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苦味药的药性特征及其配伍作用初探孙大定(湖北省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43003)笔者对辛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作用曾进行过初步探讨[1]。为进一步加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对中药性味理论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现仍以《中药学》[2]教材为依据,以所载188种苦味药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药性特征及其配伍作用作一初步探讨。1苦味药的来源及药效范围在所载188种苦味药中,植物药177种,占总数的94.1%;矿物药3种,动物药8种,二者共占总数?...  相似文献   

2.
中药辛味药性表达及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药五味中辛味的中医内涵、辛味中药的来源、辛味与药性理论的关系等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电子鼻、电子舌等现代仿生技术结合化学分离分析方法,提出辛味在味觉和嗅觉的表征方式及其物质基础拆分表征研究思路。最后,对辛味药性理论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苦味是中药五味学说中的重要性味之一,具有泄下、燥湿和坚阴的功效特点。在常用中药中苦味药物占有很大的比例,表明苦味药物存在的重要性。中医临床上有很多善于运用苦味药物治疗糖尿病的实例,通过利用苦味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特点,对应糖尿病阴虚燥热、痰湿内阻的病机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证实苦味中药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糖尿病的主要特征)的确切作用。目前围绕具有糖尿病治疗作用的中药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是关于调节糖脂代谢苦味中药的化学和生物学的综述性研究较少。该文总结了治疗糖尿病苦味中药的药性特征及配伍特点,重点分析了具有调节糖脂代谢紊乱苦味中药的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概况,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苦味药的药性特征及其配伍作用初探孙大定(湖北省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43003)笔者对辛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作用曾进行过初步探讨[1]。为进一步加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对中药性味理论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现仍以《中药学》[2]教材为依据,以所载18...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藏族药翼首草中主要化学成分与药性"苦味"受体的相互作用,揭示翼首草中"苦味"药性成分,通过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苦味"受体TAS2R16,TAS2R14,TAS2R13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Maestro软件将翼首草化学成分与"苦味"受体进行对接。结果发现,翼首草25个化学成分可调控"苦味"受体相关的3个亚型,且主要为环烯醚萜苷和酚酸类成分。该研究着重于同源模建和分子对接技术的综合应用,探讨"苦味"化学成分与"苦味"受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从分子层面揭示"苦味"藏族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帮助,也为藏族药药性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苦味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由25种亚型组成。苦味受体分布于口腔,介导哺乳动物的苦味觉;另外还存在于胃、肠管等口腔外消化系统,影响消化吸收及能量调控,在呼吸系统松弛呼吸道平滑肌,在心血管系统则发挥降压作用。而与现代苦味受体的最新进展惊人一致的,则是古老的中医药性味理论中的苦味中药或苦寒中药功效,如“泄”、“燥”、“坚”等特性,数千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消化、内分泌、呼吸、心血管等多系统疾病的治疗。因此,基于苦味受体环节,运用现代新技术、新方法,诠释中药苦味属性或苦寒药性的科学内涵,应是一条可行途径和新的研究模式,对于丰富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客观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成华  薛长松 《中国药学杂志》2022,57(19):1596-1600
总结人参药性成因及单味药药性研究的意义,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本草学研究,考证历代中医药古籍文献对于中药人参药理药性与功效应用的论述,从“单味药药性成因假说”角度,辨析单味药人参药性历史变化过程,总结单味药人参药性成因。人参药性历史变化过程是中医学具体理论流派指导下的不同流派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过程,是中药临床功效与临床用药倾向影响中药单味药药性形成过程的具体实例。单味药人参的复杂药性成因体现了中药单味药药性理论与药性实践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论述苦味药的药性特征及其配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加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对中药性味理论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现仍以<中药学>教材为依据,以所栽188种苦味药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药性特征及其配伍作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活血化瘀药是临床中最常用的一类药,多为辛、苦味,为了探讨活血化瘀药的药性与功效的内在联系,该研究利用TCMSP平台及Cytoscape 3. 5. 1平台构建温辛肝、温苦肝药性组合交补集蛋白互作网络及靶点疾病网络,并对其进行网络模块分析。结果表明,温肝网络与癌症、高血压、抑郁症等疾病有关,体现出温肝之温阳化气、行气活血、化瘀散结的功效。苦味网络与心肌梗死、癌症、炎症等疾病有关,体现出"苦"可宣泄宣通、泄通则瘀散的功效。辛味网络与癌症、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有关,体现出辛味之活血、消散的功效。研究表明,温辛肝、温苦肝药性组合通过调节不同靶点参与不同疾病过程,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中药拉曼光谱数据结合多种算法建立苦味中药药性分类辨识模型,对苦味中药药性进行辨识研究。方法:利用SEED 3000拉曼光谱仪测定110种苦味中药和132种非苦味中药的拉曼谱图,对拉曼数据进行预处理并结合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多层感知机(MLP)、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多种分类算法建立苦味辨识模型;同时采用准确率、精确度、召回率、F1值评价模型优劣。结果:各分类器对中药苦味的辨识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而1D-CNN模型(准确率97.26%,精确度97.42%,召回率97.26%,F1值97.27%)表现最佳。结论:中药拉曼谱图数据信息与苦味药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苦味药性的整体表征精准数据,结合1D-CNN模型展现出最佳的苦味辨识效果,有利于解决药性缺乏精准数据的瓶颈问题,丰富五味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对中药五味中甘味的中医药内涵、甘味药的基原、甘味药在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的分布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甘味味觉受体、味觉表达及物质基础研究进行阐述。最后,概述甘味药物配伍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为甘味药性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曹煌  张静雅  龚苏晓  许浚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2015,46(24):3617-3622
对中药五味中"酸"味的概念、功效内涵、来源以及与药性理论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归纳。阐述应用电子舌仿生技术及化学分析手段进行酸味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模式,提出酸味的表征方式及其物质基础拆分的研究方法,并总结了酸味中药的临床应用与配伍规律,为酸味药性的表达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五味理论又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中药五味药性的客观表征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钥匙,是阐释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重要路径。基于五味药性的基本定义以及药物分子-味觉、嗅觉受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技术方法和研究路径,并结合本课题组实验研究,从味觉、嗅觉感知的生物学机制、分子对接技术原理、同源模建过程以及受体选择与五味药性表达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属性角度,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可参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当前中药药性研究问题,确定以传统药味(辛、甘、酸、苦、咸)和功效为主线,提出"药物-五味-物质-效应-功用"的"五要素"模式和研究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以活血化瘀中药的五味药性为切入点,阐述中药药味相关的化学物质-功效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的内在联系。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开展中药药性理论和科学内涵研究,"五要素"是转化研究的纽带,攻克与药效作用和不同药味的差异性是难点。因此,该思路将有益于中药学的学术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静雅  曹煌  龚苏晓  许浚  韩彦琪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2016,47(16):2797-2802
对中药五味中咸味的中医药内涵、咸味药基原的分布特征以及咸味与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的关联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咸味味觉受体、味觉表达及物质基础研究进行阐述。最后,概述了咸味药物配伍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为咸味药性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药单味药材和成方制剂往往具有苦味、涩味等不良口感,是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同时也限制了中成药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合理运用掩味技术改善中成药制剂的不良口感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通过对近年来中外文期刊的整理和归纳,探讨了苦味产生的机制、一些中药制剂的掩味新方法以及苦味的评价方法,旨在为中药制剂的掩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叶霁  李睿旻  曾华武  柳润辉  张卫东 《中草药》2019,50(19):4529-4537
中药质量是中医药应用、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是中药发挥临床疗效的保障。长期以来,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的中药,特别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限制了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影响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质量标志物主要依据中药属性、制造过程及配伍理论等特点提出,是中药及中药复方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近些年来关于质量标志物的解析和应用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更加科学、明确的方向。从中药方剂整体观研究体系出发,围绕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以及相关化学物质基础、整合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的前沿技术,对质量标志物的发现进行综述,介绍相关经验方法和研究进展,以期为发现与临床疗效相关的药效成分即质量标志物提供丰富有益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8.
化学模式识别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燕  王淼  阳志强  王延年  马跃平  高慧媛 《中草药》2021,52(17):5369-5377
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是保证中药饮片质量和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对中药材进行有效炮制,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增强药物疗效,保证用药安全。但中药成分复杂,其在炮制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这正是导致中药炮制前后性味功能改变的重要原因。如何揭示这些复杂化学成分变化,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中药炮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化学计量学作为一门以数学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交叉学科,可将多变量的分析方法引入化学研究,而化学模式识别作为化学计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并在炮制研究中广泛应用。针对化学模式识别在筛选炮制工艺、检测中药炮制前后药效物质成分变化,涉及药性改变、减毒增效、引药归经等方面的应用进行论述,并初步探讨化学模式识别应用于中药炮制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应用现代仿生技术阐释中药性味的科学内涵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电子舌、电子鼻等仿生技术是判定滋味、气味等的客观方法,基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内涵,对电子鼻、电子舌等仿生技术的工作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在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的辨识,中药基原品种、产地、生长时期、储藏年限以及炮制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本课题组对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实践,提出中药五味药性物质基础界定和表征的基本研究模式,为中药五味药性研究提供可参照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林俊芝  张定堃  段渠  杨明 《中草药》2014,45(18):2716-2721
涩味是中药的真实滋味之一,普遍存在于中药材与中成药中。由于受到五味理论的限制,中药学对于涩味一直缺乏深入的认识。初步梳理了本草文献中涩味的含义,统计了涩味的普遍性,深入阐释了涩味形成的原理与影响因素,总结了涩味随制剂过程链的传递规律;归纳了涩味的掩蔽方法,并对适合中药口含片特点的涩味掩蔽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深化对中药涩味的理解,促进适宜于中药特性的涩味掩蔽技术与特色辅料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