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杂病论>之所以为历代临床医家所重视,是因为其开创了辨证论治体系,其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内涵是辨病、辨证与辨症的有机结合.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是如何辨病、辨证、辨症的?又是如何将辨病、辨证与辨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辩证关系又是如何?于此试将拙识略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是推动中医理论进步与促进临床诊治水平提高的典范与精华,也是中医工作学习、研究及应用的重点与难点,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能正确地理解《伤寒杂病论》的精深理论并使其与实践联系起来,如何将其中的辨证方法和用药原则熟练地应用到临床中,这是历代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核心问题。又,《伤寒杂病论》原用词简略,寓理深奥,思维灵活。所以研究与应用《伤寒杂病论》,必须从思维方法角度全新认识原辨证精神,从思维点拨角度全面领会原整体辨证论治体系。因此,研究与应用《伤寒杂病论》必须重视以下5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论症、证、病结合辨治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正>自《伤寒杂病论》开创辨证论治先河后,历经几千年发展,辨证论治已成为中医诊断及治疗疾病的主流和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但由此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以为中医只讲"辨证",不讲"辨病"与"辨症",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对当今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并参考相关文献,分析其诊治经验。结果《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理法方药思维,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以及古方新用,化裁变通等,均适合治疗各种肿瘤。结论张仲景丰富的理法方药对治疗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凭脉辨证是张仲景辨证的主要特色,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脉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内容丰富、论理精辟。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脉证的条文,认为《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主要包括凭脉辨病因、凭脉辨病位、凭脉辨病性、凭脉确定病证、阐释病机、凭论治凭脉判断预后几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凭借脉象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临床诊治疾病和深入研讨中医基础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乔模  乔欣 《山西中医》2011,27(12):1-3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是杂病的基本辨证体系和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中辨证论治方法运用的比较研究,显示运用六经辨证方法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共涉及全书14种疾病,约占《金匮要略》一书所论疾病的35%,计有28证次。由此可见,张仲景早已把六经辨证广泛地运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突显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其原书《伤寒杂病论》的基本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似是其辨治杂病的变通或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区佩仪  李瑞丽  傅金英 《光明中医》2023,(21):4122-4125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体系。通过查阅及归纳总结相关文献、古籍、各医家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妊娠病的医案,探讨《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理论对于妇产科妊娠病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可行性及有效性,经方在妊娠病中辨证论治的思路及临床应用疗效,希望为中医药治疗妊娠病提供更多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中医学的特点应是整体观念与辨病辨证论治,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其理由有7:1、辨病辨证论治是《伤寒杂病论》的本意;2、辨病辨证论治源于《内经》;3、辨病与辨证是《诸病源候论》探求病源和归纳证候的方法;4、温病学运用和发展了辨病辨证论治;5、辨病辨证论治是临床实践的需要;6、辨病辨证论治能促进中医对病的认识;7、辨病辨证论治有助于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9.
王付  罗国新 《河南中医》2003,23(10):1-2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被整理、厘定、分割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伤寒论》者多局限在《伤寒论》方面。治《金匮要略》者多局限在《金匮要略》方面。而不能站在《伤寒杂病论》作为一个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仲景所论的本质正是辨治疑难杂病的专著。研究和应用《伤寒杂病论》治疗疑难杂症,贵在从整体角度研究和发掘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及应用性。从整体角度培养临床应用的整体素质,在整体中认识六经、脏腑等辨证论治的特点,使辨证方法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林兴栋  刘叶  王占方 《新中医》2012,(5):155-156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全文用列症辨证论治的体例写成,许多疾病的辨证与治疗都能溯源于此,为后世辨证论治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框架。《湿热条辨》(下简称《条辨》)又名《湿热病篇》,为清代医家薛生白所作,全文体例仿《伤寒杂病论》,列症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1.
刘巧娟  张国骏  徐玲 《辽宁中医杂志》2014,(6):1150+1152-1152
《伤寒杂病论》分列伤寒和杂病两类不同疾病而辨证论治,"热病"和"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性症状之病"两大体系的不同辨治方法最后落实于方证之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六经辨证方法体系应用于"热病"辨治,更是对机体抗邪一般规律的辨治;通过对仲景论"烦热"七方证之辨,探讨用六经辨证思维论治"烦热"。临证时六经辨证有助于方证之辨,于复杂病证举纲则目易张;亦拓宽思维,结合病家体质、自身中毒等方面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病证结合论治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其重大意义为世公认。《伤寒杂病论》的又一成就 ,是继承和发展《内经》寓辨证于辨病的思想。将病、证和症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通过“依症辨病、据病辨证和随症加减”的基本方法 ,确立了病、证、症结合论治的临床诊疗模式 ,为后世临床医学的丰富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 依症辨病症是病、证的具体表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证本质与传变方向。日本汉方医学家大冢敬节认为伤寒辨证分主症、客症 ,主症“好比常在其家的主人”,是比较固定的 ,客症“譬如客人之来去不一定…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创立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并不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由多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所组成,即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临床中须按照张仲景的辨证思路,将多种辨证方法合理运用,才能明显提高辨治疾病的疗效。多种论治方法相互补充、相互衬托,是《伤寒杂病论》辨治疾病的精华。现探析张仲景辨治不寐六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是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一般认为这两种原则始于《伤寒杂病论》,实际在《内径》中已有所记载。在人类已经进人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去认识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呢?作者试对此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5.
吕昌宝 《中医杂志》1997,38(10):633-633
迄今为止,中医学者大都认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统观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本意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伤寒论》以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命名;《金匮要略》也是以“病”命名,如痉湿喝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等。说明仲景首先重视的是辨病。在《伤寒论》太阳病中依症状不同又分为中风、伤寒、温病,实际上中风为太阳表虚证、伤寒为太阳表实证,温病为外感温邪所致病,属于另一类型的病,故后世又把温病分为另一大类,再依次辨证为卫分证、气分  相似文献   

16.
王付 《河南中医》2008,28(1):4-6
从宏观角度看《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体系是理法方药俱备,但从微观角度看,《伤寒杂病论》理论体系则是详于辨证而略于用方,这无疑给临床用方治病带来诸多困惑和不便。研究《伤寒杂病论》,只有全面地系统地增补用方,才能构建《伤寒杂病论》完整的方证理论体系;只有使方证理论体系有机结合,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伤寒杂病论》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黄疸病四维论治体系。方法:对《伤寒杂病论》黄疸辨治模式进行疏理总结。结果:张仲景并非仅用辨证论治,还应用有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开创了四维论治之先河。结论:根据黄疸病不同的病机、病因、证候、症状表现,制定四维一体的治疗方法,既是对经典的全面传承与发展,也是对临床辨治体系的完整建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仲景对腹痛有精辟的阐述,为现代内科杂病辨治之典范,文章对仲景辨治腹痛的精要规律进行解析、梳理,以深入领会其辨治之精髓,用药之精炼,进而指导临床。方法腹痛涉及多脏腑,多系统,临床辨证复杂。通过对《伤寒杂病论》腹痛原文的研读来解析仲景对腹痛证候、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的辨证论治规律。结果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运用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判断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进而辨明腹痛的寒热、虚实。为进一步审因论治,辨治用药提供了依据。如中阳虚之腹痛善用干姜,实邪内阻之腹痛善用大黄,痰饮内停之腹痛善用苓桂术,少阳之腹痛善用柴芩。结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腹痛进行了较详尽的描述,其论述精辟,辨证准确,临床每获良效,对后世影响较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如何在临床上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一直是中医师深思的问题.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精神就是辨证论治,其建立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即人一症一病一证结合的辨治模式,若临证能将人、症、病、证有机结合,则能指导准确论治,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病疗效.  相似文献   

20.
江泳  陈建杉  江瑞云  郭子光 《中医杂志》2011,(17):1447-1450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如何在临床上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一直是中医师深思的问题。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精神就是辨证论治,其建立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即人-症-病-证结合的辨治模式,若临证能将人、症、病、证有机结合,则能指导准确论治,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病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