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功能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32例住院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运动疗法、作业训练及针灸等综合康复治疗,采用Brunnstrom法和香港版活动分析法评定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平均治疗(40.0&;#177;7.0)d,偏瘫侧上下肢体运动功能Brunnstorm分级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治疗前、后患者的整体功能活动、自理活动得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01)。结论 功能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并进行半年随访。方法选择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病情稳定情况下,即开始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上述治疗,任其自然恢复。两组治疗前后进行测评,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Barthel)评定。结果治疗组在入选时、康复1,3,6个月后在FMA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FMA,FI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相比,康复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平稳后给予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功能训练,对于减轻脑痉挛,预防挛缩畸形及提高患者的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的影响。方法:8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加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各项评分量表评定躯干控制能力(TCT)、平衡功能(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步行能力(FAC)和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和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差值优于对照组(P<0.05)。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和运动功能呈正相关。结论:早期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对提高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探讨子午流注中医定向透药配合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肢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为风痰阻络型)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化痰通络配合针灸康复治疗、功能训练和护理指导;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实施子午流注中医定向透药配合电针治疗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出院前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评估(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各项指标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中医定向透药配合电针治疗能有效促进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肌张力的恢复,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总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减重步行训练联合中医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减重步行训练,观察组采取减重步行训练联合针灸治疗。采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取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估患者步行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AC分级及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疗效,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康复肢体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单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康复肢体训练,经康复肢体训练后,两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的差别及日常生活中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早期实施康复肢体训练,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提高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手功能运动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6例脑卒中早期手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作业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在训练前及训练1个月、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偏瘫手的运动功能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手运动功能状态改良量表(M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训练1个月、3个月后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智能反馈训练系统不仅提高脑卒中早期患者偏瘫手的运动功能状态,还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提高偏瘫手的实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中医药适宜技术棍棒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效果观察。 方法 选择上海市青浦区香花桥社区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处于Brunnstrom I~Ⅲ级,下肢处于BrunnstromⅣ级以上,采用棍棒操训练,干预一年后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综合功能有了提高,FCA量表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功能部分恢复,下肢和手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评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较好,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中医药适宜技术棍棒操能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功能,最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综合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偏瘫体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体操组,均接受常规PT、OT训练(采用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共8周。体操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偏瘫体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体操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偏瘫体操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康复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按拟定的康复训练计划给予训练;对比护理前后的肌力变化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所有偏瘫肢体的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记分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过肢体康复运动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能促进患者肌力恢复,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例。对照组予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虚拟现实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份)评定其运动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5),但观察组效果更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辅以虚拟现实训练,可进一步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醒脑开窍法刺法配合百会透涌泉法及单纯应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差别,评价两种方法合用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日常生活能力(ADL)改善方面的意义。方法:对126例脑卒中后偏瘫随机分治疗组44例,对照组Ⅰ42例,对照组Ⅱ40例,对照组I采用醒脑开窍刺法,对照组II采用拜会透涌泉振法,治疗组两种方法合用,结果采用FMA评分法及Barthel检验。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8%,对照组I的总有效率67%,对照组II总有效率58%,治疗组与对照组I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II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与2个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4.042,P<0.01),对照组I与对照组II间的运动功能积分及日常生活指数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2.103,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与百会透涌泉法配合运用脑卒中后偏瘫的运动功能改善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配合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督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针卒中后偏瘫患者,针刺取百会、风府、神庭、人中、腰阳关、命门、中枢、大椎,并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并与单纯针刺组相比较。3周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评定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 I)评分,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Barthel(B I)指数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督脉配合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中具有更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实施运动再学习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价值。方法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进行临床对照性研究,两组均接受常规的临床药物治疗,治疗组加入运动再学习方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比较两组患者上、下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价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上、下肢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上、下肢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2)两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结论运动再学习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并进行半年随访。方法 选择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病情稳定情况下,即开始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上述治疗,任其自然恢复。两组治疗前后进行测评,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Barthel)评定。结果 治疗组在入选时、康复1,3,6个月后在FMA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两组患者治疗前FMA,FI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相比,康复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平稳后给予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功能训练,对于减轻脑痉挛,预防挛缩畸形及提高患者的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将1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促进技术组(A组),传统针灸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50例。采用Brunnstrom偏瘫分期,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A、B组治疗后患肢恢复至BrunnstromⅣ级以上的患者数和FIM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A组治疗后BrunstromⅣ级以上和FIM评分高于B组(P<0.05)。B组高于C组(P<0.05)。提示促进技术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者运动功能和ADL能力恢复且比传统针刺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复方抗栓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赵瑞祥  周向东 《中国康复》1998,13(3):110-112
2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6例用复方抗检酶治疗,对照组90例用胞二磷胆碱治疗,2组同时配合肢体功能训练及物理疗法。治疗前后采用上田敏标准化的偏瘫功能12级法和Barthel指数等方法对患者偏瘫肢体功能评测。结果表明: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手的功能、步行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等方面,治疗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方面的疗效。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健侧下肢的镜像疗法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下肢部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价法、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分别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分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镜像组患者治疗前后FMA、BI评分差值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镜像组与对照组Brunnstrom分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镜像组处于分离运动期的患者多于对照组。镜像组与对照组BBS评分差值虽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镜像组BBS评分差值更大。结论:镜像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可能对下肢分离运动及平衡能力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Bobath球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Bobath球训练,每次20分钟,每周治疗6次,治疗4周。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ethel指数评定表(BI)分别评定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前,两组FMA、BBS及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治疗后, 两组各项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5), 且A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B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obath球训练能更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站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称为常规治疗组;另一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称为MOTO训练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时接受功能评定,以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患肢承重能力、独立步行能力及稳定性系数作为评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患肢承重能力、独立步行能力及稳定性系数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MOTO训练组的治疗效果改善更为明显(P<0.05),与常规治疗组对应时间点作比较,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站立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