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体系规划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得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体系的建设规划与发展思路。方法:业务分析方法和SWOT分析法。结果: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体系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发展中还面临挑战和机遇,为此需要从多方面做出规划,明确发展思路。结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敏感信息网络直报;统一采集、分散使用;常规监测、分级管理;规范标准、信息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设可采用业务逻辑统一、系统物理分布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基本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分析。方法将201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基本信息系统包头市的信息数据作为分析数据来源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包头市的人员编制数为428人、房屋使用面积为15606.69 m2、国家规定必须开展的检验项目为226项、根据内蒙古地区地域特点和需求应开展133项,目前包头市能开展145项。收入总额为8906.74万元、设备总数为639台、专用实验室共26个。结论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疾控中心进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公共卫生监测应用在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过程中,对其产生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对公共环境进行卫生监测,将传染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在监测的过程中,通过对流感与结核病的监测,明确了流感、结核病疫情的发展趋势,为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详细数据,对传染病的控制奠定了基础。结论公共卫生监测在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不仅能够使相关的部门掌握传染性疾病的疫情情况,并且为其制定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意义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江苏省居民的慢性病预防素养,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健康素养中其他5类健康问题对慢性病预防的作用方式。方法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2013年10-11月,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的江苏省居民健康素养调查,调查对象为14 241名江苏省常住居民。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健康素养中其他5类健康问题对慢性病预防素养的影响,采用路径分析探讨其他5类健康问题对慢性病预防的作用方式。结果 14 241名居民的慢性病预防得分中位数为11(6)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地区、文化程度、慢性病患病情况、科学健康观得分、传染病预防得分、安全与急救得分、基本医疗得分及信息获取得分对慢性病预防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5类健康问题对慢性病预防均有直接的正向作用,作用由大到小分别为信息获取、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且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可通过信息获取对其产生间接作用,传染病预防和信息获取可通过基本医疗对其产生间接作用。结论 江苏省居民的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较低,地区、文化程度、慢性病患病情况、健康素养中的其他5类健康问题是其影响因素。其他5类健康问题均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慢性病预防,提高居民的多方面健康素养水平,有助于其慢性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是预防医学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长期积累的资料,对开展疫情的预测预报、流行病学分析、制订公共卫生实施监督监测方案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为若干年后发现或分析疫情流行规律提供依据.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管理将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使业务档案发挥其利用价值,从而服务于卫生事业,并大力推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复杂性对传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信息资源的管理是实施疾病预防控制的有效保证.分析了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特征及需求,应用多主体系统方法构建基于多主体的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平台,以信息的采集、传播为基础,实现各种信息的集成、挖掘以及合理的资源分配,形成自组织、自适应的灾区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信息及通信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各类以电子版形式存在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进而使信息的收集、分类、保存和管理工作也变得复杂繁琐。为了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在信息管理方面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为疾病预防提供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有效的保障,建立准确、及时、全面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就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汪洋  胡代玉  刘瑛  王润华  杨德香  易静 《重庆医学》2013,42(13):1454-1456,1459
目的扩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实现结核病发病的在线预测功能,为将来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资源调配及优化起到辅助决策支撑作用。方法采用离线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重庆市2005年至2009年每个月的结核病发病登记数据,以Java平台为基础运行环境,采用R语言分析预测引擎,应用神经网络模型、灰色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对结核病发病率进行在线预测分析。结果灰色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对结核病预测的误差较大,而神经网络模型对于结核病发病的预测相对误差不超过5%。结论使用R语言扩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具有可行性,可用于指导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资源调配及决策支撑。系统扩展后对于结核病发病可实现单机、网络的在线预测。  相似文献   

9.
症候群监测可提供疾病暴发早期的健康相关数据,辅以专业信号检测方法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暴发、流行初期的异常现象[1]。解放军第三一三医院地处北方沿海地区,掌握各保障体系部队大量呼吸道疾病信息资料,是发现呼吸道传染病异常动态的前沿哨点,其保障的体系部队在执行寒区训练、海训和远航等任务时,如果预防不当极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为预防和控制呼吸系统疾病在体系部队的发生和流行,该院对体系部队开展了呼吸道症候群监测工作,为防控呼吸道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文章以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的相关数据为主,分析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的因素,探讨了优化疾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配置的对策,以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疾控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系统主要采用国内领先的GIs应用快速定制技术,整合多年全国疟疾历史发病、气象遥感、社会经济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可视化,率先实现基于WEB方式的传染病时空聚类和传播风险评估等功能。它将方便我国各级用户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综合分析辖区疟疾发病及相关各类监测数据,开展疟疾时空分布和传播风险预测研究,以更好地为区域疟疾监测与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为典型传染病防控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发展迅速,它可以对空间数据信息(地图)与社会属性信息(数据库)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更好地研究疾病地理分布模式和社会、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也可以成为疾病预防和干预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之一。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部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患病率在全球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应用GIS技术研究结肠癌流行病学,可以协助原有传统方法探究结肠癌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影响结肠癌分布的各种因素,监测居住环境与结肠癌的关系,并以此为决策者提供卫生决策依据。但是目前为止GIS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的干预方法的研究和防治效果的评价,同时我国国内相关应用深入程度不足,技术不够普及,因此,GIS技术在流行病学研究领域中还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和应用前景。本文就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结肠癌区域分析中的应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姚峥  安凤梅  左雅 《中国医院》2014,(11):63-65
根据《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设立疾病预防控制处(科)的通知》要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作为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于2008年1月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处,履行传染病防控工作职责,建章立制,监测和报告传染病疫情,组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和传染病防控模拟演练,开展健康教育,组织传染病防控工作自查,进行整改。通过几年的努力,构建了传染病防控体系,加强了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管理,建立了传染病异常信息处置机制,有效应对了突发疫情和重大传染病疫情,发挥了三级综合医院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医学成像和神经科学研究的手段。然而,空间分辨率低、时间分辨率低以及信噪比低仍然限制了其实际研究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高时空分辨率的图像重建方法,实现光信息同步磁共振技术扫描脑皮层神经活动产生的血氧动态响应,时分式覆盖k空间数据(time division coverage, TDC)。同时也提出一种波长参数化指数平均滤波波长调制光谱法(PEMA-WMS)实现实时脑皮层血氧动态光学传感。实验给出了在预实验磁共振图像作为高空间分辨率组织层的光子流传感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和视觉皮层功能成像仿真,并得出本文方法的图像重建结果。  相似文献   

15.
遥感技术在蚊虫孳生地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监测工具,目前在国外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蚊虫调查和防治研究中。本文就遥感技术的原理、方法、以及在蚊虫研究中的应用作一概述,并对遥感在我国蚊虫研究的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6.
血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WHO确定的六大热带病之一,也是我国重点防控的寄生虫病之一。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已进入极低度流行状态,但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面积基数仍然较大,目前血吸虫病的监测技术存在费时费力、敏感性低等缺点,不能满足我国的现状需求。环境DNA(environment DNA, eDNA)是指无需分离任何目标生物即可从环境样本(如土壤、水或空气)中提取的DNA,是来自同一环境中不同生物体基因组DNA及其降解产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eDNA技术可以通过对环境样品进行DNA提取和检测,反映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或物种组成信息。相较于传统生物监测方法,eDNA技术具有高效率、高灵敏度、环境友好等优势。eDNA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曼氏血吸虫病、埃及血吸虫病和日本血吸虫病的监测。本文对目前eDNA的检测方法、eDNA技术在血吸虫病监测中的应用及其技术局限性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血吸虫病监测领域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卢忠存  房修椢 《医学综述》2012,(20):3462-346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各种优化序列和快速成像技术被学者们发现,缩短了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间,提高了空间分辨率,使其能更清楚地显示解剖细节。MRI的基本实时和任意平面成像能力以及分辨率较好,在腕关节疼痛病变的患者中,可清晰地显示腕关节的体积、结构等多方面内容。腕关节体积小,解剖结构复杂,对MRI的检查技术要求高,为了更好地达到MRI无创检查效果,扫描参数、图像分辨率、容积效应、魔角效应及化学位移伪影等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8.
The rapid introduc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 Technology has boosted the service deliverance aspects of health sector in terms of m-health, and 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 IoT Technology is not only capable of sensing the acute details of sensitive events from wider perspectives, but it also provides a means to deliver services in time sensitive and efficient manner. Henceforth, IoT Technology has been efficiently adopted in different fields of the healthcare domain. In this paper, a framework for IoT based patient monitoring i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is presented to enhance the deliverance of curative services. Though ICUs remained a center of attraction for high quality care among researchers, still number of studies have depicted the vulnerability to a patient’s life during ICU stay. The work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addresses such concerns in terms of efficient monitoring of various events (and anomalies) with temporal associations, followed by time sensitive alert generation procedure. In order to validate the system, it was deployed in 3 ICU room facilities for 30 days in which nearly 81 patients were monitored during their ICU stay. The results obtained after implementation depicts that IoT equipped ICUs are more efficient in monitoring sensitive events as compared to manual monitoring and traditional Tele-ICU monitoring. Moreover, the adopted methodology for alert generation with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further enhances the utility of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19.
The Biomedical Operations and Research Office at the NASA John F. Kennedy Space Center has been support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since the mid-1970s. Program elements include monitoring of baseline conditions to document natural variability in the ecosystem, assessments of operations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facilities, and ecological research focusing on wildlife habitat association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s centered around development of a computeriz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at incorporates remote sensing and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along with traditional relational data base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The proactive program is one in which the initiative is to anticipat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concerns before they occur and, by utilizing in-house expertise, develop impact minimization or mitigation strategies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