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对层流管内受迫流动热入口段内流体与管壁间耦合传热进行了计算 ,研究了试件几何尺寸、试件与流体物性参数及流体流动状态对内管壁处流体热边界条件均匀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即使在管外壁均匀加热 (或冷却 )的情况下 ,管壁导热也使得内管壁处流体的热边界条件出现明显的不均匀性。影响这种不均匀性的主要因素是Peclet数、管壁材料的相对导热系数、实验段相对加热长度及管壁相对厚度等无量纲参数。为了改善管内壁处流体的热边界条件以提高对流换热实验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在保证管外壁加热 (或冷却 )均匀性的前提下 ,一定要尽可能采用足够长的薄壁管做对流换热实验的加热段。此外 ,试件的材料与拟采用的加热方式有关。恒壁温加热时要选用导热系数大的材料 ,而恒热流加热时 (如外绕加热丝加热或管壁直接通电加热 )则应选用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采用整体求解法对常物性的冷、热流体在三通道同心套管中层流逆流流动时的导热与对流耦合传热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3个通道除各自的入口段局部努塞尔数Nu沿通道变化外,其后均为充分发展段,局部Nu保持不变,且通道内侧的换热比外侧好.固体与流体的导热系数之比λsf对耦合换热产生影响,耦合情况下的Nu比均匀热流边界条件下的Nu要小,随λsf的减小,固壁内的导热对Nu的影响加大.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两端封闭且绝热、外管表面为等温边界条件、内管表面为不同热边界条件下的竖环形夹层内的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计算和部分实验研究。在实验模型中,加热管内表面维持为等热流边界条件。文中对四种加热管的边界条件进行了数值计算,给出了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的结果,分析了不同边界条件对于换热及加热管壁面温度分布的影响。在耦合问题的数值计算中,采用了双块修正技术,保证了迭代计算的收敛性。数值计算的结果同前人的研究和本文的实验结果的符合程度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4.
对水平放置环状扇形通道在内、外管壁为恒热、冷温度,及两侧壁为绝热的边界条件下件下自然对流换热的数值计算,得出了偏转角、扇角、半径比及Ra数对当量导热系数K∞的影响,基本揭示了各种环状扇形通道内的自然对流换热规律,对工程实际应用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将非牛顿流体的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幂律流体的本构方程相结合 ,建立了幂律流体管内流动和换热充分发展时的对流换热控制方程组 ,并在恒热流和恒壁温边界条件下分别对方程组进行了求解 ,得到了两种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温度分布和无量纲对流换热系数 (Nu数 )的表达式。结果表明 ,幂律流体的流变指数对流体流动的影响要大于对换热的影响 ;在恒热流边界条件下 ,幂律流体的温度在管内沿轴向呈线性分布 ;而在恒壁温条件下 ,其截面平均温度沿轴向呈指数规律变化。幂律流体的无量纲对流换热系数与幂律流体的流变指数有关 ,并且在两种边界条件下 ,均随着流变指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将非牛顿流体的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幂律流体的本构方程相结合,建立了幂律流体管内流动和换热充分发展时的对流换热控制方程组,并在恒热流和恒壁温边界条件下分别对方程组进行了求解,得到了两种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温度分布和无量纲对流换热系数(Nu数)的表达式。结果表明,幂律流体的流变指数对流体流动的影响要大于对换热的影响;在恒热流边界条件下,幂律流体的温度在管内沿轴向呈线性分布;而在恒壁温条件下,其截面平均温度沿轴向呈指数规律变化。幂律流体的无量纲对流换热系数与幂律流体的流变指数有关,并且在两种边界条件下,均随着流变指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水平圆管在大空间内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与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大空间水平圆管的自然对流换热过程进行研究.实验得出圆管自然对流换热系数随管壁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拟合了实验条件下的自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以Fluent为平台,对水平圆管在大空间内的自然对流换热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对流换热强弱取决于圆管壁面与周围流体温差的大小,温差越大,自然对流流动发展越快,最大流速越大,圆管周围空气在温差产生的浮升力驱动下形成不断上升的气流.  相似文献   

8.
搭建了同心套管结构内热式重力热管的试验装置.测试了自然冷却条件下同心套管结构内热式重力热管的启动性能和传热性能,研究了热管蒸发段的管内蒸发传热系数和冷凝段的管内冷凝传热系数随传热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热管外管保温条件下,热管具有较好的启动性能;在热管外管未保温条件下,热管具有较好的整体均温性;在相同的蒸发段加热热流密度时,外管未保温条件下的管内蒸发换热系数要比外管保温条件下的大;外管保温条件下的管内冷凝换热系数要比外管未保温条件下的大.  相似文献   

9.
对大空间内管径d=40mm横管表面的自然对流进行了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通过测出不同位置的壁温计算出横管表面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α,并与3种不同经验公式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得出大空间内横管径表面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最佳经验公式;并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了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现象。  相似文献   

10.
分离式热管蒸发段传热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分离式热管水平及小倾角 ( 0°~ 5°)蒸发段传热特性的大比例尺模型的试验研究 ,获得了其壁温特性及换热规律 ,探讨了热流密度、工作温度、倾角及充液率等因素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蒸发段垂直布置的分离式热管相比 ,水平及小倾角热管的换热系数较小 .特别是当热流密度大于 2 0kW /m2 时 ,蒸发管上下管壁温差增大 ,沿管长方向上管壁温度的波动较大 ,使上壁的换热系数降低 ,局部烧干热负荷过早出现 ,使热管的工作范围减小 .此外 ,还得出了水平蒸发管平均换热系数的无量纲准则关系式 .  相似文献   

11.
对超临界压力下CO2在颗粒直径为0.2~0.28mm的竖直烧结多孔介质圆管中的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对热流密度、质量流量、入口压力及流动方向对对流换热规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准临界点附近CO2强烈的物性参数变化,尤其是定压比热的变化对对流换热的影响很大;对流换热系数随着流体局部平均温度的升高在准临界点附近达到最大;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对流换热系数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质量流量越大,对流换热越强;流动方向对对流换热的影响不大;随着压力靠近临界压力,CO2的物性参数变化越来越剧烈,对流换热系数在准临界点附近也越来越大,但随着流体温度远离准临界点,压力对对流换热的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光线踪迹 /节点分析法研究了在漫反射、表面不透明、分界面半透明的两层平板状吸收、各向同性散射性非灰介质内的辐射与导热瞬态耦合换热。两层介质具有不同的辐射特性 ,折射率均大于等于 1。在考虑表面多次反射和介质多次散射的情况下 ,推导了复合层辐射传递系数 ,由辐射传递系数计算辐射热源项。在对流、辐射换热边界条件下 ,采用控制容积法求解瞬态能量方程 ,获得了复合层内的稳态、瞬态温度场和热流密度 ,与 Galerkin法的计算结果比较 ,表明该文的计算方法正确 ,精度高  相似文献   

13.
对双面加热环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水处于充分发展流动情况下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环形通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的不同,对环形通道内、外壁与单相水的对流换热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较小时,内壁的换热强于外壁,随着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的增大,外壁的换热得到增强.但是,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外壁的对流换热特性将超过内壁的对流换热特性.此外,环缝间隙的减小将导致环形通道的换热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压力下水在垂直加热管内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均匀全周电加热方法,对内径为12mm的垂直上升管内水在超临界压力区中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质量流速、热流密度以及压力对传热特性的影响,发现由于超临界压力下边界层内流体物性的剧烈变化,使拟临界温度附近的传热得到显著强化,传热强化的程度随质量流速的增加而提高,随壁面热流密度和压力的增大而降低.根据实验数据,给出了超临界压力下水在垂直加热管内对流换热的经验关联式,其平均相对误差为11.8%.  相似文献   

15.
开口空腔内湍流自然对流与表面辐射的耦合传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具有单个加热壁的二维方形开口空腔内的湍流自然对流与表面辐射的耦合传热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辐射强烈地影响腔内的流场及温度场,它既可增强也可减弱空腔的湍流自然对流换热;不同Rayleigh数和温差比下,空腔的总换热率及辐射所占份额均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换热场协同理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场协同理论把对流换热比拟为有内热源的导热问题 ,认为对流换热的强化不仅取决于流体的流动和流体的物性 ,还取决于流场与温度场的协同关系。该文在场协同理论指导下进行了强化换热的机理探讨 ,利用数值分析的方法 ,从分析流场与温度场的协同配合关系入手 ,研究等壁温和等热流两种边界条件下两无限大平板间流动的换热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在两无限大平板通道的流动换热特性和流场与温度场的协同状况有密切关系 ,并揭示了在该流动中影响换热的主要当量源。有针对性提出强化换热的方向。场协同理论为强化换热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第二类边界条件下硬脂酸固液相变蓄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有效导热系数来考虑自然对流对固液相变传热的影响,将相变蓄能模型简化为仅用能量方程描述,采用显热容法及正态分布液相率模型进行了求解.与硬脂酸固液相变实验的比较表明:自然对流对相变传热的影响不可忽略;修正后的有效导热系数经验公式能更准确地描述等热流边界条件下的固液相变过程;在等壁温边界条件下,相变速率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小;在等热流边界条件下,相变速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地表热通量的变化对边界层热力对流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霞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6):6720-6724
以1995年8月14日在Florida观测(SCMS实验期间)的位温、水汽和风速等为初始化的大涡模拟结果,分析研究了边界层对流卷的发展及地表热通量对边界层热力对流卷的影响。分析了热力对流卷的位温、垂直速度及水汽混合比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边界层对流卷中,上升气流较暖湿,下沉气流较干冷。还研究了边界层对流卷的演变,结果表明当地表热通量增大时,对流会变得非常活跃,对流层发展的高度也会加深。而当地表热通量增大致超过对流卷维持的临界值时,已经无法观察出对流卷的线性特点。利用地表热通量对对流卷形成和消散的敏感性实验模拟结果,分析得出地表热通量改变时,对流卷的组织性和对流的强度发生的相应变化。减小地表热通量时,对流的强度明显减弱。对流卷的组织性较显著。增加地表热通量时,对流的强度增大,对流会变得很不规则,但当地表热通量太大时,已经看不到有组织的对流卷。研究结果表明对流卷的维持需要一定的地表热通量。  相似文献   

19.
过渡工况下汽车发动机汽缸盖温度的测试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发动机经常在非稳态的过渡工况下工作 ,即启动、暖机、突加和突减工况。本文对车用风冷发动机汽缸盖的非稳态温度进行了实测 ,分析了启动、突加和突减三种过渡工况下汽缸盖温度的变化规律。实测结果表明 :汽缸盖内、外表面的温度变化规律有很大差别 ,启动工况对热负荷可靠性影响最大。同时 ,实测结果也为汽缸盖温度场、热应力计算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