组明显升高;PDX-1及人胰岛素mRNA诱导第7、10天较高表达。移植第1周大鼠尾尖血糖链脲佐菌素实验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1),但明显高于正常照组(P < 0.01)。8周链脲佐菌素实验组肾脏被膜下发现胞核染棕色染色的Brdu阳性、胞浆棕色染色的胰岛素阳性细胞。结果表明,脐带Wharton’s Jelly中存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大鼠胰腺细胞共培养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移植入糖尿病大鼠肾脏被膜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  相似文献   

17.
背景:乌司他丁能减轻炎性反应、清除氧自由基,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有效地提高脊髓损伤后移植细胞的存活率。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Wistar大鼠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后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培养液+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细胞移植组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乌司他丁组腹腔注入乌司他丁,联合组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同时腹腔注入乌司他丁。 结果与结论:移植4周后联合组下肢运动功能优于细胞移植组和乌司他丁组(P < 0.05),细胞移植组和乌司他丁组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移植后4周,PKH26标记的阳性细胞数联合移植组多于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多于乌司他丁组和空白对照组(P < 0.01)。移植后8周,联合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明显优于其他3组(P < 0.05或P < 0.01)。提示乌司他丁联合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和电生理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独应用乌司他丁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8.
背景: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病变心肌有修复和再生能力,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一种新途径。 目的:探讨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效果。 方法:选取32只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随机等分为移植组和梗死组,从胎儿脐血中分离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制备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对移植组大鼠进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结果与结论: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被成功分离培养;与梗死组相比,移植组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的微血管密度、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显著增加(P < 0.05),左室舒张末压显著下降(P < 0.05),心电图情况稍有好转。表明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大鼠可以促进心肌血管再生,改善心脏功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