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2~3岁孤残幼儿气质类型及特点,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孤残幼儿教养,以防儿童行为问题产生。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内2~3岁孤残幼儿80例,采用Carey制定的经张劲松等修订的幼儿气质测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气质类型分布以中间偏易养型最多占45.16%、易养型占25.81%、启动缓慢型占20.97%、难养型8.06%。结论:目前,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内2~3岁孤残幼儿气质类型易养型儿童比例低于社会儿童,而中间偏易养型和启动缓慢型儿童的比例又高于社会儿童,对她们的教养应有别于正常幼儿的养育方式,需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内孤残婴幼儿社会适应行为能力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以提高孤残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回归社会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左启华等修订的《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量表》,对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内300名孤残婴幼儿进行社会适应性行为测评和系统分析。结果: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婴幼儿总体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明显落后;各年龄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随年龄增长呈增长趋势,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接受各种干预的孤残婴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与未进行干预的孤残婴幼儿相比较有显著差异性。结论: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婴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较低,且早期干预对其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袁仿来  凌伟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9):2327-2330
目的:为了解上海市0~3岁孤残婴幼儿气质类型及特点,因材施教,为指导孤残婴幼儿教养方式,防止儿童行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上海市福利机构内0~3岁孤残婴幼儿159例,采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保科、信息中心联合研制开发的儿童气质软件及Carey制定的经张劲松等修订的婴幼儿气质测查问卷,询问孤残婴幼儿的主要照料者并填写问卷配以计算机录入分析结果的形式进行评估。结果:气质类型分布以中间型最多占43.39%、易养型25.79%、启动缓慢型25.16%、难养型5.66%、中间偏难养型为0。结论:目前上海市福利机构内0~3岁孤残婴幼儿的气质类型分布以中间偏易养型最多,易养型和启动缓慢型次之,难养型和中间偏难养型最少。  相似文献   

4.
程家富  郑会芳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79-2280
孤残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亲子关系断裂、家庭组织缺乏,在他们进入福利机构后,虽然能得到精心的照料和养育,但不能弥补父母缺失对其造成的影响。在福利机构集中养育的环境中,他们更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5.
孙奕  巩桂双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9):2292-2294
目的:收集中国儿童福利机构基线数据,调查分析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护理人员年龄、教育程度、培训情况及工作需求,为编写护理人员培训教材、建立护理人员培训和考核认证体系奠定基础。方法: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四川等8个地区的13个儿童福利机构及其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儿童福利机构中护理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具备一定的护理经验,但他们目前所接受的培训还不能满足孤疾儿童全面发展和康复的需要。结论:应建立健全专业的儿童福利机构护理人员培训和考核体系,提高护理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以进一步提高孤残儿童养护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婴幼儿体格发育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以利孤残婴幼儿健康成长。方法:在2011年4月~2012年3月期间,对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婴幼儿按月龄进行身长、体重、头围、胸围、顶-臀长和上臂围测量,测量值与2005年中国九市城区婴幼儿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婴幼儿身长、体重、头围、胸围四项体格发育主要衡量指标均明显落后于2005年中国九市城区婴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孤残婴幼儿总体营养状况良好;不同疾病的孤残婴幼儿营养评价BMI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婴幼儿体格发育明显落后于2005年中国九市城区婴幼儿,但总体营养状况良好,不同疾病对体格发育存在影响,有必要建立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婴幼儿体格发育衡量数字(均值)。  相似文献   

7.
罗圆  陆惠琴  张瑾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9):2336-2339
本文概述了婴幼儿及儿童依恋类型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具体分析影响儿童福利机构依恋类型测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儿童福利机构内孤残婴幼儿依恋类型测试的相关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观察福利机构0~3岁孤残儿童体格发育情况,研究相关因素,探索更科学、合理、实用的方法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方法:在我院入院满45天的孤残儿童中,选取日常生活正常,无特殊治疗需要,原发疾病病情稳定,不严重影响体格发育的0~3岁儿童540名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测量数据显示我院0~3岁孤残儿童体格发育与2005年九市城区3岁以下男、女童身高体重测量值相比较均与低于2~3个标准差的曲线大致相符合。结论:福利机构孤残儿童体格发育落后于正常儿童,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应探索更多相关因素促进孤残儿童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朱海燕  何彬  王季鸿  罗圆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9):2315-2320
目的:上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为准确了解上海地区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婴幼儿养育现状,为政府和儿童福利机构提供科学依据,便于进行早期干预,促进孤残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方法:进行为期一年半的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婴幼儿生长发育综合评估研究,定时测量上海地区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婴幼儿体格发育衡量数字;完善智力测试方案;新建心理行为测试(气质、依恋类型测试)。结果: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婴幼儿体格发育衡量数字均低于中国九市城区婴幼儿;孤残婴幼儿整体营养状况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明显落后,早期接受各种干预对其明显有效;气质、依恋类型分布与社会正常婴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依据婴幼儿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特别在生后6~18月依恋形成的关键期加强对依恋的培养。结论: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婴幼儿生长发育综合评估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孤残婴幼儿在儿童福利机构养育状况,以便进行早期干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晓军  弓月娥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8):2348+2352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及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儿童福利机构内护理工作者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帮助护理人员最大限度地减轻职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其增强自信心,提高工作效率,为孤残儿童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1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了婴幼儿及儿奄依恋类型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具体分析影响儿童福利机构依恋类型测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儿童福利机构内孤残婴幼儿依恋类型测试的相关建汉及措施。  相似文献   

12.
245名农村家庭寄养与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的适应行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家庭寄养孤残儿童与福利院机构孤残儿童的适应行为发展特征。方法: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按照统一标准分别对农村家庭寄养孤残儿童134名(以下简称农村组),福利机构孤残儿童111名(以下简称福利院组)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农村组无残疾儿童总的适应行为水平ADQ为88,属平常范围,福利院组ADQ为78,属边界范围。残疾儿童总的适应水平农村组与福利院组均属中度范围,ADQ为42—53。结论:无残疾儿童的适应行为水平随年龄增长,残疾儿童适应行为发展低于正常儿童。提示应重视残疾儿童的生活环境变化及残疾特征。采用特殊教育和训练,提高孤残儿童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儿童福利事业,儿童福利机构在新形式的驱动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儿童福利机构的职能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仅仅是收养弃婴的“孤儿院”。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作为我国首都市属最大的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单位,本着“以儿童为本”的服务理念,努力实践着服务功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寄养家庭环境对孤残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家庭寄养工作已在全国各个儿童福利院广泛开展 ,让孤儿回归家庭 ,享受家庭温暖 ,建立与父母的情感依赖 ,对孤残儿童的身心发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已形成共识。因此 ,选择合适的寄养家庭 ,对规范家庭寄养工作 ,促进孤残儿童的身心发育 ,显得尤为重要。目前 ,全国各福利机构对选择寄养家庭尚无统一的模式 ,为探讨寄养家庭的某些条件对孤残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 ,我们收集了寄养家庭的父母文化程度、年龄等 5项相关因素 ,进行了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文选择在 2 0 0 1年 1月以后 ,我院进入武汉市居民家庭进行协议寄养的孤残婴儿为研究对象 ,…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74例癫痫孤残儿童抗癫痫药物治疗临床观察分析,积累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抗癫痫治疗经验。方法:以进行抗癫痫药物治疗的74例癫痫孤残儿童为对象,依据2013年7月观察期起始时使用抗癫痫药物种类数量情况进行分组,单药治疗组38例,联合用药组36例,观察各组儿童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抗癫痫药物治疗的74例癫痫孤残儿童,总治疗有效率为78.4%,其病情得到明显缓解;单药治疗组疗效有效率84.2%,联合用药组为72.2%,两组患儿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癫痫孤残儿童需尽早、长期、系统、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有利于癫痫疾病的控制,提高癫痫孤残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福利机构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的成年孤残人员发生骨折的原因,以寻求针对性地干预措施,提高成年孤残人员的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对本院2005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28例成年孤残人员发生骨折的病例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福利机构的成年孤残人员发生的骨折中以股骨颈和肱骨骨折多见,其发生率与年龄、躯体状况、住院时间、服用药物、环境和风险防范等因素有关。结论:为了在减少福利机构成年孤残人员骨折的发生率。积极寻找成年孤残人员引发骨折的各种因素,寻找有效干预对策,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构照料孤残儿童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以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内的疑似弃儿为例,对于孤残儿童由于心理创伤、生活习惯、社交环境的变异导致适应不良现象进行系统的干预,并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进行干预前、干预后评估,对照评估结果。结果:经过2个月的干预训练,儿童适应行为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在生活自理、语言、人际交往方面的进步较快。结论:及时的干预对提高疑似弃儿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生长发育迟缓儿童进行综合干预研究,旨在创建一套具有现代民政特色的儿童福利机构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综合干预模式。方法:依据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的病因及高危因素、临床表现采取整体、多学科参与的综合干预措施。结果:病因及高危因素干预方面:院内75例孤残儿童(具有手术指征)手术前后体格发育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手术干预效果明显;抗癫痫药物干预74例癫痫孤残儿童,治疗有效率78.4%,其病情得到明显缓解;临床表现干预方面:13例营养不良孤残儿童经肠营养、肠外营养干预其体重增加速率与正常儿童比较P<0.01,出现部分赶上生长;150例精神发育迟滞孤残儿童经特殊教育和生活园区送教干预其智力水平都有明显提高;34例运动发育迟缓孤残儿童经群体康复训练干预其粗大运动功能及精细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16例语言发育迟缓孤残儿童经语言训练其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恋关系和同伴关系的重建为孤残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结论:对于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方面的生长发育迟缓孤残儿童有必要进行整体、多学科参与的综合干预,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使其得到比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国内外收养孤残儿童的月龄、病残率、发育商等方面的差异性及产生的原因,对孤残儿童的送养工作及儿童福利政策提出参考性意见。方法:将359例0~6岁国内外收养孤残儿童的相关资料,按国外收养和国内收养分为国外组和国内组两组,统计出两组儿童的数量、性别比、健康状况、收养月龄、发育商(DQ),将两组儿童的相关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国内外收养儿童比较,性别上国内外两组儿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92,P>0.05);国外组病残率(76.73%)明显高于国内组(2.38%),(P<0.05);平均月龄国外组(28.48±11.88)明显大于国内组(16.23±10.96),(P<0.05);平均发育商国外组(79.60±14.32)明显低于国内组(96.24±11.86),(P<0.05)。结论:通过发育商等测量筛选宜送养儿童,倡导收养家庭转变收养观念,健全和完善儿童福利政策法规,给予收养家庭政策上的扶持,可促进残疾儿童回归家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针对儿童福利机构内护理工作者由于职业特殊性及护理对象特殊性,容易产生同情心疲劳现状.方法:采用医护人员同情心疲劳量表,对院94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人员同情心疲劳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热情丧失(3.45±0.57)分和情感淡漠(3.21±0.58)分:年龄在20-30岁的护理人员行为消极现象较为突出,年龄在31-45岁的护士斗志丧失现象较为突出,工作10年以上的护士热情丧失较为突出,工作1-5年的护理人员精神紧张较为突出.结论:儿童福利机构护理人员存在同情心疲劳现象直接影响孤残儿童生命质量,需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