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绿山水"是中国画技法之一,即施用石青和石绿矿物颜料为主的画法,适宜表现色泽艳丽的丘壑林泉类对象。其法先以浓淡墨色勾勒山石、林木、泉流等轮廓层次,树叶多为夹叶,也可点叶;行笔虚实兼有,  相似文献   

2.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纺染的一种技艺,古称“扎缬”或“绞缬”,民间形象地称“疙瘩染”,即有规律地用棉、麻等绳线将平整的布料结扎、绞缠后入染缸上色;因结扎法不同,成品则显示不同花纹图案;又因染液渗润程度不等,其花纹色蕴自然,别一番意趣。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珍藏元代(约1342年)民间艺人所绘水陆道场画20卷,高3.68米,20卷(轴)累计宽35.8米。该画分三层,绘出天堂、地狱、人间的佛。儒、道三教九流人物故事122组、508个人物。其中:有十大明王、帝释。梵天、摩利支无、天龙八部、观音、弥勒、地藏、同王、行路菩萨等;有南极长生大帝、北极扶桑大帝。天妃圣母、五湖龙神;还有十代名医、十六高僧、往古忠臣良将、往古贤妃烈女等,堪称众象纷坛。这些绘画以朱砂和石绿两主色变化,统一在描金沥粉。环云镣绕之中。500多个重彩人物造型逼真,线条流畅,可称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4.
白族扎染是一种特殊的纺织品.上世纪80年代,英国华裔作家韩素音来大理时说,古代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印度有扎染,而印度大陆和中国内地的扎染早已失传,周城白族扎染堪称扎染的"活化石".   扎染古称绞缬,与我国古老民间工艺蜡染、夹染一起通称染缬,是现代印染艺术的鼻祖.据文献记载,染缬"秦汉间有,陈梁间贵贱通服之".……  相似文献   

5.
下龙湾,是越南北方广宁省的一个海湾,位于北部湾西部,离越南首都河内150公里。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下龙湾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湾区山石奇峻,景色旖旎,因其景色酷似中国著名的桂林山水,中国人都愿称之“海上桂林”。  相似文献   

6.
泰山与民俗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神山、圣山,民俗民风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泰山民俗以泰山文化为主导,以信仰民俗为主线,社会民俗、经济民俗和旅游竞技民俗交织融汇,构成一道独特的泰山风景。就泰山民俗文化而言,大汶口文化的流风余韵、东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齐鲁文化的传承,在泰山地区演绎流变,终于形成泰山民俗的基因。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测的特点。礼俗杂糅的山石崇拜山石崇拜是泰山民俗中历史最悠久的信仰民俗之一。最早的泰山崇拜者是生存于泰山地区的泰山儿女,而“大汶口人”不仅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且是泰…  相似文献   

7.
龙圣 《寻根》2014,(4):42-46
<正>我国古代由于缺医少药,老百姓遇到自家孩子体弱多病、易哭易闹等情况,往往举办各种仪式加以缓解,如拜干爹干妈、拜自然物(山石、大树、江河、井塘)等,长期以来在各地相沿成俗,体现出他们关爱下一代的情感和心理。然而,四川冕宁县的老百姓在遇到上述问题时却并非如此,而是举行奇特的"打和尚"仪式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史诗性长篇小说的讨论中,争论最多的是史诗性作品的标准等问题。本文主要以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为例,从文化转向视角出发,结合劳里.航柯关于史诗的观点,检梳作品的史诗情结是如何与文学创作中的身份、认同等问题相勾连,探讨20世纪后半叶至今,中国长篇小说写作中与认同相关的史诗性内涵。  相似文献   

9.
这里曾经是一片无边的绿色,成吉思汗的骏马悄悄地停住.大汗也赞叹这迷人的景色;这里曾经也是一片无边的荒漠,风沙让心灵受尽了折磨;这里如今汗水染绿了沙漠,感动了上帝,送来了春雨……回来了,回来了!这片久违的鄂尔多斯的绿色……《绿色·鄂尔多斯》,是一首绿色的赞歌,绿色的祝愿。晚会以民族歌舞形式,充分体现鄂尔多斯绿色生态、绿色人文、绿色经济,展现鄂尔多斯天地人和、蒸蒸日上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中国的学术领域里绽放出一朵新的鲜花———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考古学。本世纪的前半叶中国考古学曾以北京猿人(直立人)、仰韶及龙山文化、殷墟及甲骨文等的发现与研究,为世人瞩目,但筚路蓝缕,毕竟还只是少数学者垦殖的花圃。本世纪的后半叶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考古学无论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创建、发现领域与地域的扩展、研究成果的丰硕、人员数量与学术质量的提高,都有骄人的成绩,中国考古学已成为海内外学术界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所以,建国以来这段年代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今天站在世纪之交眺望新世纪,这“黄金时代”还…  相似文献   

11.
刘武 《世界文化》2010,(9):36-39
一、坐船过红海 从沙特首都利雅得开车去西部的吉达港,并不都是平坦的沙漠公路,当中居然有两段山路,其中一段的景观颇有些美国中西部山地的味道,路边矗立着陡峭巨大的山石;而另一段接近吉达港的山路却弯道多多,  相似文献   

12.
恢宏、壮丽的大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中国的山水画家很早便意识到更多的想象远比描摹表象更为重要。描摹自然的真实并不能彰显自然天地之大,反而会局限其中。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论”,其中“气韵生动”位居第一,以气韵为先,备受后人推崇。从公认最早的隋代展子虔《游春图》起,山水画的发展便是以一种表达的面目出现。而早期的山水无论是山石体积还是轮廓结构完全是以线条协调画面,形成装饰性很强的青绿山水。  相似文献   

13.
歌德与中国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在德国被尊为“魏玛的孔夫子”,意在表明这位大诗人思想深刻、学识广博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实际上,歌德一生也确曾与中国的文化发生过多方面的密切接触,特别是在创作上有不少受中国文学影响的表现。歌德在孩提时代就已开始不自觉地受到中国文化的濡染。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诗人故居里,陈设着中国式的描金红漆家具,挂有印着中国图案的腊染壁帐,还有一架仿照中国家具风格制作的古老风琴,琴盖上并绘有一幅典型的中国风景画。在莱比锡大学的年代,歌德严重地受过当时欧洲流行的洛  相似文献   

14.
人类在饮食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大致呈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自然饮食状态,另一种是调制饮食阶段。涮食法属于熟食法的一种,后者是人类进入调制饮食阶段才产生的。涮食法作为中国传统烹饪法之一,具有悠久历史。本文从文字学入手,根据"涮"字的发展历史,并结合染器的兴衰,认为涮食法是在东汉染器不复使用后承接其后产生的。其中,瀹食法是从染食法到涮食法的过渡,是涮食法的形成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名称:袁耀《丹台春晓图轴》时代:清材料:纸本、设色类别:中国画规格:纵185厘米,横140.6厘米收藏处:吉林省博物院袁江、袁耀是父子还是叔侄关系尚有待定论,但二人画风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特点是不容否认的。画面是亭台楼阁与山水风景相配的画法,瑶台琼阁、殿宇回廊错落于佳山胜水之中,虽繁复错落,却记得划得细致入微,毫不杂乱。山石则形貌苍劲奇异,同楼台形成鲜明对比,达到简淡境界。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巧及精神层面的关系,解读一个好的书画家是如何通过"寄兴笔墨"来表达个人修养、品格和心胸的。北宋的苏轼在《文说》中谈到他的散文写作时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东坡先生提倡的是一种如天马行空潇  相似文献   

17.
奇山有奇石,奇石待奇人。 在我国,石崇拜起于远古,石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近年来又蜇起阵阵藏石赏石热风。 雄伟壮丽的泰山原本就是一本石头的大书。山由石垒,阶由石铺,景因石成,特别是遍布沟涧河溪的嶙峋奇巧的珍石,妙趣天成的文石,再加上“泰山石敢当”的美丽传说,为山石增添了无限的神奇和灵动。 我浑然一个埋头琐务的俗人,与石缘浅,尽管每次朋友相邀捡石都凑趣前往,总找不到奇巧珍品,好在友人总分一半收获给我,日子久了,不觉中家里多了个石头堆。 偶染小疾,闲在家里,焦躁情绪不断滋长,无聊中摆弄起那些石头来。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中国文化的表现,是艺术的大宗遗产。纵观中国传统建筑、私人住宅,大致可划分为三类:皇家建筑,包括宫殿、园陵、御苑等,其艺术宗旨为“非壮丽无以重威”,强调夸张的形体、夺目的色彩、奢华的装饰,骨子里是“天子”的气质;以苏州园林和徽派民居等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住宅则体现出一种含蓄节制的审美观念,与书法、品茗、琴筝水墨梅兰竹菊一脉相承,是“文人”的气质;以各地民居为代表的平民住宅体现的是浓厚的乡土气息,强调人对土地的依恋,与环境的和谐,表现为就…  相似文献   

19.
李映发 《寻根》2009,(2):43-46
四川人的信仰习俗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藏、彝、羌、土家等兄弟民族十余个,本文主要讨论汉族的信仰习俗。清代四川是一个移民社会,各省入川移民绝大多数是汉族。清代移民“五方杂处”,长时期的“习尚相染”,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习俗。四川地域辽阔,各地习俗虽有些地域差异,但也不过是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20.
一、坐船过红海 从沙特首都利雅得开车去西部的吉达港,并不都是平坦的沙漠公路,当中居然有两段山路,其中一段的景观颇有些美国中西部山地的味道,路边矗立着陡峭巨大的山石;而另一段接近吉达港的山路却弯道多多,忽高忽低,跑过这段山路,便看到吉达港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