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杰 《科学世界》2007,(9):68-69
夏末秋初,恼人的蚊子似乎更加猖獗,稍不留意,就会遭受它们无情的叮咬,被叮的包奇痒难忍。蚊子是怎么叮上人的?为什么点上蚊香,蚊子就不见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从10多年前的草莓激素使女童性早熟,到后来的促使黄瓜顶花带刺的激素会影响人生育,再到最近的膨大剂使西瓜爆炸。有关植物激素的流言从来就没有消停过。究竟什么是植物激素?它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伤心时会流泪,开心时会流泪,切洋葱时也会流泪,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流泪。那么,为什么会流泪呢?流泪的原因不同,泪水的成分也会不同吗?为什么哭完之后会觉得舒服很多呢?眼睛疲劳似乎也与眼泪有关系。  相似文献   

4.
上无聊的课、开无聊的会,处处可见哈欠连连。引发人们打哈欠的“导火索”是什么?对身体来说,打哈欠有什么好处呢?还有,为什么看到别人打哈欠的时候,自己也想打呢?  相似文献   

5.
在很多时候,“放屁”是一种让人尴尬的生理现象——如果强忍住不排出,会很难受;如果是迫不得已在人前排出了,又会感觉很没面子。屁是如何产生的,它为什么会臭?如果强忍着不排出,屁会不会在腹中消失呢?  相似文献   

6.
《科学世界》2010,(4):90-91
把两个金属片(本文中介绍的是铜片和铝片)插进柠檬中,用导线连接起来,电流就会源源不断地(这里说源源不断是指稳恒状态,并非永不枯竭)流出来,可以带动小型电器,比如电子计算器正常工怍,真的很神奇。从现象看,好像柠檬里蕴藏着电能,真的是这样吗?不然的话,这电能究竟从哪里来的呢?  相似文献   

7.
春游的模式     
小唐 《世界博览》2010,(6):87-88
虽然天气还很冷,但看着树枝上鼓起的芽苞,偶尔天暖的时候天上飘着的一只风筝,还有开始背起书包上学校的小学生们,我不禁想起:是不是冉过一段时间,就会春暖花开?是不是那个时候小学生们就会去春游了?记得当年我和同学们春游的时节总是在清明前的几天。小城的孩子不像现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们会去什么名胜古迹或大公园,而是去城外的山里头蹦趾蹦踺,  相似文献   

8.
在面对问题时,很多人会作出一些非逻辑的判断,这就是所谓的直觉。而有些判断“应验”了,那么直觉是什么?可靠吗?直觉和第六感是一回事吗?时至今日,这个话题始终热度不减。  相似文献   

9.
心中的顽石     
《少儿科技》2010,(12):1-1
从前,一户人家的菜园里有一块大石头。到菜园的人,一不小心就会踢到那块石头,结果不是跌倒就是扭伤。儿子大丁问:“爸爸,为什么不把那块讨厌的石头挖走?”  相似文献   

10.
侯悠扬 《科学世界》2009,(10):88-89
很多恐怖电影中,一个正常人忽然之间会成为一个难以束缚的狂暴之徒,还对自己的言行毫无知晓。这是真的吗?真有人格分裂吗?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世界》2010,(11):92-92
植物之所以害怕严寒,主要是因为低温会破坏它们的细胞膜。在正常温度下,植物的细胞膜就像智能化的城墙,将有用物质放进细胞,又能将有害物质排出去。但是低温会让这墙“城墙”失效,结果细胞里外乱成一锅粥,正常的生理活动部无法进行了。更要命的是,气温下降会使细胞内的水冻结成冰,这些有棱有角的冰晶,难免会“刺伤”细胞,破坏细胞结构,这样,植物还怎么活?  相似文献   

12.
想象这样一个情景:你在视频网站看一个免费电影,看了10分钟,发觉这个电影十分无聊。这个时候你会选择继续看下去吗?如果继续,你还会坚持多久呢?  相似文献   

13.
曹曼 《科学世界》2009,(11):65-69
所有种类的鱼中,几乎有一半的鱼都会聚群而游。鱼的这种密集群息行为,是指许许多多个体聚成一个庞大的群体,其整体步调就像一条大鱼在水中游动。鱼儿是如何维持这么庞大队伍的呢?鱼群中到底有没有“领头鱼”?为什么会有聚群现象出现?鱼类生活在与陆地完全不同的水中世界,是否依靠“聚群”来实现不断进化?  相似文献   

14.
“你为什么想要吃饭?”“因为我肚子饿了。”3岁小孩都会回答。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饥或饱的感觉呢?为什么肚子(胃)空了就感到饿,满了就觉得饱呢?显然.是因为我们体内有一个调节饥饱的机制,而控制感觉的中心.一定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5.
《青年科学》2013,(2):85-85
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障碍重重:为什么和他打招呼他居然不理我?为什么找他办事却总说没有空?为什么电子邮件发过去他却没有回复?为什么找他借钱竟说没有?为什么评优时他没投我一票?为什么他们总是这样对我?为什么我从来碰不上像天使那样的好人?  相似文献   

16.
车耳 《世界知识》2008,(9):56-57
回国生活好几年了,总有人好奇地问我:为什么不买车啊?开始时我会认真地解释:自己不像其他同事那样拖家带口的,一个人开车没有必要,北京出租车又那么方便。有时也会高调地调侃,告诉他们,我不想给北京严重的交通状况再加压。要么我就换个角度说:如果我们都开车,那北京满大街跑的几万辆出租车生计怎么办?提问的人往往都会大笑表示理解。  相似文献   

17.
本刊2007年第4期刊发了王克雄老师的《我们能否帮助江豚摆脱困境?》一文,7年来,王老师和他的同事一直在对江豚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和保护。曾经处于生存危境的江豚如今过得怎么样?它们是否会重蹈白豚的覆辙?我们还能在长江中见到江豚吗?
  为了解答上述疑问,我们再次邀请王克雄老师延续7年前的主题,为读者介绍江豚的生存状况和保护研究工作进展。希望此举能呼唤更多的人关注长江、关注江豚、关注更多濒危野生生物的命运,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青年科学》2013,(2):68-68
是牙长得不好?吃饭咬舌头,更多人是因为牙齿的咬合关系不太好。先来研究一下我们的牙床,如果把牙齿咬紧,一般人都是上牙包在下牙的外面,这是因为我们的上牙弓是个大一点的马蹄形,下牙弓是个小一点的马蹄形,我们的舌头就是被下牙弓那个“小马蹄”保护着。平时吃饭的时候,上牙咬在下牙的外面,舌头就比较安全。可偏偏有人长得不巧,上牙弓偏小,咬下来的时候离舌头更近,就比较容易咬到。  相似文献   

19.
“马上想说的话都到嘴边了,却说不出来”,这时,脑子里发生了什么? 昨天记住的单词,在考试中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今天应该寄出的信却忘记投递,装在包里又带回来……为什么会发生本应该记着的事情,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的“健忘”的情况呢?是否有方法让自己顺利地想起遗忘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进入21世纪,我们这个文明社会全靠有了石油的支撑才充满活力,得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提醒石油储量将越来越少,终究会有枯竭的一天。许多年前就有人预言,石油供应“只能够维持40年”。如此说来,石油枯竭早已进入倒计时。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肯定还会有新的石油被不断发现。那么,石油究竟能够支持我们的社会多久?石油究竟是什么?本文探讨了这些问题,从石油的起源谈到它的“寿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