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时间分辨率宽体探测器CT行冠脉CT血管造影(CCTA)时采用自由呼吸扫描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04例行冠脉CTA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51)行自由呼吸冠脉CTA,B组(n=53)行屏息的冠脉CTA,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初始心率、测试心率以及扫描辐射剂量。结果 A组患者的初始心率(66.85±9.22 bpm)与测试心率(66.31±8.59 bpm)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测试心率与初始心率之差3 bpm的2例,占4%;B组患者的初始心率(65.47±7.76 bpm)与测试心率(64.41±8.63bpm)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测试心率与初始心率之差3 bpm的22例,占B组人数的42%。两组患者辐射剂量(DLP)分别为A组123.44(107.5~190.04)m Gyocm和B组107.80(80.32~189.12)m Gyocm,A组剂量大于B组(P0.05)。初始HR75 bpm的A组患者DLP为120.21(115.74~132.47)m Gyocm,B组132.04(122.42~197.51)m Gyocm,A组DLP小于B组(P0.05);初始HR≤75 bpm的A组患者100.12(98.21~198.07)m Gyocm,B组患者97.01(78.97~159.41)m Gyocm,A组DLP大于B组(P0.05)。结论高时间分辨率宽体探测器进行CCTA检查时采用自由呼吸的方式会带来扫描辐射剂量的变化。高心率患者自由呼吸扫描的辐射剂量整体低于屏息扫描,中低心率患者自由呼吸扫描的辐射剂量整体高于屏息扫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uCT960+宽体探测器CT单心动周期在心律不齐患者行冠状动脉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对接受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的63例心律不齐患者和63例窦性心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五分法评估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比较两组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主动脉根部CT值、有效辐射剂量(ED)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律波动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图像均能满足诊断需要,两组患者的主观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冠脉各段CT值、SNR、CNR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律不齐组有效辐射剂量为窦性心律组的150%。结论 uCT960+宽体探测器CT对心律不齐患者行CCTA与窦性心律患者图像质量无差异,且辐射剂量保持在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56排宽体探测器CT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对不控制心率患者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可诊断性。方法 200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接受256排宽体探测器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智能心电门控扫描,根据扫描患者实时心率分成4组,A组(心率≤69次/分)、B组(心率为70~80次/分)、C组(心率为81~90次/分)、D组(心率≥91次/分),每组50例。由2名有心血管CT诊断经验的医师以盲法对4组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可诊断性进行评价,并比较各组的辐射剂量。结果 4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例患者共评价600支血管2 575个节段,4组图像节段水平、患者水平、血管水平的可诊断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D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05±0.48)mSv、(2.41±1.20)mSv、(1.27±0.55)mSv、(2.66±1.1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22,P<0.001)。结论 Revolution CT宽体探测器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在不同心率患者单个心动周期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具有可行性,并提高了中高心率患者检查成功率及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自适应扫描序列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1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心率≥65 bpm)采用自适应序列门控扫描模式,数据采集期相根据屏气时心率设定:A组24例患者(65 bpm≤心率〈75 bpm),采集期相设为70%R-R间期,B组27例患者(心率≥75 bpm),采集期相设为40%R-R间期。管电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调整:BMI≥25 kg/m^2,120 kV;BMI〈25 kg/m^2,100 kV。分别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A组共评价299段冠状动脉,B组共评价345段冠状动脉。两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评分为3-4分者分别占91.3%和92.2%;评分为1-2分者右冠状动脉(RCA)最多,其次是左回旋支(LCX);心率波动范围3-44 bpm。A组图像质量总体平均评分为(3.53±0.73)分,B组为(3.59±0.63)分。A组总体平均有效剂量为(2.85±0.93)mSv,B组为(3.10±0.86)mSv。结论:双源CT行低剂量自适应序列门控扫描能够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在心率≥65 bpm的患者中也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 cm宽体探测器CT低管电压(70 kVp)技术结合高权重容积自适应统计迭代重组(volumebased 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ASIR-V)算法对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3 kg/m~2的患者在冠状动脉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量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30例患者(A组)进行70 kVp CCTA,噪声指数(NI)为36HU,对比剂流速按照体重计算,计算公式16 mg I/kg/s流率,注射9 s,采用80%ASIR-V重组图像。对照组(B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100 kVp CCTA,NI为25 HU,对比剂方案为25 mg I/kg/s流率,注射10 s,用60%ASiR-V进行图像重组。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两组平均CT值、对比噪声比(CNR)和主观图像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70 kVp组有效剂量(0.43±0.20 mSv)较常规100 kVp组(1.74±1.01 mSv)减少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75,P 0.001);对比剂剂量70kVp组(22.46±2.94 ml)较常规100 kVp组(38.99±5.10 ml)减少42.4%,具有统计学差异(t=-15.376,P 0.001)。结论在16 cm宽体探测器CCTA中,使用70 kVp结合高权重ASIR-V算法对BMI≤23 kg/m~2的患者较常规100 kVp方案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flashspiral)在高心率患者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图像质量及有效射线剂量,探讨最佳采集数据时间。方法接受第二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321例患者中,选择心率≥70次/min和心率<70次/min者各70例(A组和B组)。两组患者均采用flashspiral模式,A组患者采集图像时间为RR间期20%,B组患者为RR间期55%。比较两组患者CTCA图像质量与有效射线剂量等的差异性。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扫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图像质量:A组不可诊断冠状动脉节段(评分3分)20段(2.1%),B组不可诊断冠状动脉节段14段(1.5%),两组不可诊断血管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可诊断节段均常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和左冠脉回旋支。(3)射线剂量:A组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1.00±0.15(0.7~1.82)]mSv,B组[1.01±0.16(0.65~1.82)]mSv;两组有效射线剂量均在1mSv左右。结论 (1)高心率患者可采用大螺距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单个心动周期扫描成像。(2)扫描时间窗选择RR间期的...  相似文献   

7.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PE患者行双源CT肺动脉成像,按扫描方式随机分为3组:A组,前门控扫描(n=20);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简称后门控)扫描(n=20);C组,非心电门控(简称非门控)胸部强化扫描(n=20)。比较3组间的有效辐射剂量(ED)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3组患者的ED分别为(4.95±1.81)mSv、(15.91±5.01)mSv、(4.61±1.16)mSv;A、B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评分的总分分别为57、58、45,A、C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是诊断PE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选择心率≤65次/分,节律规则的冠状动脉受检者6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CT冠状动脉检查.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2.00±0.23)mSv、(10.20±0.9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大幅降低冠状动脉成像时的辐射剂量,对于心率较低的受检者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 Flash大螺距扫描模式对主动脉的辐射剂量和升主动脉的图像质量优势.方法:将110例行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55例,分别行传统扫描与Flash大螺距扫描,两组分别检出主动脉夹层患者45例、48例.对两种扫描模式下的主动脉辐射剂量和升主动脉图像质量进行对比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升主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1±0.7(A组)和1.4±0.6(B组)(t=5.2,P<0.05).B组采用Flash Spiral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为(2.7±0.6)mSv,低于传统扫描模式的(3.9±0.9)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P<0.05).结论:双源CT主动脉Flash大螺距扫描模式可以较低辐射剂量获得清晰的升主动脉图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心电脉冲技术用于胸痛三联征(TRO)-CT血管造影(CTA)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96例因急性胸痛接受TRO-CTA检查患者,根据不同扫描方式及心率分为A1组(后门控技术扫描,心率<70次/分)、A2组(后门控技术扫描,心率≥70次/分)、B1组(心电脉冲技术扫描,心率<70次/分)和B2组(心电脉冲技术扫描,心率≥70次/分),每组24例。比较A1与B1组、A2与B2组间主动脉、肺动脉干及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图像主观评分及客观评价结果的差异,并计算有效剂量(ED)。结果 A1组与B1组间、A2组与B2组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1组主动脉及肺动脉干信噪比(SNR),主动脉、肺动脉干及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对比噪声比(CNR)均高于A1组(P均<0.05),而冠状动脉主要分支SNR与A1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2组与B2组间比较结果同上。B1组ED[(4.67±0.45)mSv]显著低于A1组[(13.64±1.60)mSv,P<0.05],B2组ED[(5.17±0.49)mSv]显著低于A2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最佳心电脉冲窗技术对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 201例患者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并分成A、B两组。A组使用最佳心电脉冲窗技术,慢心率(<70次/分)、中等心率(70~80次/分)和快心率(>80次/分)患者使用的最佳心电脉冲窗范围分别为61%~77% R-R间期、30%~78% R-R间期和32%~49% R-R间期。B组使用常规心电脉冲窗技术,范围均为25%~80% R-R间期。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 A组慢心率、中等心率和快心率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依次为(5.41±1.36)mSv、(7.82±1.80)mSv和(4.36±0.88)mSv,B组慢心率、中等心率和快心率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依次为(10.20±3.41)mSv、(8.82±2.21)mSv和(7.61±2.19)mSv,A组和B组各心率段有效辐射剂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慢心率、中等心率和快心率患者使用最佳心电脉冲窗技术时分别减少约46.96%、11.34%和42.71%的辐射剂量,而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最佳心电脉冲窗技术能明显降低双源CTCA的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心率<70次/min且心率相对稳定的患者150例,80例(P组)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70例(R组)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比较2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P组和R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35±0.89)mSv和(10.21±3.6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42,P=0.000)。2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29,P=0.304)。结论对心率<70次/min且心率相对稳定的患者运用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 连续选取6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平均体重指数(25.30±3.15)kg/m2,心率≤65次/分]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根据患者体重选择管电流(400 mA/500 mA);对照组30例[平均体重指数(25.40±3.00)kg/m2,心率≤65次/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管电流650 mA.分别计算两组的平均有效剂量(ED),以12 cm作为标准扫描长度计算标准化辐射剂量(ED_(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段的显示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平均ED分别为(5.97±1.04)mSv和(26.25±2.36)mSv,经标准化后,ED_(标准)分别为(5.49±0.45)mSv和(23.77±1.64)mSv.两组平均ED及ED_(标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研究组ED_(标准)较对照组减少76.62%.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6,P=0.235).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管电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低体质指数患者应用中的利弊,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方法前瞻性纳入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低体质指数胸痛待查患者90例,以单纯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120、100、80 kV管电压成像,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及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 A、B、C三组图像质量评价为优良的分别占94.65%、93.37%和95.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14.18±3.72)、(8.53±2.35)和(3.12±1.78)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恰当的管电压对低体质指数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保证图像质量并显著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Revolution CT用于冠状动脉联合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价值。方法采用Revolution CT分别对A组、B组、C组各40例疑诊冠状动脉和/或主动脉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联合胸腹主动脉CTA、常规冠状动脉CTA及常规胸腹主动脉CTA。记录患者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CT值、噪声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的差异,评价图像质量。结果A组与B组冠状动脉各目标分支血管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回旋支SNR及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2.61,P均<0.05),其余各分支血管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C组主动脉髂总动脉分叉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P<0.05),膈肌水平主动脉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2、-2.76,P均<0.05),其余主动脉分支CT值、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冠状动脉CTA所致ED[(3.00±0.39)mSv]与B组[(3.03±0.42)m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P>0.05);A组胸腹主动脉CTA所致ED[(4.60±1.09)mSv]低于C组[(10.88±1.15)mSv,t=-17.79,P<0.05]。结论采用Revolution CT行冠状动脉联合胸腹主动脉CTA图像质量佳,且可显著降低ED。  相似文献   

16.
双源CT低管电压降低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观察低管电压在体质指数(BMI)正常范围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中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将65例BMI在正常范围并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管电压采用常规扫描120 kV,B组管电压采用100 kV,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两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结果 A组评价443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451段冠状动脉.A组图像质量评价为优和良好的占97.74%,B组占97.56%.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15.04±2.42)mSv;B组平均有效剂量为(7.95±1.6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对比剂用量为(75.17±3.69)ml,B组对比剂用量为(62.27±3.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对于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时管电压设为100 kV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率因素在64排螺旋CT冠脉CTA前瞻性心电触发门控单扇区扫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单扇区扫描模式间的对比。方法回顾性筛选最高心率≤75次/分、心率波动≤10次/分的冠脉CTA病例229例(女106例,男123例),前门控115例,后门控114例,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9.71±7.55(岁)、48.85±6.86(岁),平均心率分别为59.02±3.66(次/分)、60.18±5.51(次/分),平均心率差分别为2.18±1.92(次/分)、2.44±1.76(次/分),选择两组病例共有的9段冠脉进行图像质量主观5级评分。将两组病例间的年龄、心率、心率差、各段冠脉评分进行差异性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前后门控两组病例在年龄、平均心率与心率差上t检验P值分别为0.367、0.062、0.294,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病例间各段冠脉图像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有统计学价值,所选段冠脉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最高心率≤75次/分、心率波动≤10次/分范围内,64排螺旋CT冠脉CTA前瞻性心电触发门控单扇区扫描模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单扇区扫描模式获得的图像质量具有一致性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龄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与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一站式检查方案的优化。方法 将60例70岁以上心率不齐患者,随机分为A(常规方案)、B(优化方案)两组各30例,分别进行动脉血管成像。测量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各节段的CT值及其相应平面脂肪组织的CT值以及标准差,同时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三维后处理图像质量由两名高年资放射医师进行主观评判,并记录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比较和分析两组的客观图像质量(血管CT值、噪声、SNR及CNR)、主观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等指标。结果 B组辐射剂量[(12.3±3.6)mSv]明显低于A组[(31.1±15.3)mSv](t=6.71,P<0.001)。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4,P<0.05),A组图像质量评价优良率(4~5分)占62.9%,B组占87.5%;伪影A组占27.1%,B组占12.5%;两组主动脉和股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38,P>0.05)。结论 采用心电门控冠状动脉序列和主动脉大螺距扫描序列组合的一站式扫描方式能够明显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宽体探测器结合大螺距技术在优化胸部扫描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行胸部CT平扫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成A、B组,各30例。A组扫描时嘱患者憋气,探测器宽度为40 mm,螺距为0.516∶1;B组扫描时嘱患者自由呼吸,探测器宽度为80 mm,螺距为0.992∶1。比较两组的曝光时间、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结果两组的主动脉根部CT值、SD值、SNR及竖脊肌、皮下脂肪的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TDIvol、DLP、ED及曝光时间均优于A组(P<0.05)。两组肺窗、纵隔窗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一致性中等或较好。结论宽体探测器结合大螺距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胸部扫描既可以缩短曝光时间,又可以降低辐射剂量,并且完全不影响临床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Flash CT低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IRIS)技术对改善超重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对100例体质量指数(BMI)为25~30kg/m2的患者行Flash CT检查,按扫描管电压随机化分成A(120kV)、B(100kV)两组,对B组图像经IRIS重建获得数据作为C组。测量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起始部血管腔内CT值、噪声(SD),并计算SNR、CNR,记录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3组图像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4,P<0.05);3组血管腔强化CT值、噪声、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血管腔内CT值B、C两组高于A组;B组噪声最大,CNR最低;C组SNR最高。A、C组ED分别为(8.6±1.3)mSv和(3.5±0.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1,P<0.05)。结论对于超重患者运用低管电压结合IRIS技术进行Flash CT冠状动脉检查能够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