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其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3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病灶的化疗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乳腺癌病灶变化与病理学评价的符合率为72.09%,敏感度为86.36%,在病理判定有效组,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内血流分级类型及RI值变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S<0.05);在病理判定无变化组,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内血流分级类型及RI值变化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S>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乳腺癌病灶的二维图像及血流信息,能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疗效做出客观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2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化疗疗效进行分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组和无明显变化(SD)+进展(PD)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病灶体积及病灶血流情况。结果82例研究对象中,其中有57例化疗有效组(CR+PR组),25例化疗无效组(SD+PD组)。两组化疗前乳腺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化疗后两组乳腺肿瘤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CR+PR组肿瘤体积缩小更显著。两组化疗前乳腺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以Ⅱ、Ⅲ级血流为主。CR+PR组化疗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常表现为乳腺肿瘤内部血流不丰富,以0、Ⅰ级血流为主,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SD+PD组化疗后乳腺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与化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比较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8例乳腺癌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新辅助化疗前后对乳腺癌原发灶进行声像图、血流分布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48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超声检查显示原发灶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原发灶内血流丰富程度降低或消失,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为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提供了简便、有效、安全、客观的疗效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53例患者共57个肿块经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且经临床评估需行新辅助化疗,在新辅助化疗前1周内及化疗后手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肿瘤大小、血流分布、血流阻力指数,根据RECIST指南,将患者分为有效组(CR组、PR组)及无效组(SD组、PD组),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CR组共5例,由于肿块完全消失,化疗后血流消失;PR组中,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RI值及血流分级变化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前后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效组(SD组+PD组)中,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内PSV、RI值及血流分级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检测病灶大小及血流参数,可客观地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在评估乳腺癌化疗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来我院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NACT)的89例乳腺癌患者的107个恶性病灶,记录NACT前后肿瘤大小变化、SMI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所示Adler血流分级情况,评价NACT疗效,并与手术组织病理对照,分析SMI评估乳腺癌NACT效果的价值。结果(1)NACT前,SMI、CDFI所示Adler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NACT后SMI、CDFI所示Adler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ACT后肿瘤长宽高三径之和平均值较NACT前减小(t=16.780,P<0.001),且Adler血流分级显著改善。(3)SMI评价乳腺癌NACT疗效的灵敏度为96.72%、特异度为71.43%、准确率为88.86%、阳性预测值为88.05%、阴性预测值为90.90%,与常规超声(100%、60.71%、87.64%、84.72%、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MI曲线下面积值为0.893,高于常规超声的0.804。结论SMI评价乳腺癌NACT疗效与组织病理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肿瘤微血管的显示优于CDFI,可为乳腺癌NACT后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造影与二维超声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9例乳腺癌患者于新辅助化疗前及化疗1个周期后48h分别行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大小,病灶血流灌注及内部坏死情况,并比较2种方法评价新辅助化疗的效能。结果新辅助化疗1个周期后48h,二维超声测量病灶最大横径[(11.44±3.94)cm]、上下径[(22.11±7.44)cm]较化疗前[(15.89±2.26)、(28.78±6.92)cm]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测量病灶最大横径[(18.56±5.22)cm]、上下径[(24.56±6.95)cm]较化疗前[(23.89±4.34)、(30.33±7.35)cm]缩小(P0.05);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在测量化疗前、后病灶最大横径及上下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1个周期后48h,二维超声测量病灶血流分级0~Ⅰ级7例,Ⅱ级1例,Ⅲ级1例,超声造影显示增强强度0~1级1例,2级6例,3级2例,超声造影在显示病灶血流灌注强度上优于二维超声(P0.05);新辅助化疗1个周期后48h,二维超声测量病灶内部伴极低或无回声1例,而超声造影显示病灶伴充盈缺损6例,超声造影在显示病灶坏死上优于二维超声(P0.05)。结论与二维超声比较,超声造影在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宫颈癌患者于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2周行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VOCAL功能计算病灶体积,采用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血流指数(VFI)评估病灶在化疗前及化疗后的血流灌注情况,随机收集35例正常人宫颈作为对照组,比较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后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25例宫颈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和35例正常人宫颈的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宫颈癌患者中,19例新辅助化疗有效,其中2例病灶消失,17例病灶体积较化疗前变小;6例化疗无效,其中病灶无变化3例,病灶增大3例。化疗有效组的化疗后VI、FI、VFI较化疗前变小(P0.05);化疗无效组的化疗后VI、FI、VFI较化疗前无变化(P0.05)。结论应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宫颈癌化疗前后肿瘤血流灌注的变化可反映化疗疗效,为临床优化宫颈癌患者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45例乳腺癌患者,时间为2016年5月—2019年9月,均行改良根治术治疗,术后实施新辅助化疗治疗,统计新辅助化疗治疗前后CDFI的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化疗治疗后患者的病灶体积明显减少,并且在病灶边界、周边回声带、内部回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采用CDFI对新辅助化疗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57%和60.00%,接受新辅助化疗治疗后,与无效组患者相比较,有效组患者病灶内血流动力学参数流速最大值(Vmax)、阻力指数(RI)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进行CDFI复诊,复诊结果与病理学结果相比较,CDFI对病情复发进行评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78%和83.33%。结论:采用CDF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进行评估,能够将患者化疗治疗前后病灶的变化情况准确地反映出来,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前后的声像图变化,探讨超声评估乳腺癌NAC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乳腺癌患者(共87个病灶)NAC前、NAC 2个周期后及4个周期后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以病灶最大径线和血流等级作为NAC后评价的有效指标,评估其临床疗效。将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超声的诊断价值。结果与NAC前比较,NAC 2个周期及4个周期后病灶血流丰富程度显著降低甚至消失,最大流速和阻力指数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AC后术前超声评价完全缓解9个,部分缓解55个,稳定17个,进展6个。超声评价的准确率为80.5%,敏感性为89.8%,特异性为60.7%。结论超声对乳腺癌NAC疗效有重要评估价值,NAC前后以最大径线和血流等级作为评效指标对于NAC治疗效果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纹理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73例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7例采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对照组36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检查效果。结果:实验组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化疗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灵敏度与特异性高于对照组,两组灵敏度与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纹理应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效果较佳,化疗疗效显著,灵敏度与特异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1.
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探讨超声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超声检查并穿刺活检对60例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乳腺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进行观察分析。结果60例乳腺癌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超声检查显示乳腺原发灶长径比化疗前明显缩小、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42例乳腺癌原发灶Ⅱ~Ⅲ级血流,22例降为0~Ⅰ级(P〈0.05)。48例淋巴结异常中,13例完全消失(P〈0.05)。9例乳腺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病理检查未见癌细胞。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乳腺原发灶、腋窝淋巴结大小、彩色多普勒血流、病理检查结果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为新辅助化疗提供了简便、安全的疗效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参数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 56例乳腺癌患者分别于新辅助化疗前及第2次化疗结束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超声造影参数及4~6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学疗效,比较新辅助化疗前、后超声造影参数的差异及不同病理学疗效分组间超声造影参数的差异。结果 56例乳腺癌病灶经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后的超声造影峰值强度(17.82±3.29 db)低于化疗前(23.80±3.74 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48,P0.001)。化疗前、后两次乳腺癌病灶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变化率与病理反应分级呈正相关(spearman r=0.839,P0.001)。4~6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有效组与无效组的峰值强度变化率分别为0.28±0.07和0.16±0.04(t=5.27,P=0.026)。结论超声造影参数中峰值强度变化率有助于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发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早发性乳腺癌的声像图特征,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发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117例乳腺癌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A组:≤35岁,42例;B组:>35岁,75例.对两组病灶术前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丰富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乳腺癌病灶大,主要超声声像图特征与B组比较表现为横径大、纵横比小、内部回声不均多见、后方衰减少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边界、高回声晕、毛刺征或蟹足征、钙化灶、病灶内部血流丰富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对早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并探讨诊断超声激励超声造影剂微泡对浸润性乳腺癌病灶血流灌注的增强效应。方法 5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在每次新辅助化疗结束后1h内对病灶进行诊断超声激励造影剂微泡治疗。治疗前后实施常规超声造影动态观察其血流灌注情况,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分析并获取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 PI)、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及曲线上升斜率(Ascending Slope, AS)。结果 诊断超声激励微泡治疗后乳腺癌病灶的PI、AS及AUC均有所提高,治疗前后PI及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3,-2.09;P=0.03,0.03),但治疗前后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P=0.28)。结论 诊断超声激励造影剂微泡能够增加新辅助化疗乳腺癌病灶的血流灌注量,加快血流灌注速度。  相似文献   

15.
杨华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15):2329-2332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钼靶诊断乳腺癌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我院6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乳腺钼靶检查,比较单一检查与联合检查之间的诊断效能。结果6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中,经病理诊断确诊乳腺癌54例,检出率90.00%;单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阳性检出率为70.00%,单一乳腺钼靶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73.33%,联合检查阳性检出率86.67%(52例),高于单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精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8.33%(41/60)、90.70%(39/43)、11.76%(2/17),乳腺钼靶检查精确度、敏感度分别为76.67%(46/60)、97.62%(41/42)、27.78%(5/18),联合检查精确度、敏感度分别为88.33%(53/60)、92.73%(51/55)、40.00%(2/5),精确度比较,联合检查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0.05),联合检查与钼靶比较无差异(P>0.05),敏感度、特异度三者比较无差异(P>0.05)。病灶<1.0 cm,联合检查符合率高于单一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1.0~1.5 cm及1.6~2.5 cm,联合检查与单一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癌、浸润导管癌、原位癌诊断符合率,联合检查均为100.00%,高于单一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乳腺钼靶诊断乳腺癌,可提升精确度,明确微小病灶与肿瘤病理分型。  相似文献   

16.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T)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彩超对比分析128例乳腺癌患者140处乳腺癌病灶在NACT前后肿瘤原发灶及腋下淋巴结形态学变化,原发灶内血流分级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NACT前相比,NACT后在原发灶肿瘤长、宽、厚、面积及体积方面均有缩小(P0.05或P0.01);RECIST评价原发肿瘤完全缓解32例,部分缓解74例,超声总有效率与病理检测结果相符;NACT前原发灶内血流以Ⅱ、Ⅲ级血流为主,NACT后原发灶内血流以0-Ⅰ级为主;NACT后肿瘤内血流Vmax和RI均降低(P0.05);68例阳性淋巴结有32例消失,23例有不同程度的缩小,65例血流丰富程度降低,3例消失。结论彩超是评价乳腺癌NACT疗效的有效、无创、方便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直肠彩色多普勒超声(TRUS)在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于新辅助治疗前、后均分别行TRUS检查,所有病例经病理证实,将新辅助治疗前、后的TRUS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TRUS诊断直肠癌的准确率为97.6% (80/82).新辅助治疗前经TRUS检出的80例患者,治疗后病灶上下范围及厚度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均P<0.05),病灶部位直肠周围淋巴结亦明显减少(P<0.05).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治疗后病灶内部血流分布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辅助治疗前后经TRUS检出的所有淋巴结中,仅5例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结论 TRUS检查能清晰显示直肠癌病灶回声、病灶内部血流分布及直肠周围淋巴结变化情况,对临床评价新辅助治疗效果及选择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20例小乳腺癌患者和40例乳腺实性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2D声像图病灶的形态特征、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流分级特征。小乳腺癌组患者彩色多普勒声像图中形态规则、边缘光滑、内部回声均匀的比例明显低于乳腺实性增生组,而后方回声衰减、钙化、组织浸润以及纵横比1的比例明显高于乳腺增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乳腺癌组患者SPVmax(27.89±5.22)cm/s、RI(0.81±0.22)明显高于乳腺实性增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能通过病灶形态和血流信号特征有效鉴别诊断乳腺疾病,临床应用价值极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评估乳腺癌手术前辅助性化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月安徽省肿瘤医院术前采取辅助化疗方式治疗的8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化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n=60)和无效组(n= 28),对比两组化疗前后的原发病灶大小、病灶内血流分级特征、超声声像特征差异。结果化疗前,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病灶长、宽、厚、病灶面积、病灶体积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有效组患者的病灶长、宽、厚、病灶面积、病灶体积测定值均低于无效组(P < 0.05),两组患者的病灶长、宽、厚、病灶面积、病灶体积测定值较化疗前均降低(P < 0.05);化疗前,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病灶形态、边界、强回声带、后方回声构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有效组患者肿瘤病灶规则形态、边界清晰、后方回声无异常的占比均高于化疗无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前,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肿瘤病灶血流分级构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有效组患者肿瘤病灶血流分级达到(0级+Ⅰ级)占比高于无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从病灶大小、血流分级、声像特征变化3个方面评估乳腺癌术前辅助性化疗效果,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手术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与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乳腺癌患者202个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分析乳腺癌血流分布类型、血流分级与其大小、组织病理学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202个乳腺癌病灶的血流检出率为91.58%(185/202),周边型血流17.33%(35/202),内部型血流51.49%(104/202),穿入型血流22.77%(46/202),8.42%(17/202)无血流信号.非浸润性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特殊类型乳腺癌之间及浸润性导管癌Ⅰ级、Ⅱ级、Ⅲ级之间血流分布类型、Adler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不同大小乳腺癌之间血流分布类型、Adler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块越大,内部型血流、穿人型血流越多,Adler分级越高(P<0.05).结论 乳腺癌血流分布类型、血流分级与大小均呈正相关.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与其组织病理学类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