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声随访小儿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的自然愈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分析小儿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自然愈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定期对89例ASD及56例VSD患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患儿ASD及VSD的缺损大小、部位及自然愈合的情况。结果89例ASD患儿自然愈合45例。直径≤3mm者全部在1岁内自然愈合,直径〉3mm有17例;≤1岁自然愈合35例,1~3岁10例,〉3岁未见自然愈合。56例VSD患儿自然愈合14例。直径≤5mm有8例自然愈合,直径〉5mm有6例。≤2岁自然愈合7例,2~3岁4例,〉3岁3例。所有自然愈合的ASD均为中央型,VSD均为膜周型,且缺损口无断端回声增强。结论小儿ASD及VSD自然愈合率较高,其自然愈合与患儿年龄、缺损的部位、大小及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自1976年King等首次经导管成功关闭一例房间隔缺损至今,该项技术已取得了很大发展,尤其是1990年Sideris等研制了一种可用8F导管的闭合器置入系统,使之创伤更小,并适用于任何年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深受病人欢迎。目前国内仅有个别大医院开展了Siders补片技术。我院1997年7月份成功关闭了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各1例。这一新技术的开展,给临床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将我们护理中的点滴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例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年来所收治的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4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6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59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57例治愈,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3.38%。结论室缺患儿一旦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应尽早手术治疗,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宗永琴 《护理研究》2008,22(2):556-557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是近年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热点之一。随着VSD封堵器械的改进,其安全性不断提高,在临床上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而应用国产双盘状房间隔缺损(ASD)封堵器封堵器治疗ASD的安全性和良好疗效已得到公认。我科于2006年11月14日对1例膜周部VSD合并ASD的病人进行经导管同期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 (VSD )约占先心病发病率的2 0 % [1] ,绝大多数VSD发生在膜部 ,即室上嵴下型[2 ] 。以往主要通过外科开胸关闭缺损 ,手术创伤大且疤痕明显。 1997年Amplatzer封堵器在临床开始应用[3] 。膜部VSD由于靠近主动脉瓣、房室瓣及传导束等重要解剖结构 ,缺损周围无足够的边缘 ,可借封堵器附着 ,对其进行封堵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1] 。因此 ,VSD的封堵器安置较房间隔缺损(ASD)困难 ,安置后的问题也远较ASD多[4 ,5] 。2 0 0 2年 3~ 10月 ,我科采用美国AGA公司的Am platzer封堵器施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TCVSD) 7例 ,取得了良好…  相似文献   

6.
对30倒房间隔缺损(ASD),12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进行多平面经食管体元模型动态三维重建超声显像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动态三维重建可从多个角度和方向,甚至模拟手术路径立体显示ASD和VSD的形态、部位和相对大小,及它们和邻近解剖结构间的关系。25例经手术证实的患者中,三维重建纠正了1例ASD和1例VSD患者的多平面经食管二维超声诊断,2例ASD患者三维重建补充了原来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25例膜周部VSD患者,男7例,女18例,年龄3-47(32±10.3)岁,体重11~65(37±12.5)kg,左心室造影测缺损直径3~10mm,均经股静脉途径行封堵术,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置入的封堵器直径5~13mm,术后仅有1例出现短暂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结论]VSD介入封堵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122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经皮介入治疗方法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9月连续施行的CHD介入治疗122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53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48例,肺动脉瓣狭窄(PS)球囊扩张术(PBPV)14例,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和(或)股动脉法,术前、术后行左、右心导管造影检查,术中联合使用超声心动图引导。结果:122例CHD介入治疗,技术成功120例,2例未封堵成功,成功率98.4%。ASD患者53例中,52例封堵成功,发生并发症3例。VSD患者7例,6例介入治疗成功,发生并发症1例。PDA患者48例,均封堵成功,7例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PS患者14例行PBPV均成功扩张,均使用单球囊扩张,术后跨瓣压差均降至20mmHg以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紧急手术及死亡病例。结论:CHD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对部分病例可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外科治疗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技术及围术期的处理.[方法]46例VSD耍幼儿,均合并重度PH,合并卵圆孔未闭(PF0)及房间隔缺损(ASD)32例,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主动脉瓣下VSD 30例,膜周部VSD16例.全部患儿均在中低温、中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VSD均采取补片修补,ASD和PDA予以直接缝合.[结果]死亡3例,手术病死率为2.9%,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1例存在3 mm残余漏.所有患儿术后3个月至1年随访,生长发育好.[结论]合并重度PH的VSD患者儿,尽早行手术治疗,并且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经导管闭合6例PDA、8例ASD及3例VSD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经胸或/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6例PDA、8例ASD及3例VSD在经胸超声引导下均成功置入封堵器且无并发症。仅1例ASD、1例PDA术后即刻存在少许残余分流,分别于1周及3个月后消失。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于用封堵器封堵PDA、ASD及VSD术前病例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与术后疗效评价等均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房间隔缺损 (ASD)介入治疗[1~ 3] 无需开胸 ,痛苦小、康复快。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2 0 0 2~ 2 0 0 4年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ASD共 8例 ,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患者中 ,男 3例 ,女 5例 ,年龄 2~38岁。 8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ASD ,缺损直径 9~ 2 6mm ,其中 2例有不同程度右房、右室增大 ,1例合并肺动脉狭窄。本组 8例患儿全身麻醉 3例 ,局部麻醉 5例。行右股静脉穿刺 ,建立股静脉 右房 左房 左上肺静脉通道 ,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 ;用球囊导管准确测量缺损的大小及直径 ;…  相似文献   

12.
经胸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内间隔缺损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心病房、室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SONOS5500型超声系统的多平面经胸探头和一体化三维数据采集系统在0~180°每隔1°~3°采集一个心脏切面,可获得60~180个连续的心脏切面组成一个锥体形扫描区。这些图像通过模数转换进入Echo-View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和三维成像。共观察室间隔缺损16例和房间隔缺损8例,男性13例和女性11例,平均年龄22.3岁(9个月~60岁),14例经手术证实,其中VSD10例和ASD4例。结果4例ASD术前三维超声诊断缺损的立体形态、大小与术中所见一致。10例VSD中7例在超声估计缺损大小上与手术相比基本一致。结论经胸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先心病房、室间隔缺损的立体形态和大小具有独特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指导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中的侧重点及其临床价值,以提高先心封堵成功率。方法:6例PDA、8例ASD及2例VSD待外科手术患者。经胸或/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符合条件而行经导管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结果:Amplatzer封堵器除1例患者因双孔ASD,最大伸展径较大而放弃封堵外,6例PDA、7例ASD及2例VSD在超声指导下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成功,均无残余分流,总的成功率为93.75%(15/16)。结论:超声心动图对于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DA、ASD及VSD术前病例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与术后疗效评价等均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股静脉与经股动脉—股静脉两种途径封堵成人室间隔缺损(VSD)效果。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筛选适合封堵术成人VSD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桡动脉-股静脉途径封堵VSD(A组),经股动脉-股静脉途封堵VSD(B组)各15例,分别采用经桡动脉-股静脉途径介入封堵VSD、经股动脉-股静脉途介入封堵VSD,比较两组封堵成功率、手术时间、X射线暴露时间、卧床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封堵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手术时间及X射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股静脉途径A组术后患者卧床时间、其他并发症显著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途径封堵成人VSD均安全可靠,但经桡动脉—股静脉途封堵VSD,术后患者卧床时间明显缩短,并可减少各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月~2005年8月,我院应用介入技术成功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21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39例,女82例,3~67岁,平均25.3岁。动脉导管未闭(PDA)41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4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31例,均经心脏超声确诊。1.2方法经股静脉或股动脉途径插管,PDA患者根据血管畸形类型选择不同部位造影;ASD患者先行右心导管检查,再经胸超声心动图选择Amp latzer封堵器;VSD患者先行左室造影测量缺损口大小和距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瓣的距离[1]。2结果本组均封堵成功,造影显示2例VSD存在2mm左右…  相似文献   

16.
谢昕  冯惠贞  厉玉光  胡莺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6):1575-1576
自2000年11月,我院开展了Amplatzer伞片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现将其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0例,男23例,女27例,1~14岁,体重9~50kg,ASD直径0.5~2.6cm。均经临床、心电图、X平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介入治疗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胸微创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粗筛34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和38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拟行经胸微创封堵治疗.术中行TEE根据缺损位置、类型、大小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引导封堵器放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术后1周内复查.结果 32例ASD和29例VSD患者封堵成功.术后I周内超声随访,封堵器位置均正常,3例ASD患者微量残余分流,患者心室重构改善,瓣膜反流程度减轻,肺动脉压力下降.结论 TEE对选择适合行经胸微创封堵的ASD、VSD患者、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协助封堵器的释放,评价疗效均有重要的作用.经胸微创封堵ASD、VS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监测经心导管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症的价值,并探讨手术失败原因。方法:79例房间隔缺损(ASD)、6例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在经食管或经胸超声心动图(TEE、TTE)监测下行经心导管封堵术。结果:73例ASD、6例VSD封堵成功。6例ASD封堵失败,其中1例封堵器脱落,游离于右心腔内;2例术中心导管戳破左房耳致急性心包填塞;2例因ASD太大缺乏合适尺寸的封堵器而终止手术;1例为筛孔状ASD。1例ASD术后随访有少量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TTE和TEE)能够正确估测房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和位置,利于术前的病例选择、术中监测封堵器放置和并发症发生。超声检查详尽了解缺损大小和边缘情况在该手术方法中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房间隔缺损的平面图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缺损的大小和形态学特征的准确评估,是房间隔缺损(ASD)临床决策至关重要的信息;然而,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常规切面难以显示ASD的整个缺损VI的形态,本研究探讨特殊的2DE切面显示ASD形态学特征的全貌和ASD与周边结构的空间关系。 方法2DE常规切面诊断237例成人继发孔型ASD,再使用房间隔切面显示ASD完整的平面形态学特征。比较任何一个常规切面测量的ASD最大直径和房间隔切面显示完整的ASD平面的情况下测量ASD最大直径。 结果220/237例(92.8%)患者使用胸骨旁房间隔切面成功地显示ASD的整个缺损平面,其中单个缺损口的194例患者,常规切面与房间隔切面显示的ASD最大直径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2种方法测量的最大直径呈直线相关,相关系数有高度显著性(r=0.935,P〈0.001)。胸骨旁房间隔切面能显示ASD的大小、形状、边缘情况及与周边结构的空间关系,也能显示2个或2个以上缺损口之间的关系。 结论作者首次提出使用经胸2DE胸骨旁房间隔切面能清晰显示ASD完整的平面图像,提供ASD的大小、形状、位置及周边关系的信息,如此精确的显像对临床决策和确定是单个或多个缺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2003年11月-2004年5月我院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的Ⅱ孔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8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3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4~43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