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胰腺β细胞选择性破坏,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为特征。脐血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在体内外均可以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发挥出一定的降糖作用。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对1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及胰腺组织PDX-1、MafA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尾静脉一次性注射脐血干细胞,正常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的脐血干细胞缓冲液。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评价大鼠胰岛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胰腺形态,Western blot 和PCR 检测胰腺组织PDX-1、MafA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①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0,30,60,90 min的血糖值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120 min时间点模型组血糖值显著高于正常组(P < 0.05);治疗组则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模型组胰岛数量出现下降,边界模糊不清,呈不规则形态,治疗组胰岛数量出现一定的减少,但尚维持清晰的结构。③治疗组PDX-1及MafA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显著高于模型组(P < 0.05)。以上结果表明,脐血干细胞可以显著降低1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及胰腺组织形态,并具有上调PDX-1、MafA表达的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核因子κB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体内多种细胞的核转录因子,能介导多种炎性递质转录表达,也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对糖尿病大鼠颌下腺组织中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补枸杞多糖组,后2组用四氧嘧啶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补枸杞多糖组灌胃50%枸杞多糖水溶液,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灌胃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8周。 结果与结论:灌胃8周后糖尿病组和补枸杞多糖组体质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补枸杞多糖组体质量高于糖尿病组(P < 0.05)。灌胃8周后糖尿病组、补枸杞多糖组血糖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补枸杞多糖组血糖低于糖尿病组(P < 0.05)。核因子κB在正常颌下腺中无表达或仅有少量表达;糖尿病时表达量明显增多,而补枸杞多糖组表达量则明显减少。结果可见枸杞多糖能够抑制核因子κB的活化与表达,对糖尿病大鼠颌下腺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骼肌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导致其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细胞的凋亡,这种凋亡可能是Caspase家族蛋白所介导的。 目的:探讨补肾健脾方对去势大鼠骨骼肌caspase-3和 caspase-8调控作用。 方法:SD大鼠48只等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后3组大鼠摘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对照组仅切除周围少量脂肪组织。造模2周后,中药组给予补肾健脾方(2.979 g/kg)灌胃,西药组给予戊酸雌二醇片(0.104 mg/kg)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蒸馏水灌胃,1次/d。 结果与结论:①干预12周后,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左侧股骨的骨密度值和骨矿含量均明显降低(P < 0.01);而中药组和西药组的骨密度值均高于模型组(P < 0.05),且2组骨密度值和骨矿含量接近(P > 0.05)。②酶标免疫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骨骼肌中Caspase-3和 Caspase-8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 < 0.05)。中药能显著降低大鼠骨骼肌中Caspase-3的表达水平(P < 0.05),而西药能显著减低Caspase-8表达水平(P < 0.05)。③说明补肾健脾方对卵巢切除所致的骨质疏松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提高骨密度,而且能显著减低Caspase-3的水平,但不能显著减低Caspase-8水平,显示补肾健脾方不是通过死亡受体途径去抑制细胞凋亡的。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持续高血糖可导致大鼠颌下腺的细胞出现退行性改变,表现为细胞因子表达增加,糖原代谢改变,分泌功能减弱。关于肥大细胞及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糖尿病颌下腺组织病变的关系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糖尿病状态下颌下腺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与形态变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四氧嘧啶成模后的4,8,12周测量体质量和血糖,并与对照组大鼠一同取下颌下腺组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并计数肥大细胞,SP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棕黄色阳性细胞数量。 结果与结论:①肥大细胞在正常鼠及糖尿病鼠颌下腺组织中均有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肥大细胞数随病程延长而增多,实验组不同时期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1)。②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数在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颌下腺的腺泡细胞、颗粒曲管及纹状管细胞中均有表达,阳性颗粒位于胞浆内,糖尿病时,随病程延长而增多,实验组不同时期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1)。结果可见糖尿病大鼠颌下腺中肥大细胞与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增强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发现虾青素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对于其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损伤中的治疗作用,目前尚无相关报道。目的:构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模型,观察虾青素对其产生的神经保护作用及作用的途径。方法:从98只7 d龄的SD乳鼠中随机取3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结扎左颈总动脉2 h后,置于体积分数92%的特种标准气体、8%的氧气缺氧舱2 h建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不予缺血缺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缺氧组和虾青素治疗组,各30只。虾青素治疗组大鼠在脑缺血缺氧模型建成后立即通过腹腔注射80 mg/kg虾青素。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缺氧组大鼠缺血损伤区顶叶皮质中p-Akt、p-GSK3β、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 < 0.05);与脑缺血缺氧组相比,虾青素治疗可以显著减少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P < 0.05),显著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P < 0.05),明显减少凋亡细胞的数量(P < 0.05)。提示虾青素可以显著改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预后及作用途径与上调Akt/GSK3β信号通路相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Smads信号通路是心肌纤维化的关键通路;丹参酮ⅡA具有抑制心肌纤维化作用。 目的:验证丹参酮ⅡA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致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取出生24 h内的SD大鼠心脏,利用酶消化法结合差速贴壁体外培养心肌成纤维细胞。取上述第3代心肌成纤维细胞,用5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培养15,30,60,120 min或6,12,24 h后收集细胞,用不同浓度(10-5 mol/L、10-4 mol/L)丹参酮ⅡA预处理2 h后再加入5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培养120 min或24 h后收集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进行细胞鉴定,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mad7及磷酸化Smad3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法检测磷酸化Smad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一定范围内以时间依赖方式诱导结缔组织生长因子、Ⅰ型胶原、磷酸化Smad3及Smad7的表达,刺激终末结缔组织生长因子、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量明显上升(均P < 0.01);磷酸化Smad3及Smad7蛋白表达量在刺激后1 h达到峰值,表达量显著增加(均P < 0.01)。高浓度丹参酮ⅡA预处理可显著下调磷酸化Smad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Ⅰ型胶原表达(均P < 0.01)。两种浓度的丹参酮ⅡA预处理均可上调Smad7蛋白表达(P < 0.05,P < 0.01)。提示丹参酮ⅡA对心肌纤维化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上调Smad7蛋白表达,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Smad3磷酸化,部分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糖尿病和卵巢去势是骨质疏松发生的两大主要原因,均会出现一氧化氮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变化。 目的:探讨雌激素、一氧化氮、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模型中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于造模后4,8,12,16周,进行骨密度检测,并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清雌激素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 结果与结论:随着链脲佐菌素诱导时间的延长,糖尿病大鼠股骨骨密度逐渐降低(P < 0.05或P < 0.01);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逐渐降低(P < 0.05或P < 0.01);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逐渐升高(P < 0.01);血清雌激素水平轻度降低,与同时间点正常大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主要表达于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其阳性表达随链脲佐菌素诱导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P < 0.01)。说明糖尿病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和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变化导致了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使骨密度降低,参与了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表明,川芎嗪在抗肺纤维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对川芎嗪抗急性肺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大鼠油酸性急性肺损伤时,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 方法:采用静脉注射油酸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建模后并分别用川芎嗪和地塞米松进行干预。 结果与结论:建模成功后,模型组大鼠肺系数明显升高(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肺组织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明显增强(P < 0.05);应用川芎嗪和地塞米松干预后上述变化明显减轻(P < 0.05)。证实川芎嗪对急性肺损伤时的肺组织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川芎嗪抑制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莱菔硫烷可用于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治疗,血红素氧合酶是一种催化血红素降解的应激蛋白,已经成为预防氧化攻击的首选研究靶标之一。目的:观察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激动剂莱菔硫烷对大鼠胰岛细胞系INS-1细胞血红素氧合酶1蛋白表达作用及细胞保护机制。方法:体外培养INS-1细胞,先用3 μmol/L莱菔硫烷进行干预培养3 h,再分别加入不同的胰岛素抵抗诱导剂葡萄糖氧化酶、地塞米松和葡萄糖胺刺激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结果与结论:3 μmol/L莱菔硫烷处理INS-1细胞中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增加(P < 0.05),其效应在4 h后达到高峰(P < 0.05)。3 μmol/L莱菔硫烷的预处理可逆转由胰岛素抵抗诱导剂导致的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下调(P < 0.05)。而且在葡萄糖胺处理的INS-1细胞中,莱菔硫烷对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改善与磷酸化PKB的表达上调具有正相关性(P < 0.05, r = 0.23)。结果证实,莱菔硫烷可能通过诱导核因子E2相关因子2介导的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增强胰岛细胞抗氧化防御功能和抗损伤信号系统,从而达到拮抗胰岛素抵抗诱导剂对胰岛细胞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已有研究显示在大鼠肾移植时连续给予1×107细胞浓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免疫耐受,但临床上尚未发现姜黄素对肾移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目的:在对肾移植后的大鼠给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不同剂量姜黄素,观察其免疫耐受的效果。方法: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随机分为4组:纯肾移植组,无治疗措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关腹前左骼静脉注射1×107/kg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2天起尾静脉注射等量细胞,共10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高剂量姜黄素组:除给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分别以2,10 mg/kg姜黄素溶液灌胃,共10 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6水平。结果与结论:大鼠经肾移植后,纯肾移植组中肾小管上皮细胞以及间质细胞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白细胞介素2,6水平均高于其他各组(P < 0.05)。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高剂量姜黄素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蛋白表达降低(P < 0.05),血清白细胞介素2,6水平均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 < 0.05)。结果证实,大鼠肾移植时同时给予姜黄素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可有效地进行免疫调节,抑制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保护肾功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限制性应激为构建心理应激的一种方法。 目的:建立合适的糖尿病及限制性应激模型,分析限制性应激与1型糖尿病的关系。 方法:选取48只雄性SD大鼠,在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施加限制性应激,对照组不施加。于施加限制性应激后的1,2,3和4周分别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大鼠各6只,检测相关应激标识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以及胰高血糖素在血清中的浓度。并定期进行空腹血糖测试。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大鼠在施加限制性应激1周后血糖及胰高血糖素增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或 P < 0.001);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等应急标识物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说明限制性应激可以升高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已有研究者从肝癌组织和细胞系中发现了CD133、乙醛脱氢酶(ALDH)、CD90、CD44、EpcAM、CD13、OV6、K19、c-kit、ABCG2等多种肝癌干细胞的标志物,其中CD家族的CD133、CD90、CD44等被认为与肝癌的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大鼠肝癌诱导过程中肝癌干细胞标志及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及两者相关性。 方法:应用二乙基亚硝胺(DEN)溶液饲养SD大鼠24周诱导大鼠肝癌模型,并设立普通水喂养的健康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模型组肝癌诱导过程中Kupffer细胞相关ED2表达呈现出逐渐增多的情况,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模型组ED2在诱癌第12,16,20,24周的表达均显著升(P < 0.05)。定量PCR 检测显示,肝癌诱导过程中CD90呈逐渐上升趋势(P < 0.05),较之健康肝脏组织,肝癌组织中CD90上升更明显(P < 0.05);CD133 呈现出一定升高趋势,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诱癌过程中其他肝癌干细胞标志物未出现明显改变(P > 0.05)。肝癌诱导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MCP-1及白细胞介素6均明显上升(P < 0.05),较之健康肝脏组织,肝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MCP-1、白细胞介素6表达显著偏高(P < 0.05),其余炎症因子在诱癌过程中则未出现明显改变(P > 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MCP-1、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6与CD90的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表明Kupffer细胞所释放的部分炎症因子与肝癌干细胞标志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Kupffer细胞可促进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背景:实验研究显示,复方中药能有效下调RANKL或上调护骨素及调节RANKL/OPG轴而发挥中药抑制关节破坏和骨吸收的作用。 目的:进一步验证中药蓬草除痹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细胞因子及骨吸收和重建的影响。 方法:取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蓬草除痹汤高、中、低剂量组、雷公藤对照组。空白组不做处理,其余大鼠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模型组不做处理,其他各组均为灌胃给药,1次/d,连续给药28 d。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可以显著抑制大鼠右足肿胀的程度(P < 0.01或P < 0.05)。各治疗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及前列腺素E2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1) ,其中蓬草除痹汤中、高剂量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雷公藤多甙片组(P < 0.05)。各治疗组大鼠关节软骨下骨和骨小梁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 < 0.01),护骨素关节软骨组织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均P < 0.01)。表明,蓬草除痹汤能有效改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症状,减轻骨侵蚀,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中致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及前列腺素E2的水平,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关节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有研究报道滑膜细胞信号传导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目的:观察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中磷酸化p38和磷酸化JNK的活化及痹肿消汤的影响。 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痹肿消汤组。模型组及痹肿消汤组大鼠足趾注射胶原蛋白乳剂制备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大鼠,10 d后加强免疫,初次免疫后第14天开始给痹肿消汤组大鼠每天痹肿消汤灌胃,模型组蒸馏水灌胃,正常组自由饮水。 结果与结论: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中磷酸化p38及JNK的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 < 0.05)。与模型组相比,痹肿消汤组能下调磷酸化p38及JNK蛋白的表达(P < 0.05)。说明痹肿消汤可抑制类风湿关节炎中磷酸化p38及JNK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有研究报道牛磺酸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多种动物疾病模型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肝脏是牛磺酸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其重要的靶器官,因此牛磺酸与肝病的关系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影响。 方法:将30只雄性SPF级C57B/L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牛磺酸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100%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模型组给予含20%四氯化碳的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牛磺酸组给予含20%四氯化碳的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并从第3周起给予牛磺酸500 mg/(kg•d)灌胃至第10周。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血清中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P < 0.05),丙二醛水平显著升高(P < 0.05),肝脏指数增加(P < 0.05),病理检查显示肝细胞坏死并出现脂肪空泡、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细胞浸润;牛磺酸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血清中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降低(P < 0.05),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P < 0.05),肝脏指数降低(P < 0.05),病理检查显示肝脏组织中无炎性浸润、脂肪空泡和纤维组织沉积。结果表明牛磺酸可以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通过发挥其抗氧化作用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程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急性胸部撞击后所致的肺挫伤(钝性肺挫伤)常引起呼吸功能异常和继发性炎性反应,并参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发病原因及致病机制亟待明确。 目的:观察胸部撞击所致钝性肺挫伤急性期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川芎嗪对其的影响。 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川芎嗪治疗组,后两组制备胸部撞击伤模型,川芎嗪治疗组建模后立即腹腔注射川芎嗪80 mg/kg 1次。在创伤发生后1,2,3 h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及细胞凋亡的改变、检测肺水肿程度和肺血管通透性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组织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及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在创伤后1 h即显著增加,创伤后2 h及3 h间急剧增加(P < 0.05);创伤后2 h及3 h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及肺组织损伤程度显著增高(均P < 0.05);肺血管通透性及肺水肿程度增加(P < 0.05);Caspase-3表达显著增高(P < 0.05),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P < 0.05)。川芎嗪治疗组在相应时间点相对于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降低(P < 0.05),肺组织内细胞凋亡指数及肺组织损伤程度降低(P < 0.05),肺血管通透性及肺水肿程度减轻(P < 0.05);Caspase-3表达下降(P < 0.05),Bcl-2/Bax比值增加(P < 0.01)。结果提示,川芎嗪可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下调Caspase-3的表达并提高Bcl-2/Bax的比值,以降低胸部撞击所致肺组织急性期的异常凋亡并减轻胸部撞击所致急性期肺挫伤。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关于鼠龄对去势雌性大鼠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影响的报道较少。 目的:验证6月龄大鼠去卵巢对构建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6月龄雌性大鼠48只,分为2组,去卵巢组摘除双侧卵巢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假手术组不摘除卵巢,切除卵巢周围少量脂肪组织。建模后1,2,3个月测定大鼠体质量、子宫湿质量、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骨矿密度和骨矿含量等指标变化。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1,2,3个月,去卵巢组比假手术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增加(P < 0.05),子宫湿质量较假手术组量明显下降(P < 0.05)。建模后1个月,去卵巢组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指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 < 0.05);建模后3个月,去卵巢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指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 < 0.05);碱性磷酸酶指标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指标随大鼠月龄增加有轻度增高趋势。建模后2,3个月去卵巢组骨矿密度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 < 0.05)。表明6月龄大鼠去卵巢可成功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  相似文献   

18.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改善预后。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经静脉移植人脐血CD34+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Wistar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于梗死后1,5,10 ,30 d经尾静脉注入0.5 mL人脐血CD34+细胞(实验组)或磷酸盐缓冲溶液(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梗死后5,10 d实验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 < 0.05),左室收缩末内径明显减小(P < 0.05),左室后壁增厚率更高(P < 0.05),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P < 0.05),且以梗死后10 d移植大鼠心功能改善效果最明显(P < 0.05)。梗死后10 d实验组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最高(P < 0.05)。说明大鼠心肌梗死后5,10 d经静脉移植脐血CD34+细胞可明显改善心功能,梗死后10 d移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分泌更多,血管生成更多,对心功能的改善更明显;同时说明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能是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分泌,提高毛细血管密度来改善心功能的。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表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保护神经元免受各种因素所致的神经元变性和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SD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以未进行血管结扎的大鼠作为假手术组。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大鼠每日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 μ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造模后7,14,28 d取大鼠海马组织用于检测。 结果与结论: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 < 0.01),而治疗组各时间点大鼠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缩短(P < 0.01);TUNEL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各时间点大鼠海马TUNEL及Bax阳性细胞吸光度值明显减小(P < 0.01),Bcl-2阳性细胞吸光度值明显增加(P < 0.01)。说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Bax蛋白的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