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与他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分不开的.他一生非常关注对科学发现中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讨论及哲学思考,坚持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传统;他的科学思想体现了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思想,哲学的思考是引导他前进的重要因素.他具有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和注意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划时代变革所引发的新的世界技术革命,使得在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了以往时代所不具有的新态势。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化程度和科技进步所产生的社会功能日趋显著;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协调。这两种态势的存在及其互动,不仅对各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且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门类之间的汇流成为科学发展中日  相似文献   

3.
圣人创造发明科技论体现了重视人类自身力量的科学思想;有机整体自然科技观,强调从世界的统一性和事物联系性中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但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的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理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自然科学走上独立研究的道路,使其始终包含在思辨哲学和其它文化形态中;重科学技术的现实功用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古代技术的大发展,但不太注重对科学事理或成因的探寻,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发展;重经验总结、轻科学理论创造的科技倾向,局限于对实际操作程序的记录,基本上没有超出经验层次和升华到系统的理论体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创造发展。  相似文献   

4.
牛顿不是光的微粒说的代表。他是自然科学史上第一个试图把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统一起来的自然科学家。他不反对科学假设。相反,牛顿提出光的二重性假设,正是他运用分析和综合、科学假设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所取得的闪烁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5.
鲁迅自幼喜欢自然科学。他的有关科学的论著,始终燃烧着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并为他后来的思想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爱因斯坦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宇宙现象,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奇迹与谜团?他提出了自经典物理学建立以来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关于时空和质能的科学理论——相对论,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影响了整个物理学乃至科学的发展。爱因斯坦杰出的科学贡献和深邃的思想已被永远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十分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曾对我国自然科学发展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他的自然科学思想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过去对这方面缺乏应有的研究,本文拟就毛泽东自然科学思想及其社会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于婕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8):174-175,184
自然科学社会化是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两者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和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科学社会化所呈现出的新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深入研究科学的体系和结构、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发展的政策,才能为自然科学社会化提供理论依据并加速其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人们要在已有的理论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也要推翻无法解释科学实验中出现的新事实的旧观念、旧理论,实现科学革命,创立新观念、新理论,提供全新的知识,推动自然科学在渐近和革命的交替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一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不断扩大的,  相似文献   

10.
纵观古今,科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规范下进行的。本文拟以研究外在物质世界的结构、性质和规律为目标的自然科学思想为对象,分析归纳自然科学理论建立和发展的步骤,构建比较完整的认识外在物质世界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这一套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试谈裴子野对史学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南北朝时著名史学家裴子野在史学史方面的贡献进行了初步的论述研究。南梁时期,沈约的《宋书》,裴子野的《宋略》,以两部不同体裁的史籍,在史学领域中并驾齐驱,保证了编年体与纪传体并称二体的地位。虽然《宋略》现已散佚,但叙事、史论方面,代表了当时史学发展的新水平,为后世树立了楷模。裴子野的著史思想引起史学界注重,对史学评断的深入,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禹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贬谪诗人,贬谪使刘禹锡备尝忧患磨难,但也正是贬谪激发了他借文学创作抒发郁愤并与忧患抗争的动力和勇气。他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贬谪文学豪健雄奇、冷峻犀利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忧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贬谪文学写作的新路径。从他的作品中可以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相似文献   

13.
论西方文化中的非理性主义观——霍桑作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加尔文教及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霍桑在其众多的作品中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梦幻的结合表达了其非理性主义观,揭示了对理性的绝对崇拜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等一切社会问题。霍桑把这一新的社会矛盾统一归结为一个抽象的"恶",并认为要想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都需要从"恶"入手来拯救和净化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以此达到和谐社会的建构。这暗合了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同时也对当今我国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支粉笔、几本书,教师引经据典地教,学生把时间、地点、人物详细记住的历史教与学的方法已成为过去。教师应具有立体的历史观,充分运用历史实物、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缩减政治斗争的内容,增加科技发展、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的内容.拓宽专业实践的范围,切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李宪之教授之气象灾害研究成果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宪之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年轻时(1927—1930年)参加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青海亲历了一次强大寒潮的侵袭,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1930—1936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和工作。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及北京大学教授。李宪之先生一生从事气象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有许多开创性的工作。1934—1936年先后发表了《东亚寒潮侵袭的研究》和《台风的研究》,发现东亚寒潮可以穿越赤道,到达南半球并在那里引发降温与降水,同时提出了南半球澳洲大陆寒潮的爆发可以越过赤道在西北太平洋引发台风的生成。晚年又提出了“宏观系统”的概念,指出中国大陆特大暴雨的发生主要与来自南半球的天气系统有着重要的联系,从而提出了对中国特大暴雨及洪涝灾害可以进行监测与预测的理论。本文综合介绍了他在气象灾害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成果以及对气象科学研究的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在西方哲学界乃至其它很多科学领域都有重大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里有许多关于科学技术的讨论 ,他通过对“此在”进行探究和描述 ,来揭示科学的本质 ,对于科学演进的方式和特点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等问题 ,海德格尔也有自己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史与后人文主义--析皮克林的后人文主义科学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代美国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的科学史观.指出他欲建立独立于科学家的解释方式的"历史解释",以超越传统的逻辑实证(经验)主义的科学史观;摆脱爱丁堡学派的"利益模式"在实践上的困境,以"后人文主义"(posthumanism)的观点来看待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文化的多样性、异质性来理解实验室中的科学文化.这些新观念对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带来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高士其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一生致力于科普创作和科普事业,是第1位到达延安的“红色科学家”,被周恩来总理赞誉“高士其代表科普”。回顾了高士其的科普创作生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文艺理论体系的内涵:科学和文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相结合,科学文艺作品应兼顾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要尽力扩大与科学相结合的文艺体裁范围,不同体裁科学文艺作品的创作应遵循不同的规律。高士其科普创作思想对当前的科普创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之初,2000多名海外科技工作者陆续回国,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历经坎坷的归国过程意义深远,使他们成为中国现代留学史上耀眼的群体,也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践行科学报国理念的榜样。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科技工作者群体归国大潮作一历史考察,探讨了他们回国的动因、过程和回国后的工作与贡献,以揭示他们在新中国科技与教育事业扬帆起航阶段做出的重要贡献与彰显出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20.
黄秉维院士与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秉维院士是我国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开拓者。他认为“没有综合性地理研究,地理学便失去其存在的依据”,他始终坚持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方向和实践。简述了他的地理综合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论述了不断开拓的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新领域,诸如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地表热量平衡与水分平衡、农业自然生产潜力、坡地利用与改良、陆地系统科学等;揭示出他的地理综合思想已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且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现应大力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