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风病急性期阳类证与血浆胆囊收缩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阳类证与血浆脑肠肽CCK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确诊为急性脑出血或急性脑梗塞(发病时间<72 h)的患者采用RIA法检测血浆CCK-8水平,采用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纳入患者进行辨证,分析不同证候间血浆CCK-8水平的差异。结果:阳类证患者血浆CCK-8水平显著高于阴类证患者(P<0.01)。结论:中风病急性期阳类证与血浆CCK水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乔蓉  高颖 《北京中医药》2006,25(12):732-734
目的 通过研究脑脉通口服液对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PAgT)和中医证候的影响,验证其治疗急性脑梗塞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检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IB、PAgT的水平,观察中风急性期始发状态的证候分布以及治疗前后中风证候量化分值的改变.结果 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组治疗后FIB、PAg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3)治疗组治疗前后痰湿证、血瘀证证候积分下降的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脑脉通口服液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明显降低痰湿证、血瘀证证候积分,加速FIB降解和抗血小板聚集,增强机体纤溶活性,使急性脑梗塞患者内源性纤溶系统功能障碍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末梢微循环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96例,对所有患者行NIHSS评分、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评分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检查,统计并分析数据的分布及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末梢血液灌注量与年龄、NIHSS积分、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均呈直线负相关(P 0. 05);证候要素上与气虚证存在显著直线负相关(P 0. 01),气虚组的末梢血液灌注量低于非气虚组(P 0. 05)。余证候积分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P 0. 05);证候表现及分布上,以痰湿证候为最多,其次为内火证和气虚证。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年龄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或气虚证候越明显,则其末梢微循环越差,且在此阶段内表现最明显的证候为痰湿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求中风急性期始发证候要素的持续时间及分布规律。方法:制定统一的中风急性期证候调研表,对同一地点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结果:中风急性期(14 d)证候分布以风证(占87.8%)、痰证(占80.0%)、火热证(占49.6%)为主。急性期火热证、痰证的自然持续时间至少有12 d。中风急性期痰证和气虚证与发病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负相关。结论:中风急性期各个始发证候持续时间不相同,痰证和气虚证与发病时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血浆肾素(plasma renin activity,PRA)、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醛固酮(aldosterone,ALD)水平与证候要素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7年11月东直门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2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中风病证候要素及卒中相关量表评价,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PRA、AngⅡ、ALD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证候要素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血浆ALD水平与内风证、痰湿证均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000、0.048,P0.05),PRA、AngⅡ、ALD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未见明显相关。结论中风病急性期血浆ALD水平越高,内风证和痰湿证表现越明显;血浆PRA、AngⅡ、ALD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监测中风病患者病情、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分布及其相关性。方法:对2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定及中医体质辨识。结果:1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有别于一般人群的体质;2风痰瘀阻证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型,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是其主要体质。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体质以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最多,证型以风痰瘀阻最多。根据体质可调理论,可以在中风发生之前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证候要素、体质类型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对52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确定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体质类型,并对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体质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候要素主要为气虚(63.5%)、血瘀(51.9%)、痰湿(50%)和内火(30.8%)。体质主要为气虚质(57.7%)、痰湿质(34.6%)和血瘀质(28.8%)。体质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气虚质与气虚、痰湿、内火显著正相关;痰湿质与痰湿、气虚显著正相关;血瘀质与血瘀、痰湿显著正相关。结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痰湿、内火为主;气虚质、痰湿质和血瘀质是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主要体质;中医证候要素与中医体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关系。方法将186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型,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缺血性中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浆HCY水平,并检测血脂水平。结果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中医证型以风、火热、痰证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以痰证患者LDL—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并与痰证血浆HCY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568.P〈0.01)。结论证明了高HCY血症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风、火热、痰证血浆HCY水平显著增高及痰证血浆HCY、LDL-C水平显著增高且呈正相关为中医辨证施治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提供了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证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30  
应用电子计算机中风病证候诊断软件,对210例始发态中风病人进行了以下调查:发病后调查证候分析和动态分析;证候组合形式及动态变化;证候组合规律及动态变化;初发状态中医证候与CT或MRI检查的病种、病灶位置、病变范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杨楠  王本国  何丽  林棉 《新中医》2013,(1):21-23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合并脑微出血(CMB)患者中医证候的演变,并探讨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348例,常规行核磁共振T2梯度回波加权扫描(GRE-T2*W)I,分为合并CMB组及不合并CMB组。入院后2天、2周及12周分别进行中医证候采集,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点中医证候组成及演变。结果:对348例急性中风患者入院2天进行中医证候采集,显示实证为主,虚证较少,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痰证>血瘀证>火热证>风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入院后2天合并CMB组与不合并CMB组比较,血瘀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证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合并CMB组出现痰证及血瘀证的频率最高,而不合并CMB组出现痰证及火热证频率最高。入院2周合并CMB组与不合并CMB组比较,血瘀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证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均以出现痰证及血瘀证的频率最高。入院12周合并CMB组与不合并CMB组比较,血瘀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证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均以出现血瘀证的频率最高。结论:合并CMB的急性中风患者,血瘀证作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贯穿整个病程的始终,成为核心证候,血瘀证与合并CMB的中风具有相关性,建议对此类患者进行活血化瘀的二级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醒脑缩泉汤治疗急性脑卒中合并脑性耗盐综合征所致低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醒脑缩泉汤治疗,均治疗5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钠(Na^+)、血浆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i)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治疗后血Na^+水平、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NP、CRP、D-Di、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急性脑卒中及低钠血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缩泉汤治疗急性脑卒中合并脑性耗盐综合征所致低钠血症,能够恢复血Na+水平,恢复神经受损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脑钠肽前体(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发作关系密切.祖国传统医学治疗脑梗死,主张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注重个体差异达到精准治疗疗效.本文就ACI患者与其血清proBNP、hs-CRP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以及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型加以研...  相似文献   

13.
傅志慧  王娜  丁有钦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2):188-189,192
目的观察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P-选择素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变化及脉络宁注射液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辨证分型为中风痰瘀阻型、痰热腑实型、风痰火亢型的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脉络宁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测定sICAM-1及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结果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均高水平表达,治疗后两组炎症指标CRP、P-选择素、sICAM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增高与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脉络宁注射液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步长脑心通对中动脉局灶性栓塞模型大鼠血浆及下丘脑组织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VIP浓度。结果:脑心通可以升高缺血早期血浆VIP水平,但降低缺血晚期下丘脑组织VIP浓度。结论:在中风早期和晚期,脑心通调节VIP的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15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并检测各患者血CD3 、CD4 、CD8 和血IgM、IgG、IgA。结果CD4 水平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D8 水平在脾肾阳虚证中最高,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与脾肾阳虚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免疫指标对辨证分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中β-E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β EP(β 内啡肽 )在头穴透刺治疗急性脑梗塞中的作用机制。采用放免技术 ,检测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中 β EP含量的影响。结果 :头穴透刺可以使其血浆中过度升高的β EP含量明显降低而趋于正常值水平。提示头穴透刺可以通过调节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中β EP含量 ,改善梗塞区脑细胞的血供 ,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钮易蓓 《新中医》2013,45(12):45-47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观察临床疗效并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74.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天,冶疗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2组其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有确切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血浆中D一二聚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3月-2012年01月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检测结果,并与同期50例健康体检人群血浆Hcy检测结果比较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为(26.87±8.21)mg/L,对照组血浆Hcy水平为(14.43±4.37)mg/L,急性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浆Hcy水平检测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熄风化痰通络方药对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型患者TNF-α、IL-8、SO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病例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另加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组另加熄风化痰通络方药治疗,21天为观察周期;评定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检测用药前后TNF-α、IL-8、SOD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TNF-α、IL-8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SOD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熄风化痰通络方药能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能降低TNF-α、IL-8在血清中的含量,提高血清中SOD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