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氯胺酮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级的上肢手术患儿,随机等分为传统解剖定位组(C组)和超声组(US组),局部麻醉药均用0.8%利多卡因加0.15%左布比卡因的混合液0.8 ml/kg,加入1∶20万U肾上腺素。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并发症。结果:US组与C组比较:①麻醉操作完成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P<0.05);③氯胺酮的用量明显较少(P<0.01);④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明显较短(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可以明显减少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更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冯艳  张松  柏敬东  高原  孙睿 《现代医学》2008,36(3):153-15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传统针刺异感法行臂丛神经阻滞,应用神经阻滞评判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麻醉效果.结果 A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阻滞持续时间较B组明显延长,A组神经阻滞成功率高.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针刺异感法比较,神经阻滞更快,持续时间更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需行上肢手术的患儿7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5例,A组为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B组为传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中氯胺酮用量与不良反应以及从麻醉前到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镇静程度,以评价麻醉效果.结果:术中A组与B组比较,氯胺酮用药量少(P<0.05), A组麻醉初醒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复期较平稳,出现哭闹等精神症状少,A组麻醉效果与B组比较切皮(t2)和缝皮(t3)两个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氯胺酮麻醉)组和实验(臂丛麻醉)组.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结论超声引导腋路臂丛阻滞的效果确切,术中麻醉药用量小,术毕苏醒快,并发症少,可安全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马伟  王勇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8):2269-2270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和常规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质量。方法:将上肢择期手术患儿3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常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术前(T1)、手术切皮时(T2)、手术开始30min(T3)各时点血压、心率,记录两组患儿氯胺酮用量、术中体动、术后疼痛出现时间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儿术中心率、血压较B组稳定,氯胺酮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中体动均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镇痛时间较B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为小儿上肢手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有利于患儿循环稳定,并可减少麻醉药用量,提高患儿术后苏醒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行臂丛麻醉的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传统盲探定位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完成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药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麻醉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快、麻醉维持时间长,麻醉效果好,还可减少麻醉药物剂量,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超声在肥胖患者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肥胖患者共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探法定位法.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法.跟踪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操作所需时间、局部麻醉药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为8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肥胖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可以缩短操作时间以及降低局部麻醉药的用量,全面提升麻醉的安全性以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患者在超声可视条件下接受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于臂丛麻醉下行上肢的手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接受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2、3、4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视条件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有着良好的麻醉效果,能够降低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肌间沟异感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择期上肢手术老年患者60例,ASA分级均为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在周围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定位操作行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按常规找异感方法实施肌间沟臂丛阻滞,两组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30 mL.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麻醉效果(VAS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1),并且不良反应也低于B组.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定位准确,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7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穿刺定位,对照组实施传统解剖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两组局麻药均为0.375%盐酸罗哌卡因+2%盐酸利多卡因混合液。比较两组麻醉完成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并发症。观察麻醉后的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均较对照组短,麻醉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对照组麻醉后发生并发症6例,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P<0.05)。对照组神经阻滞效果Ⅰ级18例,Ⅱ级17例;观察组Ⅰ级33例,Ⅱ级2例,观察组阻滞效果更完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舒张末期速度、血流量均显著提高,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收缩期峰速度方面两组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使穿刺点、路径、穿刺深度、目标神经部位更精确,直视下及时完成麻醉效果的反馈与纠正,保障局麻药均匀扩散至神经丛,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更迅速,阻滞尺神经更完全,麻醉并发症少,镇痛效果更确切,成功率更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上肢手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提供有利的影像学支持,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上肢手术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51例以及对照组5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全部采用B超引导下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全部采用盲穿法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局部麻醉用药量、操作时间以及并发症等。结果:经过不同的麻醉方式后,观察组麻醉效果43例优、6例良、2例差,麻醉有效率为96.08%(49/51);对照组麻醉效果23例优、20例良、8例差,麻醉有效率为84.31%(43/51)。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并发症以及局部麻醉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于上肢手术患者而言,在实施麻醉期间采用B超引导下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能起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同时患者的并发症较少,麻醉效果确切,同时操作简单易行,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盲探法行臂丛神经阻滞在青少年肥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ASA分级Ⅰ-Ⅱ级青少年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超声定位组(A组)和传统盲探法定位组(B组),每组20例。分别记录2组操作所需时间、局部麻醉药的用量、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完成操作时间为(7.5±2.1)min,明显少于B组的(13.6±3.2)min(P<0.05)。A组局部麻醉药的用量为(18.6±1.2)mL,明显少于B组的(28.5±2.5)mL(P<0.05)。麻醉效果:A组优17例,良3例,失败0例;B组优12例,良6例,失败2例。A组的麻醉成功率(100%)显著高于B组(90%)(P<0.05)。A组无一例患者发生并发症;B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局部血肿1例,局部麻醉药中毒1例,Horner综合征1例。结论青少年肥胖患者在超声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不仅可减少操作时间和局部麻醉药的用量,更进一步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技术在上肢手术患者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A组使用传统的解剖定位法,B组采用超声引导技术定位,局麻药均使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地塞米松10mg的混合液。比较两组神经阻滞的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成功率、麻醉药使用量、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麻醉操作完成时间:B组比A组短;神经阻滞起效时间:B组比A组长;B组麻醉效果好,优秀率达到97.00%,优良率达到100.00%,A组麻醉效果一般,优秀率47.00%,优良率91.00%;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A组高达9.00%;A、B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技术运用到上肢神经阻滞中能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减少并发症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筋膜突破法和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锁骨或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为筋膜突破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n=30)为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部麻醉药的量和浓度相同。两组分别观察穿刺深度及穿刺时间,20 min后测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及手术开始麻醉效果评价。结果:A组在穿刺深度及穿刺时间上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及麻醉效果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膜突破法和神经刺激仪法同样是具有安全有效,镇痛阻滞完善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临床应用可因地制宜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上肢手术治疗的82例患儿,采用硬币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41例。研究组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解剖定位臂丛阻滞麻醉,对比麻醉阻滞效果。结果:研究组感觉阻滞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完成时间研究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实施上肢手术时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佳、安全性高,同时可减少麻药使用剂量,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12月进行上肢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完成时间和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神经阻滞效果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与术毕30 min时,两组心率(HR)与舒张压(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15、45 min时,观察组HR与D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两组收缩压(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15、45 min与术毕30 min时,观察组SBP均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手术开始15、45 min与术毕30 min时,两组血氧饱和度(Sp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上肢手术患者麻醉药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效果,有效稳定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在臂丛神经阻滞时应用解剖定位与超声引导的效果及费用。方法择期上肢手术行臂丛神经阻滞患者80例,前瞻性随机分为A组(n=40,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和U组(n=40,二维超声显像实时引导臂丛神经阻滞)2组。记录麻醉操作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评价神经阻滞的成功率、优秀率及并发症;记录麻醉药费用和麻醉总费用。结果与A组比较,U组操作时间短,痛觉消失快,镇痛持续时间长,优秀率高(均P〈0.05)。神经阻滞成功率A组为95.0%,U组为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4例发生并发症,U组有2例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药费用U组显著低于A组(P〈0.01),麻醉总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解剖定位法比较,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间短、起效快、镇痛时间长、阻滞效果更好,此方法适用于上肢手术且降低了麻醉药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178例择期行上肢手术患儿为研究资料,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89例。对照组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对比分析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神经阻滞半小时后的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明显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童上肢手术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麻醉优良率,改善患儿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折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择期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0.1μg/(kg·min)静脉持续泵入麻醉,B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0.05μg/(kg·min)静脉持续泵入麻醉,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麻醉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者较B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0.1μg/(kg·min)]瑞芬太尼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剂在上肢骨折手术治疗中麻醉效果较好,该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小儿上肢手术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山东省寿光市中医医院小儿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A,B 2组(n=40),传统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组(B组)。分别行臂丛阻滞静脉PCA术后镇痛和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及术后持续臂丛镇痛,观察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B 2组完全阻滞例数分别为35、38例,术后镇痛满意例数分别为32、37例。与A组相比B组在完全阻滞例数和术后镇痛满意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行臂丛神经阻滞及连续阻滞术后镇痛可以安全的应用于儿童前臂手术及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