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建立国内大循环的产业基础,然而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仍呈现出"大而不强、聚而不集"的特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尚不明显。根据经济学家埃格特森提出的社会技术与生产技术范畴,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大问题在于组织方式、研发活动和市场分割(社会技术),以及创新方式(生产技术)等因素的路径依赖所带来的制度障碍,这四个方面路径依赖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形成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网络结构。不仅每个单一路径会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且在网络结构内部各路径依赖之间还存在多层次相互递进的作用关系,共同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要想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实现上述四个方面路径中主次关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学理依据是文学的横向发展。文学横向发展的观念与后殖民理论的旅行杂糅观念异曲同工。旅行杂糅理论对于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阐释文化身份建构的维度。身份建构不仅仅依靠自身传统的承递,还有他者的参照。通过理论旅行,外来文论话语与中国文论的学术规则相结合,外来文论逐步内在化于中国独特的言说方式之中,最终实现外来文论的中国化。但是各民族文化飘移杂糅的最终结果不仅不会消解西方文化霸权,而且还会继续陷入中国文化失语的陷阱。旅行杂糅理论给我们的出路只有一个:在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积极接纳外来文化的飘移和杂交,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  相似文献   

3.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不仅在于其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更重要的在于其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优势。在这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中,有相当部分的中国本土人才与跨国公司的文化能很好地交融,但也有许多的本土人才与跨国公司的文化冲突。认识中国本土人才对跨国公司文化的适应性和冲突,可以警醒我国本土企业创造更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并实现我国的人才回流战略。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当代意义在于开启了一个民族对自身哲学反思的思想空间,它在民族主体性的规范中所表现出的哲学欲求,体现了马克思以形而上学整体缺失为前提所构建的主体性理论境界,因而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对话中,提升了哲学历史中主体性理论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启蒙是指近代意义上的文化总体系统的创造性转换,它体现着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即科学与民主。科学与民主是人的主体性的不同确证方式。在此意义上,中国文化的启蒙迄今为止尚未彻底完成。因此,需要透过文化表象,对当代中国文化启蒙和超越问题作出逻辑的和历史的说明。从逻辑层面看,文化启蒙的全部症结就在于整个社会有机系统与构成该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悖论及其超越。从历史坐标看,必须正确确立文化启蒙意义上的时代精神,摈弃那种以民族性抵御时代性、以逻辑掩盖历史的滞后与超前的两种倾向,从而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全方位重建,寻找一种文化选择的时代参照。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建构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性视野、进步史观、主体观等方面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思维通道。提出“两个结合”,强调“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原创性贡献。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广义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的解放,其意义在于:建立自塑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性、结构性、建构性元素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树立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再次确立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  相似文献   

7.
按照创新驱动与成本驱动的差异,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文化创意服务业与文化产品制造业,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层级分工的理论假说,并通过江苏省13个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意阶层、信息化水平与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创意服务业显著正相关;专业化生产更能促进文化创意服务业的集聚,而相关多样化更能促进文化产品制造业的集聚;政府规模仅与文化创意服务业显著正相关,而与文化产品制造业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城市人口密度仅与文化产品制造业显著负相关,而与文化创意服务业的负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论区域文化对当代小说意义的消解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 ,特别是新时期小说创作 ,区域文化的凸现与审视 ,对当代“小说意义”具有强有力的消解与重构的双重功能 ,它不仅消解着当代小说政治化倾向的意识形态意义 ,而且重构着小说的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审美规范等三个不同维度的审美个性 ,从而带来文学观念的深层变革——“主体性”、“话语权力”、“文化编码”等文学本体意义的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9.
翻译主体性在一个对话性的文化语境中生成发展,不再被禁锢于静止的历史意义和恒定的文本意义中。文章通过对翻译家张白桦的文献翻译宗旨和实践进行探讨的意义在于彰显其在文学翻译时的主体性,并着重探究了译者对于原文和翻译方式的选择,其翻译目标、翻译主旨、审美意识等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汤用彤之所以能在同辈学者所未予重视的学术领域独辟蹊径,原因在于他对文化双向交流问题有深入思考。他借用文化人类学有关文化移植的前沿成果应用于思想层面,认为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接触必须经过冲突与调和的三个阶段,才能在本地生根。他以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为例来说明外来文化必须经过很大改变以适应本地文化,方能被国人广泛接受。总结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理清以汤用彤为中坚的学衡派的文化运思理路,而且对于外来文化中国化规律的探索和当今的和谐文化建构以及解决"文明的冲突"都极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使城市中流动儿童的数量显著增加,居住呈长期化趋势,社会融入成为流动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学界目前对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研究存在着"行动的困境",图海纳学派的社会学干预方法为研究者走出这一困境提供了启示。社会学干预方法的问题指向、对于行动者和主体性的彰显、对于知识生产和改造社会的追求,以及方法实践技术本身在"互动"和"去环境化与系统整合"方面所独具的优势,使其具有了应用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的坚实基础和先天优势。将社会学干预方法应用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生产,还在于该方法可以为流动儿童个体赋权,培育其公民意识,锻造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化”作为现代政治学的重要概念,自从阿尔蒙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受到了诸多美国学者的重视与争论。在阅读半个世纪以来的美国学者有关“政治文化”重要文献的基础上,文章作者梳理了“政治文化”概念的本意及其相关的争议,分析了政治文化概念的重要意义,认为该概念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具有重要的解释功能,还在于它是一种重要的比较研究的路径,同时文章述评了围绕政治文化概念与作用的相关争论与批评,以期推动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夷夏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主题之一。夷夏的概念以及夷夏之辨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夷夏之辨含义有三:地理意义上的夷夏关系,血统意义上的夷夏关系,文化意义上的夷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夷夏之辨与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华夏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以及与他族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如影随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相伴始终。中国历史上的夷夏之辨是文化的优劣之辨、先进性之辨、主体性之辨,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是古代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总体上看,夷夏之辨不仅没有阻碍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反而与民族融合的浪潮相互鼓荡,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愈发明确,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发清晰。  相似文献   

14.
国际法在晚清中国的移植,不仅涉及文本的时译.更重要的还在于新知的构建与中西文化的沟通.<公法导源>作戈丘代中国最早的一部由国人撰写的国际法著作,不仅阐述了国际法基本知识与规范,还借助"导源"这一文化解读方式,从<春秋>等儒家经典中梳理出能与近代国际法具体内容相似、相通的规范与史例,以发掘出中国古代国际法渊源.<公法导源>在近代中国移植国际法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公法导源>彰显的文化多元起源现念和中西文化交流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仅是认识论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教育实施的前提.这对矛盾关系的特殊性在于认识客体的特殊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其教育学意义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性知识建构的理论,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借鉴作用.文章讨论了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情境性教学等模式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类人格的确立是人的现代化的关键。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是与礼乐制度相别的能为今用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实现个体主体性道德修养的以“仁”为内核的礼乐文化 ,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成为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认知对象只有进入人的文化活动之中,才能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文化认知是一种主体性认知,认知主体已有的文化认知结构在认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认知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目的不在于仅仅理性地把握认知对象,而在于理性地把握认知对象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即对认知主体的价值意义,这是由人追求价值的本性所决定的。文化认知作为心理的高级机能,一方面,导致各认知因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另一方面,凸显了文化因素在其逻辑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时代,西方的话语霸权带来了"中心/边缘"的对立,这种对立造成了第三世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危机.后殖民理论提供了思考这一问题的独特视角.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重建本土文化身份的途径在于:认清中国当代文化身份的"混杂性"特征,突破传统的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积极开拓文化"接触区",构建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平台,以期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身份.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23-28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方面。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体现在中国文化主体性语境下当代诠释的系统功能之构建与反思这一逻辑体系之上。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确认首先需要确认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并在本体论层面确认中华文明特有的自然理性传统,最后在自然理性与逻辑理性的比较中确认中国文化的时代内涵,这是基于中国文象思维理论构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的三个重要维度。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的系统功能将扩展到现当代文化、党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领域。  相似文献   

20.
文化霸权问题与主体性问题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文化霸权问题不仅是在主体性式微的背景下凸显的,其中也内在地蕴含了主体性问题,从主体性角度解构文化霸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后现代主义对主体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在主体性式微时代崛起的后殖民主义接过了后现代主义的衣钵,在质疑、讨伐主体主义的二元论、本质主义等观念的基础上,从主体性批判的角度对文化霸权进行了犀利的分析和无情的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