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RC7017是Raycom公司为实现E1、以太网、公务电话、低速接口等多种业务综合传输的专用集成电路.采用该器件并辅以基本的外围元件,可实现8路E1和1路100 M全双工以太网等多种业务的点对点光纤传输.介绍RC7017及多业务PDH设备的硬件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电子设计技术》2008,15(5):34-34
Maxim推出的DS33X162是高度集成的Ethernet-over-PDH(EoPDH)映射器件,可以在现有的PDH电信架构基础上传送新的运营以太网服务。器件的配置非常灵活、易于设计,涵盖了EoPDH标准中定义的所有配置,允许通过单个GbE或两个10/100以太网接口传输以太网数据,  相似文献   

3.
《电信技术》2004,(2):8-8
近日,清华华环电子有限公司研制的EthMux-2以太网E1透传适配器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功能升级,该设备的主要功能是解决在数据网络中提供E1透明传输链路。设备升级前只能够在基于二层的以太网网络中提供E1透明传输链路,升级后可在以太网和IP网络中提供,采用单纯以太网包封还是采用UDP/IP协议包封封装方式,可通过软件设置。该设备能够提供两个标准的E1接口和两个本地以太网接口,为在以太网或IP网络中透明传输E1信号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目前,该设备已在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以及专用网等网络中提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太网E1透传适配器Eth…  相似文献   

4.
Yahara S10123/0124/0126成帧器/映射程序/PHYIC支持万兆以太网、城域网和远程网络应用,满足了对于多业务传输和密集波分复用(DWDM)的要求。由于不再需要各种外部物理层和接口桥接设备,这些IC产品使原始设备制造商(OEM)能够将10G光传输单元.2(OTU-2)转发器和再生器线路卡的功率和空间需求分别降低56%和81%。  相似文献   

5.
针对移动扩频接力设备A接口或移动程控设备群路A接口与固定光传送设备不能实现2 Mbps链路互联的问题,研制了基于光传送网的多功能接口.整体设计采用模块化结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单片机处理技术.实现了光传送装备与某种扩频接力设备无缝连接,完成群路A接口与基群E1接口和以太网ET接口的转换;信号实时监视和告警功能.通过在海拔3 700 m地区20 km距离开通试用,信号传输正常.  相似文献   

6.
E1,作为传输设备的最低速率接口,最初是用来传输30(或31)路PCM编码语音的。但是,由于SDH传输系统(尤其是长途干线)广泛的地理分布,使得利用SDH传输数据成为最为直接和简便的方式。例如IP overs SDH(ITU-T X.85)、Ethernet over SDH(ITU-T X.86)技术等。SDH上常用的承载通道是STM-1(155Mb/s)或E1(2Mb/s)。由于传输设备上空闲的E1资源比较多,  相似文献   

7.
魏强 《通信世界》2004,(44):45-45
一、利用E1传输以太网 EI作为传输设备的最低速率接口,最初用来传输30(或31)路PcM编码的语音。但是,由于SDH传输系统(尤其是长途干线)的分布比较广泛,使利用SDH传输数据成为最直接和简便的方式.例如IP over SDH(ITU—T X.85).Ethernet over SDH(ITU-T X.86)技术等。SDH上一般常用的承载通道是STM-1(155Mbit/s)或E1(2Mbit/s)。  相似文献   

8.
100G以太网技术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速增加的带宽需求驱动100G以太网尽快地投入应用,支撑100G以太网接口的关键技术,主要包含物理层通道汇聚技术、多光纤通道及波分复用(WDM)技术。接口部分的高速光器件关键技术需要突破,接口速率提高带来的高带宽需求对包处理和存储、系统交换、背板技术等都提出了新要求。另外,网络需要解决新接口的传输问题,包括新接口传输标准定义和传输技术解决。就目前的成本和需求来看,100G以太网的商用在城域网先行是比较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针对通信带宽越来越高,低速设备无法连接到高速的E1线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嵌入式微处理器MPC875的多路接口与E1协议转换器的设计,给出了硬件原理框图及主要元器件的选型,并对多路接口数据调度方法、空时隙处理策略、FPGA结构设计、软件设计流程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实现RS 232,RS 449,V.35三路接口与E1的协议转换,证明该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在E1链路上能够可靠稳定地传输以太网数据包,提出了一种基于E1链路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成帧解帧处理电路。该电路采用HDLC协议在系统发送部分对介质无关接口(MII)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进行封装,并通过广域网(WAN)接口发送出去;在系统接收部分再对WAN接口接收的数据进行解封装。仿真结果表明:在发送端以太网数据包通过MII进行发送的情况下,该电路在接收端可以成功恢复出初始的以太网数据帧。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雷达信号侦收设备中,大容量数据存储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文章设计一种基于FLASH阵列的高速大容量数据存储系统,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软硬件设计。该系统硬件结构简单,软件控制易于实现,满足了电子对抗设备高速实时处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在高速信息处理系统中,DSP与其他模块间的通信能力已成为限制系统处理能力的瓶颈。千兆以太网技术具有传输速率高、距离远和成本低的优点,能够满足DSP高速远程数据传输的要求。以TI公司的TMS320C6455DSP芯片和VITESSE公司的VSC8201物理层芯片为例,从千兆以太网的接口电路设计,硬件接口驱动程序设计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TMS320C6455上实现了高速千兆以太网接口。实验结果显示,基于DSP的千兆以太网传输效率可达31%。  相似文献   

13.
诸寒梅 《电子科技》2010,23(1):74-76,99
根据CPCI总线的结构及特点,结合其桥接芯片PCI9054局部接口设计特性,开发了基于CPCI总线的雷达信号源板。在内核态讨论了基于CPCI总线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利用Driverstudio,VC++设计了CPCI总线设备驱动程序和调试驱动程序,实现对CPCI总线控制器PCI9054的访问与控制,提高数据读写的速率,为雷达信号处理机系统的调试工作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4.
基于CPCI总线和信号采集的相关技术,提出了一种以FPGA为核心的CPCI信号采集板卡的设计。该板卡主要由电源模块、时钟网络、DDRII高速缓存阵列、CPCI通信单元、FMC子卡接口等单元组成。文中详细描述了板卡软硬件实现的原理,提出了流水线的设计思路,着重介绍了基于乒乓结构的高速DDRII缓存阵列以及CPCI总线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式。通过实验验证,高速DDRII缓存阵列可以达到400Mbps的传输速率,PLX9656可工作在66MHz的时钟下,并且板卡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克磊  陈小平 《通信技术》2010,43(11):83-86
系统采用ARMCortex-M3为内核的32位微控制器LM3S6965,利用其内置以太网控制器,成功移植了uIP协议栈,并在该协议栈上实现一个可手动选择通信路由和实时显示各通信端口状态的嵌入式通信路由控制器。介绍了嵌入式通信路由控制器设计的硬件需求和软件开发过程,涉及以太网控制器物理接口的硬件设计,uIP协议栈的总体架构,uIP协议栈数据包处理流程,LM3S6965内置以太网控制器驱动程序以及路由控制程序的编写。为嵌入式网络通信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CPCI总线为不同应用的高速数字系统提供了一个通用、开放的平台,它充分发挥了PCI总线的高性能、低成本、通用操作系统等特点,而LVDS接口技术无疑也将成为解决高速数字系统数据传输的首选方案。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实现CPCI总线接口与LVDS接口的新方法,CPCI总线与自定义LVDS接口相结合,在不降低系统通用性的前提下,提高了系统实时并行处理能力。由于所有接口均由FPGA来实现,因此提高了系统的可重构性。  相似文献   

17.
CPCI总线为不同应用的高速数字系统提供了一个通用、开放的平台,它充分发挥了PCI总线的高性能、低成本、通用操作系统等特点,而LVDS接口技术无疑也将成为解决高速数字系统数据传输的首选方案.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实现CPCI总线接口与LVDS接口的新方法,CPCI总线与自定义LVDS接口相结合,在不降低系统通用性的前提下,提高了系统实时并行处理能力.由于所有接口均由FPGA来实现,因此提高了系统的可重构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FC网络产品的广泛应用,需要高性能FC节点机在实现FC-AE-ASM协议处理和数据传输的同时提供以太网应用支持。本文提供了一种具备高性能处理能力、提供以太网接口的FC节点机设计方法及工作流程,为FC网络平台设计与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测量雷达接口系统在雷达系统中的作用以及接口系统设计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基于网络互联方式的测量雷达智能接口系统设计方法,并给出了基于网络互联方式的雷达接口系统设计简化框图。通过对某接口系统的硬件构成和软件设计分析,分析比较了基于网络互联方式的雷达接口系统设计方法较其他设计方法的优势,提出雷达全面网络化的结构方式已经成为雷达计算机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