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老年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6例老年人择期上肢手术,ASAⅠ~Ⅲ。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0.37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复合液(0.35 ml/kg)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结果:本组均在麻醉效果满意状态下完成手术,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同时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老年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阻滞完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毒性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任晖  张丽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809-1810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的适宜浓度.[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Ⅰ~Ⅲ级,年龄65~80岁,按所用麻醉药物浓度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均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0 mL,B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20 mL,C组采用0.5%罗哌卡因20 mL.观察各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患者术中麻醉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C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最短,B组次之,A组最长,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持续时间C组最长,B组次之,A组最短,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中满意度比较,B组、C组术中满意度高.A组术中轻微痛例数多,需加用麻醉性镇痛药镇痛,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发生一例喉返神经阻滞.[结论]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0.25%罗哌卡因20 mL、0.375%罗哌卡因20 mL和0.5%罗哌卡因20 mL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75%罗哌卡因20 mL更适合于老年患者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3.
张娟  王培松  吕晨  陶涛  邹建玲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4):2902-2903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同时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25mL行臂丛神经阻滞,记录各支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开始时间,术后进行随访,并记录感觉阻滞恢复时间。结果:两组对腋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开始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肋间臂和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阻滞开始时间左旋布比卡因组快于罗哌卡因组(P<0.05)。两组比较前臂和肘运动阻滞的开始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腕和手指运动阻滞的开始时间左旋布比卡因组快于罗哌卡因组(P<0.05),同时其感觉恢复时间也长于罗哌卡因组(P<0.01),两组术中阻滞满意度相同。结论:0.375%左旋布比卡因可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桡侧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罗哌卡因相同,但尺侧起效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快于罗哌卡因,同时感觉恢复时间也长于罗哌卡因,从而可提供满意的术后止痛。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常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但利多卡因作用时间短,布比卡因毒性反应大,我院自2005-01~2006-01选用国产甲磺酸罗哌卡因和进口盐酸罗哌卡因,观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160上臂丛手术患者(A SAⅠ~Ⅱ级),男100例,女60例,年龄19~60岁,均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例。1.2操作方法手术前开放静脉,输入氯化钠注射液,患者仰卧位,患肢外展90度,在腋窝顶部先摸到腋动脉搏动,用左手固定腋动脉后进针,针尾随动脉明显波动或有异感即可注药。四组分别选用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0.5%盐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对75例ASA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25例。Ⅰ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Ⅲ组患者先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静脉注射地佐辛10mg辅助麻醉。观察3组患者麻醉后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头昏、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等情况。结果 3组患者麻醉后SBP、DBP、MBP、HR、SpO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Ⅰ、Ⅲ2组(均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尿潴留、瘙痒及呼吸抑制。Ⅲ组患者恶心、呕吐及头昏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2组(P〈0.05或P〈0.01)。结论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明显增强臂丛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延长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呼吸循环平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各类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R组:0.75%罗哌卡因15ml.;B组:0.75%布比卡因15ml,两组分别联合1.73%碳酸利多卡因15ml及1:20万肾上腺素3滴,按手术部位的不同分别给药。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及感觉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维持时间R组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效果R组优者达93%,B组麻醉优者达87%,B组有1例患者术中感疼痛明显需加用静脉辅助药物,并有1例患者出现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麻醉效果优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0.3%罗哌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上肢手术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A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各30例。罗哌卡因组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布比卡因组用0.2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观察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并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后BP、HR、SpO2,评价麻醉效果。结果:两组起效和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HR、SpO2无明显变化。A组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较明显。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循环稳定,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且运动感觉阻滞分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中斜角肌前缘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狄华君  陈荣  陈斌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0):1091-1093
目的:比较0.25%、0.375%、0.5%罗哌卡因用于中斜角肌前缘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0.25%布比卡因对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上肢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0.25%、0.375%、0.5%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30mL,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病人有无不适症状,分别对感觉、运动神经和肌松进行评价。结果:4组的C5~T1阻滞起效时间均<5min(P>0.05)。随着罗哌卡因浓度增高,麻醉强度增加,30mL0.25%罗哌卡因麻醉强度明显低于0.25%布比卡因,且满意度低,将罗哌卡因浓度提高到0.375%,显示出与0.25%布比卡因相当的麻醉强度,满意度达到100%。结论:0.2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慢,满意度低。0.375%、0.5%罗哌卡因起效快,作用完善,副作用少,适用于上肢手术麻醉,而以0.375%罗哌卡因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拟择期行前臂或者手部手术的病人12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分为四组:A组给予0.25%的罗哌卡因,B组给予0.33%的罗哌卡因,C组给予0.4%的罗哌卡因,D组给予0.5%的罗哌卡因,每组30例,均给予罗哌卡因32 ml。记录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评估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增高,起效时间逐渐缩短,镇痛维持时间逐渐延长,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秀率83.3%,优良率93.3%;B组优秀率90.0%,优良率96.7%;C组优秀率96.7%,优良率100%;D组优秀率100%。四组病人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0.25%~0.50%罗哌卡因都是可行的,从"较低的浓度达到100%阻滞成功率"的角度评价,0.4%罗哌卡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各类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0.75%罗哌卡因15ml,联合1.73%碳酸利多卡因15ml,共30ml。按手术部位的不同,分别从肌间沟和腋路给药。观察生理指标变化、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时间及感觉阻滞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B组优者达92.5%,A组麻醉优者达65.0%,A组有4例患者术中感疼痛明显需加用静脉辅镇痛助药物。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经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麻醉效果优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