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目的:前瞻随机单盲方法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率.方法:60例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n=30)和Ⅱ组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n=30).神经刺激器诱发出目标神经阳性体征后共给0.5%罗哌卡因35 mL.比较两组麻醉操作不适感及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和手术等待总时间.45 min内每5 min评估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结果: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等待总时间和麻醉不适感显著少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P<0.01或P<0.05).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有效率显著高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P<0.01).结论: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使用相同局麻药及容量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提供更短的操作时间、更少的麻醉不适感和更完善的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接受B超引导下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完全阻滞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较肌间沟阻滞好,其起效时间快、阻滞完善,是适用于急诊手术的上肢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60名ASAI~Ⅱ级需于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I,n=30)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n=30)。使用局麻药40mL(20mL0.5%罗哌卡因+10mL2%利多卡因+10mL生理盐水),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肋间臂神经感觉阻滞情况、手臂运动阻滞情况以及成功率和相关副作用等。结果除I组肋间臂神经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外(P〈0.05),2组在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效果几乎没有差异,但A组有更高的血管刺破率(P〈0.05)。结论2种方法都能为外科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和镇痛,但垂直锁骨下方法能更好阻滞肋间臂神经而腋路方法出现刺破血管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比较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RIB)用神经刺激器引发2种不同的收缩反应(上臂即上肢的近端和前臂即上肢的远端)对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阻滞效果的影响,探索RIB入路的有效性及可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5例,采用RIB入路,按神经刺激器引发上肢目标肌肉收缩反应的部位,分为A近端(40例)、B远端(45例)2组。外周神经刺激器初始电流为0.6 mA,频率2 Hz,时程0.1 ms,用单次神经刺激针穿刺,进针寻找相应臂丛神经,如电流减小至0.3~0.4 mA时仍能见到明显的相应肌肉收缩,且回抽无气体、血液则注入0.5%罗哌卡因40 mL。于注药后30 min内每5 min由另一名观察者测试并记录2组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远端组臂内侧皮、前臂内侧皮、正中、尺神经较近端组快(P0.01),锁骨上、腋、肌皮、桡神经2组无显著差异;30 min时2组除肌皮和桡神经外其余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近端组低于远端组,但无显著性差异;2组均未出现中毒、血气胸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神经刺激器引发出肘以下远端运动反应时,感觉神经阻滞起效速度快,神经阻滞完善率高,感觉阻滞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比较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RIB)用神经刺激器引发2种不同的收缩反应(上臂即上肢的近端和前臂即上肢的远端)对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阻滞效果的影响,探索RIB入路的有效性及可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5例,采用RIB入路,按神经刺激器引发上肢目标肌肉收缩反应的部位,分为A近端(40例)、B远端(45例)2组。外周神经刺激器初始电流为0.6mA,频率2Hz,时程0.1ms,用单次神经刺激针穿刺,进针寻找相应臂丛神经,如电流减小至0.3-0.4mA时仍能见到明显的相应肌肉收缩,且回抽无气体、血液则注入0.5%罗哌卡因40mL。于注药后30min内每5min由另一名观察者测试并记录2组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远端组臂内侧皮、前臂内侧皮、正中、尺神经较近端组快(P〈0.01),锁骨上、腋、肌皮、桡神经2组无显著差异;30min时2组除肌皮和桡神经外其余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近端组低于远端组,但无显著性差异;2组均未出现中毒、血气胸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神经刺激器引发出肘以下远端运动反应时,感觉神经阻滞起效速度快,神经阻滞完善率高,感觉阻滞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局麻药对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等容量混合液.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各组局麻药用量分别为每条神经8、6、4mL.记录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阻滞效果: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B组各神经分支支配区麻醉起效时间较短(P<0.01).阻滞效果较好(P<0.01).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评定:A组优秀29例,良好l例.麻醉优良率达100%:B组优秀28例.良好2例.麻醉优良率达100%;C组优秀11例,良好12例,失败7例,麻醉优良率76.7%.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1).麻醉持续时间A组和B组显著长于C组(P<0.01).3组均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局麻药用量,是臂丛神经阻滞理想的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娟  王培松  吕晨  陶涛  邹建玲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4):2902-2903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同时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25mL行臂丛神经阻滞,记录各支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开始时间,术后进行随访,并记录感觉阻滞恢复时间。结果:两组对腋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开始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肋间臂和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阻滞开始时间左旋布比卡因组快于罗哌卡因组(P<0.05)。两组比较前臂和肘运动阻滞的开始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腕和手指运动阻滞的开始时间左旋布比卡因组快于罗哌卡因组(P<0.05),同时其感觉恢复时间也长于罗哌卡因组(P<0.01),两组术中阻滞满意度相同。结论:0.375%左旋布比卡因可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桡侧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罗哌卡因相同,但尺侧起效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快于罗哌卡因,同时感觉恢复时间也长于罗哌卡因,从而可提供满意的术后止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8月至2007年12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男53例,女27例),ASAⅠ~Ⅱ级,颈肩部外观无畸形,无患肢感觉异常,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年龄18~68岁,体质量45~75kg.随机分为二组进行前瞻性的临床对照研究:超声引导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组(N组),每组各40例,分别行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20 mL.组间观察比较腋神经、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各神经分支起效时间比较,U组明显短于N组(P<0.01).注药30min后,各神经分支的阻滞效果U组明显优于N组(P<0.05).U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N组(100%vs.87.5%,P<0.05).N组失败5例,其中2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3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麻醉持续时间U组为(378±151)min,N组为(365±163)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出现5例误穿血管.结论 与神经刺激器比较,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是急诊上肢手术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9.
腋路臂丛阻滞是臂丛阻滞的传统方法,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安全性好、副作用少、体表标志明显、易于操作而广泛用于上臂下部、前臂及手部手术的麻醉方法。传统的腋路臂丛阻滞法,因臂丛在腋鞘内分支较多(其分为七支三束)且比较分散,常出现阻滞不完善,通常是尺侧好桡侧差,正中神经好尺侧差。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阻滞不全亦多见。为了提高阻滞完善率,我院在改进的传统一针一点注药阻滞法[1]为一针二点注药阻滞法[2],又采用了在ATL-超9-HDI仪,频率在7~11MHz探头的彩色多普勒…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及手部手术的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二组(n=18),所用药物分别为0.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1ml(A组);0.5%罗哌卡因+布托啡诺100μg/1ml(B组)。臂丛神经阻滞选择锁骨下入路,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穿刺。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镇痛时间以及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成功率。结果二组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均明显长于A组(P〈0.05)。二组患者间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布托啡诺100μg可明显延长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时间,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