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结局。方法对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及桂林市妇幼保健院2年来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的381例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院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381例,其中有283例因瘢痕子宫选择了再次剖宫产,占74.3%,术中见盆腹腔严重粘连7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98例,成功38例,占38.8%;再次剖宫产术后感染率及产后出血量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2组产妇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再次剖宫产率的关键就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只要合理选择试产对象,加强产程观察,有相当部分是可以经阴道分娩的,亦可降低再次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重点探索产科护理新模式是否能够促进自然分娩。方法:挑选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02月01日至2014年02月01日在我院分娩的280例产妇,将产妇随机分成两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看护140例对照组,采用产科护理新模式看护140例观察组,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结果:对照组的自然分娩率仅为71.43%。阴道助产率7.14%。剖宫产率21.43%。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高达92.86%,阴道助产率仅为0.71%,剖宫产率仅为6.43%。对照组的剖宫产率远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产妇的剖宫产率、自然分娩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产妇实施产科护理新模式,有利于降低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胡小玲  叶望莲 《现代保健》2011,(30):123-124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的分娩办式与母婴结局,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0例剖宫产后足月妊娠再分娩患者,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n=42)和剖宫产组(n=48),对比分析两组不同分娩方式的危险因素与母婴结局。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量显著少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使用镇痛剂2例(4.8%),明显少于剖宫产组的45例(93.8%)(P〈0.05);阴道分娩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大出血、产褥病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P〈0.05);比较两组新生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倡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选择阴道试产,可降低再次剖宫产率,并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研究高龄产妇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1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高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6例行剖宫产手术,34例自然分娩,将其分别作为观察组及对照组。研究两组孕妇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结果观察组46例剖宫产产妇的新生儿窒息率为6.5%,对照组34例自然分娩产妇的新生儿窒息率为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产妇阴道分娩并不会增加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因此该人群不能作为剖宫产的指征。临床工作中,要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征,控制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张家港市剖宫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关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张家港市2008至2012年的妇幼卫生年报分娩情况监测数据,并结合在本辖区内的产妇和医务人员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回顾分析近5年妇幼卫生年报中剖宫产情况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结果①张家港市剖宫产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剖宫产率过高不能有效地减少围产儿死亡(r=0.500,P〉0.05)。剖宫产指征前6位分别为社会因素、疤痕子宫、胎儿宫内窘迫、头盆不称、胎膜早破、脐带绕颈,其中社会因素占第1位;②产妇问卷调查显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在阴道分娩比剖宫产好的利弊认知(χ2=15.225,P〈0.01)、家庭成员对阴道分娩支持程度(χ2=73.569,P〈0.01)、孕期营养知识掌握(χ2=11.367,P〈0.05)及参加爱力自然分娩课程(χ2=13.300,P〈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医务人员问卷调查显示对剖宫产远期危害认识不足及社会因素是导致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结论张家港市剖宫产率较高,应通过重点加强对孕产妇宣教,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争取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措施,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6.
肖海瑜 《现代保健》2009,(18):76-77
目的比较产科不同护理模式对分娩的影响。方法按产妇意愿选择经阴分娩的单胎头位足月妊娠分娩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产妇应用不同护理模式后对分娩的影响,并进行分娩方式、产程、产后产妇舒适度、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比较。结果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自然分娩率比对照组高,产钳助产及剖宫产率低,观察组产妇产后舒适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以产妇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可促进产程进展,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增加产妇产后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肖鸿萍 《中国卫生产业》2014,(12):133+135-133,135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影响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择本院妇产科2010-2012年足月分娩病例,就各年度阴道助产与具体剖宫产情况,各年度剖宫产手术指征构成比进行比较。结果分析2010-2012年总足月分娩资料,阴道助产率呈逐年下降表现,剖宫产率表现为上升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因素、臀位、相对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为剖宫产手术主要指征,在构成比及顺序上各年度指征存有差异。结论针对诱导剖宫产率增高的因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剖宫产,以降低不良事件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降低剖宫产率和改变剖宫产指征构成比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576例初产妇为研究组,同期住院分娩的547例初产妇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妊娠期健康教育、分娩期镇痛、加强助产人员责任心和助产技术、行政干预等措施。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分娩期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构成比。结果两组产妇剖宫产率和阴道分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产妇剖宫产指征比较,研究组胎儿窘迫、社会因素、GDM和GIGT、巨大儿、脐带绕颈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头盆不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产妇臀位剖宫产指征无差异(P﹥0.05)。结论采取孕期健康教育、分娩期镇痛、强化助产人员责任心及助产技术可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如何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将102例双胎妊娠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41例及剖宫产组6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龄〈37周时,阴道分娩人数所占比率显著高于剖宫产人数所占比率(P〈0.01),孕龄≥37周时,阴道分娩人数所占比率显著低于剖宫产人数所占比率(P〈0.01);产后出血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生儿体重≥2500g者,剖宫产人数所占比率显著高于阴道分娩人数所占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分娩组活产儿82例,剖宫产组活产儿119例.共发生新生儿窒息28例(13.93%,28/201),第一胎儿出生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胎儿出生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阴道分娩组36.59%(15/41)显著高于剖宫产组5.17%(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龄≥37周或围生儿体重≥2500g者以剖官产为宜。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重视助产技术的应用 合理降低剖宫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春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309-4310
目的:了解重视助产技术对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产科的550例产妇随机分为改良组350例,对照组200例,所有产妇的文化背景、胎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产妇的助产模式按一般方式进行;而对改良组产妇的助产采用"一对一"模式,指定护士长监督责任医生实施"一对一"助产模式。结果:两组产妇剖宫产构成比及阴道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剖宫产指征构成比比较显示,宫内窘迫、宫缩乏力、其他因素和头盆不正指征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社会因素指征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产妇阴道产产程及产后出血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助产技术能降低分娩过程中胎儿窘迫及宫缩乏力等剖宫产指征的发生,进而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及注意事项。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20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阴道分娩组)和对照组(剖宫产组)各60例,比较2组产妇的妊娠结局。结果(1)观察组60例产妇阴道分娩成功38例,成功率为66.7%,中转剖宫产22例;对照组60例产妇均分娩成功。2组产妇均未发生子宫破裂。(2)2组产妇分娩时间及母子存活率比较差异不大(P〉0.05),产时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观察组产后并发症为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2%;对照组产后并发症1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3%。2组产妇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疤痕子宫再次妊娠采用阴道分娩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应根据产妇具体情况选择合理分娩方式,可降低分娩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顾蓉静 《职业与健康》2008,24(18):1985-1986
目的观察和护理硬膜外镇痛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7-12月份接受镇痛分娩的初产孕妇198例为观察组,抽取同期同样指征的初产孕妇227例作为对照组,观察镇痛效果,对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产后出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产妇疼痛级别,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0.12,P〈0.01);观察组第1产程明显缩短;剖宫产率观察组为2.02%,对照组为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8,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镇痛安全有效,能明显加速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近年来剖宫产率非医学剖宫产指征剖宫产率的变化及原因。方法对江西省安福县妇幼保健院2002—2007年度1793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6年来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22.89%上升到2007年的41.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非医学剖宫产指征剖宫产者在所有剖宫产者中所占比例呈逐年增加,从24.32%上升到49.4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非医学剖宫产指征剖宫产的原因以孕妇担心产程疼痛占48.00%,认为剖宫产安全占25.00%,担心难产占12.00%,医务人员担心医患纠纷占15.00%。结论剖宫产人数在逐年增加,非医学剖宫产指征剖宫产者上升数量较快,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加强医患沟通,正确处理难产,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4.
谷红梅 《现代保健》2014,(7):125-12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200例在本院分娩的剖宫产术后孕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分娩方式。结果:200例孕妇中有87例符合阴道试产标准,试产率为43.5%(87/200);有8例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阴道试产成功79例(阴道分娩组),成功率为90.8%(79/87),阴道分娩率为39.5%(79/200);行剖宫产者121例(剖宫产组),剖宫产率为60.5%(121/200);有1例孕妇出现子宫破裂(0.50%,1/200);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明显少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7,P〈0.05);阴道分娩组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剖宫产组(t=3.024,P〈0.05);两组患者在孕妇年龄、孕周、产褥病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给予阴道试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导乐陪产联合干预措施为产妇提供心理和生理上的专业知识,使其树立自信,以利于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促进和支持自然分娩。方法按随机选择模式将2012年1至3月在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住院分娩的产妇分为2组,对照组350例沿用常规产时服务模式,观察组328例实施导乐陪产、播放潜脑音乐、自控硬膜外镇痛等联合干预措施,观察2组的分娩方式、产后24小时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阴道分娩264例(80.5%),剖宫产64例(19.5%);对照组阴道分娩194例(55.4%),剖宫产156例(4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1,P<0.05)。对照组产后24小时出血1例(0.3%),观察组产后24小时无出血病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P>0.05)。结论导乐陪产的顺产分娩率高,联合干预措施对促进自然分娩,提升服务质量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本院近5年的分娩方式现状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儿的不良影响,探讨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住院分娩13450例产妇的剖宫产率变化趋势及手术指征构成比,比较剖宫产和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剖宫产分娩占44.9%,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指征前3位顺位为社会因素、巨大儿、子痫前期或子痫;剖宫产组除新生儿产伤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外,其产后出血、脏器损伤、产褥感染、子宫切除、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与社会因素介入有关,剖宫产增加产后严重并发症风险。应加强孕期宣教,提高助产技术,保证母婴安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瘢痕子宫再次足月分娩的产妇分娩方式与思路。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9月期间我院接收的20例瘢痕子宫再次分娩的产妇,对其临床资料实施回顾分析。结果:16例实施剖宫产,4例实施阴道试产,试产率高达20%,都无子宫破裂发生;1例阴道试产失败更换为剖宫产。阴道分娩的产妇平均出血量是169.3±12.8ml,再次剖宫产产妇的平均出血量是253.2±11.5ml,阴道分娩产妇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再次剖宫产,差异明显(P〈0.05)。阴道试产组和剖宫产组都未发生产妇和新生儿死亡,两组新生儿评分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阴道试产组无1例感染者,剖宫产组出现1例感染情况,其感染率为5.88%。结论:不可以把瘢痕子宫视为剖宫产的绝对指征,部分情况下瘢痕子宫足月妊娠产妇经阴道分娩是较为安全的。需特别注意应严格遵循瘢痕子宫的试产原则,找出合理的分娩方案,禁止盲目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重庆市住院分娩产妇剖宫产相关知识和态度情况,为制订控制剖宫产率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根据地理位置在重庆市忠县、奉节县和彭水县各抽取4所助产机构,对其住院分娩产妇331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剖宫产相关知识、态度和获取知识途径等。结果共调查住院分娩产妇331人,其中阴道产组128人(38.7%),剖宫产组203人(61.3%)。剖宫产知识得分,阴道产组和剖宫产组分别为2.98±1.19分和1.80±1.15分,阴道产组知识掌握情况较好(t=9.094,P=0.000)。对于再次分娩,阴道产组选择阴道产的比例为92.2%,剖宫产组选择的比例为53.2%(P〈0.05)。劝说亲戚朋友选择剖宫产分娩,阴道产组和剖宫产组的比例分别为12.5%和18.2%(P〉0.05)。调查对象在孕期接受过孕妇学校健康教育的比例较低,仅为19.0%(63人),剖宫产知识来源于医务人员的比例仅为10.3%。结论住院产妇对剖宫产知识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应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及其亲属对分娩的正确认识,以控制剖宫产率的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19.
赵晓霖 《职业与健康》2006,22(18):1513-1513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及剖宫产的安全性和剖宫产率。方法对天津市和平区妇产科医院2003年2月~2005年2月住院459例剖宫产分娩产妇,进行剖宫产指征、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结果459例剖宫产产妇占同期产妇总数(1 001例)的45.9%,其中,初产妇409例,占89.1%;经产妇50例,占10.9%。剖宫产出血例数及感染例数明显高于同期阴道分娩者(P<0.01)。结论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阴道助产技术,才能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临床特点、分娩方式及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分娩中发生头位梗阻性难产的17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阴道分娩117例(对照组),剖宫产分娩61例(观察组),比较两组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构成因素、产程情况及母儿结局。结果对照组第二产程延长占35.o%(41/117),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头位梗阻性难产试产中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者大多在活跃期,占82.0%(50/61)。对照组阴道助产、产程时间长引起产后出血及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产褥感染率相近。对照组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178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中因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者138例,占77.5%,同时因巨大儿造成的头位梗阻性难产数有所增加。结论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胎头下降是早期发现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手段,提高产科医生的阴道助产水平是提高围生期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