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禀性衰败是回族医学病机理论的核心,能够全面概括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从整体观念上阐明疾病过程中人体的病理变化。禀性衰败,就是生命体为响应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改变体液平衡、内部禀性的一种综合态势。本人通过回医学理论的认识与参悟,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病机理为禀性衰败质水性寒湿偏胜,病理根源为痰湿,据此除了重用益禀补肾、温阳驱寒(益火消阴)的方药,还要佐以少量消除湿浊的药以"改变冷的禀性",使之康复。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多由于各种"先、后天污染"刺激机体内外环境发生改变、失衡,导致寒湿邪气外侵,白液质泛溢所致,其根本病机为"禀性衰败兼寒湿",故在治疗上应多选用具有益禀补肾、祛痰化湿作用的回族方药。"禀性衰败"理论指导临床糖尿病肾病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随着研究深入,相信回医药将会对DN的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吾师贾孟辉教授从回(中)医角度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深入研究,提出缺血性中风虽病因病机复杂:或饮食劳倦,或情志失调,或外邪侵袭,但四液、四性体质和禀性所致病理根源理论无疑是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和病理的关键,这是回医药脑病辩治之特色,有别于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吾师同时强调脑在人体中居于重要地位并提出缺血性中风病位在脑。故临床上通过通利脑经来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肿瘤病属蒙医药学"阿日哈格疾病"范畴的"波特赫"病范畴。蒙医药学的"波特赫"(肿瘤病)病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肿瘤疾病的病理演变、预防和治疗为一体的学科,涵盖了人体与自然、社会的微妙复杂的因果关系。尤以蒙医药学治疗肿瘤病的方法独具特色,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和积极探索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回医药学有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医学理论与应用体系,它以中国化的伊斯兰哲学理论为指导,吸收并结合传统汉医药学精华,形成了以"真一""元气""阴阳""七行""四性""四体液""脏腑气机"为系统理论的基础框架,在疾病诊疗上形成了"四部七病"体系。回医药学临床应用的特色是以芳香类药物为引导,并对每味药物进行寒、热、干、湿定性,再对每味药物的药力(毒性)进行从1~4级的分级,因此回医药学是中国古代中西医结合的传统民族医药学。  相似文献   

6.
回医认为糖尿病(Diabets Mellitus,DM)多由于先天遗传、地理环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先、后天的污染"打破体内的动态平衡,导致机体禀赋不足,寒湿之邪侵袭人体,"七行"失于调控,白液质偏多,发为糖尿病。其根本病机为"禀性衰败有湿者",治疗多选用香药、健脾补肾药材以益禀补肾,祛痰化湿。回医药在治疗DM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回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独特优势,探索回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回医学理论“禀性衰败”贯穿于疾病发生的始终,而疾病的发生发展在于先天体质的禀赋,回族言“四性”“四液”体质,人体是有活力的有机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质,从人的体质解释病机时,即体液与四性结缔而具有的能力,这为回族医学发病学理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1“治未病”概念的提出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贾孟辉主任医师倡用“通利脑经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经验。方法:从脑病发病原理、脑病预防辨治方法、脑病调护等方面对贾孟辉主任医师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贾孟辉主任医师诊治缺血性中风,重视人体禀性及其病理根源,强调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是痰湿、黑血病理根源交阻脑经,致脑元失养,神机失用。施治以通利脑经为大法,主张针药并用,提倡回医复方失荅剌知丸配合脑经针刺法,临床反复验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回族医学是一门独具传统特色的民族医学,其在探索脑系疾病损伤的治疗上记载了多首独具功效的方药。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以明确"脑为主脏"、脑的结构与生理病理为基础,广泛运用回医药治疗脑系疾病,临床疗效显著。通过理论结合丰富实践经验发现,回医药治疗脑系疾病具有保护脑神经、改善脑血流的作用。现对回医药辨治脑系疾病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八诊四垢病理观与痰瘀互结理论关系,从教学、临床与科研等方面促进宁夏少数民族医药的发展。方法:从痰瘀互结致慢病入手,论述八诊及"血垢""脉垢""骨垢"及"毒垢"四垢之实质,认为八诊以"四性"(冷、热、干、湿)、"四液体质"(白、黄、红、黑四液)为理论指导,"禀性衰败""病理根源"为病因病机,其病变所产生的白痰、瘀血、湿浊、黄水等痰瘀毒互结,内聚于脑(经)和脏腑经(脉)络,外达筋骨皮肉关节,形成八诊四垢,引发各种慢病。结果:八诊四垢与痰瘀互结虽概念及形成机理有别,但均既为人体气血津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探讨其关系,既丰富完善了八诊的论治理论体系,又补充发展了中医痰瘀互结理论,拓展了防治慢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对五味理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黄帝内经》的内容极为丰富,它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并阐述若干药性理论,奠定了中医药学的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医药学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民族,在固有丰富的文化及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中医及古希腊-阿拉伯医学精华,长期与疾病不断作斗争而逐步形成的民族医药学,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医药学在理论上以四大物质学说为理论核心,以气质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体液、力、素质及器官的生理、病理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形成独特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4.
回族医学注重脑与五脏的关系,认为五脏发病的病因病机和脑有密切的关系,且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在内多由禀性衰败和外部致病因素所造成,强调五脏"各有所司"和"脑总司"的生理活动。胃痛为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已多为现代医学所阐释,回族医学将脏腑病变与脑的生理和病理紧密联系,认为胃痛是内外治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从而造成大脑调控与四液分布的异常,从而表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回族医学继承阿拉伯-伊斯兰医学对脑的研究成果,从脏腑-脑络的病理生理解释胃痛发病机理,这为临床探讨胃痛病机从脑论治提出新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裘索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1):2121-2122
1中医药学的理论优势及缺点 中医药在生命观方面的优势,体现在生命的精神层面、功能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对生命复杂现象及其规律作直觉观测、灵性感悟、整体把握上;在疾病观方面,中医药的优势体现在从整体上认识患病是邪气盛正气衰也就是人体功能的失衡所造成的;在治疗观方面,中医药的优势体现在整体调节人体功能失衡状态以及未病养生的预防思想、辨"证"求"本"的诊断方法、发掘正气潜能、自组织自调节的治疗原则上;在医学观方面,中医药认为医药学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大生态的综合医药学模式.而西医药学的优势则体现在生命的物质层面、个体层面、静态层面的具体分析以及实质治疗上.  相似文献   

16.
彝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一样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彝族医药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先民在长期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积累起来的,伴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成长与完善,以彝族医药理论为指导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医药。彝医基础理论以"一元二气,五行六路及毒邪理论"为主线,清浊二气理论涵盖了自然、生理、病理、体质辨证和治疗方方面,是彝医基础理论的基石,是彝医辨病治疗的总纲。  相似文献   

17.
蒙医药学在研究人体、病理、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上,均有自己的鲜明特点。本文分析蒙医药学基本特点及其学科的发展特点,并对蒙医药学如何进行开发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光明中医》2021,36(15)
中医"治未病"思想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4个预防措施,该文基于"治未病"思想,分别探讨这4个措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预防与治疗中的具体应用。COPD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整个过程都以"治未病"思想作为指导。于未病、欲病之时就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祛除危险因素、扶正固本、欲病早调以预防COPD病理因素的生成并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时,对COPD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尽快阻截疾病的传播途径并固护好人体正气和还未受到病邪侵袭的脏腑,越早控制病情,就越早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深化和传变;瘥后则应积极调摄,做到除邪务尽,使气血达到平衡,使机体脏腑功能恢复正常,防止疾病复发。"治未病"思想是对预防医学理论的深度总结,为COPD预防和治疗方面提供了不同的思维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近几年来,我们运用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以滋肾益阴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牛皮癣红皮症和舌咽神经痛等疾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和经验。理论根据辨证论治的中心是证。证是中医对于某一特定疾病状态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诊断意见的高度概括。在临床上,无论什么病,只要出现同一证,就可用同一方法治疗,即所谓  相似文献   

20.
《回回药方》是一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和皮肤病等科内容的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回医药学典籍。书中阿牙剌只法亦哈剌方,义为苦味的调理性泻药,可有效调整机体的整体功能和禀性体液活动,祛除导致痤疮发生的痰浊、恶润、黑血,对痤疮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故就回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阿牙剌只法亦哈剌方来源、组成、剂型、方解及其在痤疮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运用该方治疗痤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