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传统学术界认为辛饶米沃改革斯巴苯教、创建雍仲苯教,但实际上他可能只是斯巴苯教早期历史阶段中的一个改革者或总结者。在其之后,斯巴苯教一直不断发展延续并且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以辛饶米沃为标志划分斯巴苯教和雍仲苯教并不可取。通过分析五类吐蕃藏文文献可以发现,苯教后弘期之前并没有"斯巴苯教"或"雍仲苯教"概念存在。直至公元913年苯教后弘期开始,苯教徒参照藏传佛教体系创立雍仲苯教,提出"斯巴苯教"概念并归纳原始苯教内容,将斯巴苯教内容纳入雍仲苯教体系之中,即为雍仲苯教四门一库分类法中的"黑水世续苯教",或者为九乘次第分类法中的前四因乘,成为雍仲苯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藏族原始宗教──雍仲苯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藏族原始宗教,雍仲苯教渊源流长。文章依据大量藏文史料,对雍仲苯教的含义、教派、创始人、基本教义、主要经典以及发展历史作了介绍和分析,旨在使人们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据藏文文献载,佛教传入吐蕃之前,人们崇拜和追求的是原始宗教——苯教。兴饶雍仲苯教是苯教中最具代表性,理论体系最完善的教派。“九次第乘”(或“四门五库”)囊括了雍仲苯教的所有法门,其中前四乘(也称“四因乘”)对藏族社会的影响最大、最深刻。  相似文献   

4.
关于苯教史的分期问题,苯教典籍、藏传佛教典籍和现代学者的分法均有其缺陷,文章认为苯教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的司巴笨教阶段、佛苯掺杂的变异苯教阶段和佛教化的雍仲苯教阶段。  相似文献   

5.
具有祥瑞意义的"雍仲"在藏区随处可见,更是藏民族举行婚丧和宗教仪式时必须使用的符号。但是,学术界关于雍仲符号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从苯教起源的历史及其起源地区自然环境状况,再结合雍仲符号的寓意和构成形状等进行考证,可以推断出雍仲符号是由以冈底斯神山为中心的古象雄王国苯教信众所创造,雍仲符号图案的创造思路来自于对冈底斯神山及神山周围流淌着的四条河流的结构状况的抽象表达,同时也充分表明了任何文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求生存谋发展的意念与其生存环境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略论苯教历史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弘期苯教是在西藏本部原始巫教与象雄苯教相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由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的转型期 ,其特点为天人合一、王苯合一 ;中弘期苯教确立了雍仲苯教三界论的主导地位 ,推翻了王苯合一的宗教形式 ,建立了苯教教祖独立的宗教地位 ;后弘期苯教在吸收借鉴佛教理论的基础上 ,使其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神学宗教体系。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和苯教从形式到内容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寺院建筑、僧人服饰、经文内容、法器应用、仪式仪轨大同小异.最明显的区别也就是转经的方向相反,苯教是逆时针,而佛教是顺时针而已.那么佛苯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区别呢?笔者围绕苯教对佛教的认同,佛教对苯教的态度,以及苯教与藏传佛教诸教派之间的关系,认为原始的司巴苯教与佛教没有多大关系,而雍仲苯教则是佛教的一个宗派.  相似文献   

8.
雍仲苯教“九次第乘”中的前四乘为“四因乘” ,后五乘为“五果乘”。“四因乘”主要包括禳解驱魔、占卜算命、驱邪治病、天文历算及医药等内容 ,由于它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 ,以驱邪治病为主旨 ,因而对古代藏族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苯教(bon)是吐蕃的原始宗教,最初流行于象雄(zhang zhung)地区,故又称象雄苯教;后经辛饶米倭(gshenrab mi bo)改造为颇有体系的宗教,即雍仲苯教。辛绕米倭遂被尊为苯教始祖。吐蕃王族在雅隆地区兴起后,也逐渐接受了包含于象雄文明之中的苯教文化。在吐蕃早期历史上,苯教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藏文文献指称,用轿子抬着吐蕃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gnyav khyi bt san po)登上王位的十二位贤人,即是苯教徒。藏文诸史大都记载了苯教在上丁二王(stod kyi sting gnyis)时期广为流传的  相似文献   

10.
略论藏族神山崇拜的文化特征及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山崇拜作为远古藏族祖先的信仰方式,经历了从原生型苯教到雍仲苯教再到藏传佛教的发展阶段。其间,佛教和苯教都采纳了神山崇拜这一信仰方式。由此,神山崇拜从“自然宗教”过渡到了“伦理宗教”的形态。在这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相应地衍生出了一套独特的祭祀方式,这种祭祀方式逐渐地向民间扩展并不断规范化,又使它超出了宗教信仰的范围,具有了民俗文化的性质、特色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藏戏与藏族的民间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戏作为藏族人民创造的艺术明珠,虽然散发着浓郁的藏传佛教气息,但苯教信仰在藏戏的构思结构、人物情节中得以充分表现,藏戏与藏族的民间信仰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伦理思想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藏族格言诗中 ,作者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就藏族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13.
先进的生态法治基本原则对藏族聚居区生态法治体系的构建、生态的恢复和保护以及和谐生态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在确立藏族聚居区生态法治基本原则的过程中,需要汲取和发掘藏族传统的生态文明资源,将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态法治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完成符合藏族聚居区生态和社会基本情况的、具有藏族聚居区特色的生态法治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藏族生态伦理思想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族传统生态伦理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权和生存权,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作为藏族先民自古以来在青藏高原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尊重和挖掘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中的合理内容,使其得到发扬光大,既是保护当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创造新的生态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是一个自然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然而,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生态观,基本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藏族传统的生态观大致包括: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朴素观念,禁止杀生、爱生护生的生命伦理,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的平衡法则。同时,原始信仰、藏传佛教以及历代法规都对藏族的生态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构成了一个包括朴素观念、核心思想以及制度保障的藏族传统生态观的体系架构,并通过风俗习惯形式得以传承。当然,藏族的传统生态观的体系架构也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  相似文献   

16.
藏族传统的生态观与藏区生态保护和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古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民众 ,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生态观念。其崇尚自然、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生活节制等观念 ,对于构建青藏高原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态文化 ,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藏族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体系,其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藏民族对人类、自然以及二者互动过程的深刻认知基础上的。在内化为民族心理特征之后,藏族地方性生态知识至今仍作用于藏族群众的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基于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在藏族所处的特殊认知情境中,对影响藏族地方性生态知识的认知要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佛教文化对藏族文化,佛教文学对藏族文学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藏文大藏经》中讲述佛陀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作品中的佛经故事,对藏族文学的格言诗、藏戏与历史文学,都有着各种不同的影响。在影响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演变。演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民族化,即在佛经中印度故事的基础上,更换人物、处所、语言与细节,使之符合藏族的特点。同时使宗教思想有所淡化,文学色彩更浓。  相似文献   

19.
当代生态伦理学与藏族传统生态伦理都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权和生存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存在。但是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当代生态伦理学是高度发展了的工业文明的产物 ,而藏族生态伦理是藏族先民自古以来在高原实施的一种民族的生活方式。同时藏族生态伦理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尊重和挖掘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 ,使其得到发扬光大 ,是保护当前高原生态环境的需要 ,也是创造新的生态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伦理的普世之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作为传统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几千年来,不仅在藏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佛教伦理思想为缓和社会文化的多元碰撞,提供了信仰的驻足点和缓解信仰危机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