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防治岩溶隧道突水涌泥给隧道施工造成灾难性后果,以广佛肇高速公路罗仔山隧道为例,研究管道型岩溶隧道突水涌泥致灾机理及预测计算。通过分析发生突水涌泥的灾害特征和机理,建立相关力学模型,以研究隧道突水涌泥的极限状态。研究得出:1)隧洞发生突水涌泥时围岩最小防突厚度的界限条件;2)充填体在充填介质渗透、滑移失稳时的稳定系数K,以此来判断该处是否发生突水涌泥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吴培荣 《隧道建设》2015,35(4):364-368
梁山隧道是厦深铁路福建段的控制工程之一,施工中遇到深埋富水陡倾软弱带,多次导致突水涌泥及洞顶塌陷情况。通过研究突水涌泥及洞顶塌陷的灾害特征,分析得到突水涌泥机制,即:在这种多因素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开挖导致形成极高的渗透压力差,并产生新的地下临空通道,在地下水渗透压力作用和自身重力作用下,全风化物质涌入隧道,形成突水涌泥;而软弱构造带塌陷的主要原因为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通过调研、理论分析及试验等方法,确定采用长距离水平旋喷桩通过软弱带,并提出其布置形式、施工工艺及检验标准。工程实践证明,采用长距离水平旋喷桩作为预加固手段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隧道突水涌泥风险管理的意义及方法,讨论了隧道工程中突水涌泥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流程.隧道突水涌泥主要的制约因素有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评估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风险的控制措施主要有加强地质预报、加强人员安全及事故应急处理培训以及建立有效的逃生系统等.  相似文献   

4.
突水、涌泥灾害对隧道正常施工造成的了严重的干扰,给人员安全、工程工期带来了不利影响。为探究超前加固关键问题,开展隧道突水涌泥段处理方案研究,提出合理可靠的技术措施,保障施工正常进行,本文以云南昭通至四川乐山高速公路串丝至佛耳岩段公路工程某隧道为背景,研究洞内大管棚预加固方案和施工工法,提出隧道突水涌泥段预加固方案和具体技术措施,并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建立隧道施工模型,分别给出不采用超前支护和采用管棚支护的沉降、围岩大主应力、初期支护弯矩、二次衬砌应力的对比结果,分析洞内大管棚预加固方案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上皮林隧道地下水水文地质特征,对隧道中形成突水涌泥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上皮林隧道突水涌泥的形成原因。本文对于山区岩溶隧道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突水涌泥的原因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岛黄岛区某地铁区间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时发生突水涌砂地质灾害,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及后续顺利开挖,对富水断层破碎带突水涌砂原因及力学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富水断层破碎带稳定性差,未进行有效加固,在开挖卸荷和爆破扰动双重作用下,岩体防突水层厚度超过临界状态,进而导致掌子面发生突水涌砂。考虑到地铁暗挖隧道施工空间狭小、材料运输不便等特点,采用以地表模袋注浆为主、洞内堵水注浆为辅的综合处治措施。结果表明:注浆加固后的掌子面湿润无流动水,浆脉清晰可见,渗漏水量小于1.5 L/(min·m),渗流通道得到有效封堵,保证隧道顺利通过突水涌砂段。  相似文献   

7.
隧道在施工掘进期间,水涌、突泥或坍塌等地质灾害时常发生,使施工受阻甚至威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是隧道掘进的安全隐患。以汕昆高速公路中河池至百色段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巴翁隧道为例,运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对该隧道线路进行了勘查,结合线路地质调查和地层岩性资料划分了岩性分界线以及圈定了各类隐伏不良地质体,并对该隧道开挖可能的潜在隐患给予了科学评论和治理建议,钻探验证了勘察结果的可靠性。CSAMT法可指导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的优化设计并对开挖过程中的可能的地质灾害进行预防和提前处理,是隧道线路前期勘察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通省隧道系湖北十堰至房县高速上的特长隧道,隧道长约6900m。隧道施工过程中多次发生涌水突泥现象,本文在介绍通省特长隧道工程及水文地质的基础上,对变质片岩隧道涌水突泥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解决涌水突泥不良地质问题的处治方案,以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象山隧道岩溶涌水突泥治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国庆 《隧道建设》2011,(Z1):375-380
龙厦铁路象山隧道在富水岩溶区段开挖施工过程中突发涌水突泥地质灾害,引起地表塌陷,给周边环境和施工安全造成严重破坏和威胁,由于隧道反坡施工,造成洞内蓄积了50多万m3的泥砂和涌水。如何安全地进行抽排水及清淤工作,并针对高压岩溶突泥段采取何种技术手段进行治理,有效控制施工风险成为最关键技术难题。经过认真研究,通过实施"堵泥不堵水"地表深孔封堵溃口,顺利完成排水清淤,并采取"超前注浆、加强支护、合理开挖"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在高压富水复杂岩溶突水涌泥区封水带压安全开挖作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湘中地区岩溶与采空区十分普遍,修建隧道发生涌水突泥事故会造成较大损失,需在施工前进行专项风险评估。文中根据岩溶与采空区隧道涌水突泥事故特点,耦合概率风险评价与区间数学理论进行风险响应研究;以湘中地区安平隧道为例,采用风险区间概率法得出施工中发生涌水突泥的风险为Ⅳ级,通过超前帷幕注浆等技术措施将其风险等级降至Ⅱ级,从而符合公路隧道安全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信息     
西南地区最长公路隧道贯通日前,在重庆石柱县双笕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山村,众多村民集聚在西南地区在建最长公路隧道———方斗山隧道前,庆祝国家高速公路网中沪蓉国道重庆境内忠县至石柱段的重要控制性工程提前5个多月实现贯通。方斗山隧道左右洞平均长7 600 m,是目前西南地区第一长、全国第三长的在建公路隧道,它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仅断层就有4条,此外还有煤层、采空区两处以及大溶洞群、突水涌泥段等不良地质段。为了安全通过不良地质段,成功穿越4大断层,对一些重特大方案和技术难题,建设单位采取专家研讨、技术论证、院校合作等方式加…  相似文献   

12.
为了避免胶州湾隧道在穿越多条断层破碎带施工时,发生坍塌、冒顶、突水、突泥等事故,结合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通过采用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对过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风险的应对措施,风险评估结果可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托雁门关铁路隧道开挖项目为背景,北同蒲取直线雁门关隧道施工中穿越19条断层破碎带,断层带裂隙水发育,易发生突泥、突水事故,给隧道安全施工和洞室稳定性控制带来极大困难。隧道实际施工过程中多次处理断层破碎带突泥,尤其是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突泥处理后,通过现场工程实践、不断摸索及总结,形成了大断面隧道断层破碎带突泥处理的施工工艺和关键技术。对类似工程有着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何振宁 《隧道建设》2016,36(6):636-665
以30多座在施工中发生与地质因素有关的工程事件为例,归纳为15类疑难工程地质问题: 高压富水岩溶、软弱围岩大变形、太古界硬质变质岩大变形、侵入岩脉蚀变风化破碎岩体塌方和突泥、富水逆掩断层破碎带大规模突泥、层状地层大规模顺层塌方、中更新统老黄土崩塌、新第三系地层突泥涌砂、泥岩页岩可燃气体燃烧和爆炸、白云岩剪涨裂缝突砂涌砂、岩溶地面沉降、含石膏地层围岩变形、断层破碎带与软岩层面组合围岩变形、新第三系粉质黏土岩(土)垂直节理坍塌变形及石英砂岩断层破碎带突水涌砂。分析各类疑难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原因,总结其工程地质特征。针对高压富水岩溶的分类、断层破碎带突水涌砂和大变形问题、高压地下水的防治、高位选线、大变形及大变形分级标准、挤压大变形和卸荷大变形、隧道顺层偏压构造的危害、5种围岩变形失稳类型的特征对比、隧道围岩压力现场实测、岩溶地面塌陷、Q2老黄土和N2黏土层垂直节理渗水崩塌、N2弱胶结地层“流变”、石膏地层隧道衬砌开裂以及非煤系地层的可燃气等14类问题进行讨论,并从依法合规性、地质不确定性、专项地质工作、工程劣质岩、修订围岩分级和纳入规范等方面提出6条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检查表法和层次分析法,研究确定隧道涌水突泥事故可能性的指标体系。首先通过对隧道工程施工中的涌水突泥事故进行风险源辨识,建立风险评估指标;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突水涌泥风险评估指标分值。  相似文献   

16.
菩萨岗隧道地处南北向地震带,围岩破碎,地下水系发育,加之隧道上方湿地平行分布,突水涌泥发生频繁,且规模较大,出于对湿地保护及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采用以堵为主,结构,排水,监控,预报等同步加强的措施,确保隧道安全。  相似文献   

17.
鉴于公路隧道涌水突泥地质灾害具有危害大、治理难的特点,以贵州省三穗至黎平高速公路盘岭隧道为背景,阐述了隧道右洞第一次、第二次涌水突泥过程和治理措施及效果,2次分别采用超前管棚注浆、全断面帷幕注浆加固围岩,治理效果前者欠佳、后者显著。  相似文献   

18.
路况资讯     
《驾驶园》2009,(3):92-93
湖北 沪蓉西高速公路龙潭隧道顺利贯通 经过四年半的艰难施工,中国第三公路长隧——沪(上海)蓉(成部)西高速公路龙潭隧道日前全线贯通。龙潭隧道位于“鄂渝咽喉”的鄂西山区,左右线共长17.2km,集溶洞、暗河、突水涌泥、断层、偏压、岩爆、高地应力等地质灾害于一体,被誉为中国高风险岩溶隧道施工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相似文献   

19.
长大山岭隧道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通过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在断层带地下水发育、导水性较好、补给充分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突泥涌水等地质灾害,严重影响施工安全。针对三黎高速公路盘岭隧道工程发生的突水、突泥类破坏模式进行分析,探索未胶结的富水压性断层突水、突泥的特征、模式及地质成因。并对该隧道提出了反向施工、全断面帷幕注浆的施工顺序及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隧道施工造成的地下水流失,达到了预期处治效果,保证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20.
第三系半成岩时间短、暴露易风化、遇水易软化,此类地层隧道施工易遇到掌子面突水涌泥、拱脚下沉、初期支护结构变形侵限等问题。文中依托云南省某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补充勘探、现场调研、理论分析,以及衬砌支护结构优化等手段,对隧道结构设计及施工措施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总结适合第三系半成岩地层隧道设计及施工的理论及方法。主要结论如下:隧道可通过设置洞内泄水孔、地表深井降水有效降低地下水的水头压力,减小掌子面突水涌泥风险;隧道超前支护采用水平旋喷桩能有效控制掌子面前方加固范围,形成固结强度高、抗渗能力强的预加固体,保证施工安全;设置锁脚钢管桩、扩大拱脚的联合沉降控制方案,可有效控制隧道拱脚下沉;取消系统锚杆加强初期支护可保证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