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用于净化景观水体水质的人工湿地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用于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的人工湿地系统的工艺流程及设计方法,具体包括进行循环处理的人工湿地的设计、处理补充水的人工湿地的设计以及湿地几何尺寸的确定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以雨水或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人工景观水体水质净化工程。  相似文献   

2.
居住小区景观水体两种雨水补给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上海市W居住小区和G居住小区为例,分别调查研究了利用屋面径流与经植草沟输送净化的地表径流用作补充景观水体的使用效果.结果表明,TP含量较低的屋面径流作为小区景观水体的补充水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而在人口密度高、水体面积小的居住小区,采用经植草沟和植草缓冲带拦截净化的地表径流作为景观补水的做法需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3.
受污染城市湖泊景观化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以武汉市月湖地区生态系统重建与景观改善示范工程中月湖3号人工湿地工程为例,系统介绍了新型景观化人工湿地技术在受污染城市湖泊水体修复中的应用,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来恢复湖泊水质并形成以湿地为主的滨水景观;同时介绍了湿地系统工艺、湿地控制模式、设计参数以及湿地景观设计,并对工程投资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市政技术》2016,(1):101-103
通过对比传统城市人工水景观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及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人工水景观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岛),表明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人工水景观水处理技术具有较多优势,可将处理工艺作为水景观的一部分,在增加观赏性的同时,较好地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保持水体清澈,使水景观达到理想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5.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障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优美、流动、健康、充满生机的水景。构建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循环净化湖水、生态净化等方法都是维护景观水体水质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但是,如何从系统的角度对这些方法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并定量地对系统进行设计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本文结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湖水体的长效水质保障.在景观水体水质保障设计方法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辅助设计。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在生态住宅小区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智媛 《福建建筑》2011,(12):47-48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耗能低、抗冲击力强、操作简单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本文介绍了用于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的人工湿地系统的工艺流程及设计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以雨水或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人工景观水体水质净化工程。  相似文献   

7.
黄海波 《山西建筑》2009,35(33):186-187
通过对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和污染物的探讨,提出用生活污水分类和潜流人工湿地来处理小区污水方案的设想,指出应把小区的景观建造和潜流人工湿地结合起来,潜流人工湿地净化出的水通过收集消毒可以作为小区景观水体和绿化用水。  相似文献   

8.
唐恒军  骆远航  李彦良  文婷 《市政技术》2020,(1):217-219,223
居住小区内的景观水体为封闭水域,一般具有水域面积小、水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差等特点。由于运行费用高或管理难度大,大多数小区的景观水体没有进行日常的水质维护,很容易受到污染。以某实验项目的小区景观水体修复为例,按照海绵城市理念,通过采取补水、生物滞留、预处理、自然净化、调蓄和循环回用等措施,景观水体得到了有效修复,运行费用低且管理方便。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小区景观水体修复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贾建云  何贝娜  郑佳燕 《建筑施工》2020,42(7):1259-1262
水体作为城市公园环境的载体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园和城市提供了多样的景观和生态。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南昌九龙湖公园为例,探索一种景观水体自净化策略和方法,该水体自净化系统包括公园外部雨水净化池、公园内部雨水收集净化装置和湿地岛。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岛景观、雨水收集装置及水生植物的造景等方式,保证公园内水体自净的生态环境。该策略和方法可为城市公园水生态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潜流式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体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比较了由砾石、沸石和粉煤灰填料组成的三级人工湿地与单级砾石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效果。结果表明,三级人工湿地能逐级去除景观水体中的有机物、氮和磷,同时减轻出水氨臭现象。与单级湿地相比,三级湿地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对TP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5. 1% ~65. 3%和 28. 7% ~62. 9%。两种湿地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没有明显的区别(去除率分别为 36. 0% ~79. 8%和 40. 3% ~61. 9% ),对浊度、蓝绿藻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 78%和 63%左右)。  相似文献   

11.
从对水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场地尺度中,城市可持续水系统设计的景观策略,并以美国华盛顿运河公园的水系统设计和西德维尔友谊中学人工湿地景观两个已运行项目为案例,分析了场地尺度的水系统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阐明场地设计应关联水供应和水需求,就地合理储存、利用雨水和再生水,建立节水景观,以实现场地水平衡的目标,并提高场地生态、教育、文化、休闲等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新  杨瑞强 《山西建筑》2008,34(13):56-57
对湿地的概念、特征及人工湿地进行了简要论述,分析研究了深圳、北京、顺德等地先进的人工湿地开发利用模式,结合桥北新镇规划,提出将人工湿地引入城市景观设计,并概括了湿地景观开发利用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人工湿地是为处理污水,模拟天然湿地而设计建造的工程化湿地系统,湿地植物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科学、合理地应用水生植物,既可以强化湿地的净水功能,又可以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人工湿地系统,选用了多种水生植物,通过近3年的运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珍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与大多数地处郊野的湖泊湿地一样,荆州崇湖水系存在季节性水量不足、水系地貌结构单一、局部水质较差、栖息地生境匮乏等突出问题。从水环境的物质要素组成、整体空间形态格局、动态演化规律出发,通过研究湖泊湿地水文过程原理,归纳出水量、水形态、水质和水域栖息地4个影响水文过程的景观系统因素,并提出了基于风景园林学途径的水环境修复框架。以崇湖为例,依据修复尺度将景观功能及设计方法整合到了湿地水环境的保育体系当中:在宏观层面,重新划分、建构区域水系网络,优化水系空间形态结构;在中观层面,疏通周边水系,重建水量收支平衡;在微观层面,辅助建构局地净水生境,优化栖息地条件。以期为郊野型湖泊湿地水环境保育研究提供参考,为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区域建设中的湿地和暴雨径流管理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暴雨径流是重要的地面污染源之一,对它的控制和管理是区域水质改善计划中的主要内容.城市建设项目中必须考虑暴雨径流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不同阶段应该采取的管理措施.湿地具有蓄洪和净水的重要特性,根据美国人工湿地创建和管理经验,详细介绍了在城市建设项目中利用各种不同类型湿地来蓄积、净化暴雨径流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细节以及与之相关的最佳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6.
汉阳地区桃花岛示范工程的汇处理系统是为了净化源处理系统所收集的雨水和道路排水。汇处理系统的设计包括人工湿地系统设计和多塘系统设计。人工湿地设为2组,其中,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水量为560 m3/d,面积为4 500 m2;复合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水量为700 m3/d,面积为5 200 m2。系统出水水质达到《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CJ/T95—2000)》。  相似文献   

17.
处理城市景观河水的浸没式生物滤床挂膜启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地表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对受污染的江河湖库水体进行治理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依据环境工程学原理构建了浸没式生物滤床,并选用弹性立体填料和组合填料来强化系统中的微生物作用,进而实现原位净化水质。结果表明,在冬季弹性立体填料和组合填料的挂膜周期约为30 d,水质净化效果也趋于稳定。此时,对TN和氨氮的去除率最高,分别约为35%、71%;水体的CODMn含量有所下降,去除率为15%~30%。观察生物膜的生物相,发现弹性立体填料上长有大量丝状菌,且在挂膜后期的生物量较大,因此弹性立体填料更适合于景观河道水质的净化。在中试情况下,试验段的溶解氧可以保持在较高水平(9.0 mg/L),因此可以不用布设人工曝气设施,系统在无能耗的情况下就能实现水质的原位净化。  相似文献   

18.
从"天地人三才之道"出发,对植物景观营造理论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探讨."天才"指的是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植物景观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地才"指的是地形、土壤、水系、动植物等因素,在这些因素作用、影响之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植物景观;"人才"指的是各种人文(为)因素,在这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之下,形成了多种人文(为)植物景观.由这些研究结论衍生、发展而来的有乡土植物理论、植物群落理论、潜生植被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生态位原理以及适地适树原则等.我们称前者为"植物景观营造基础理论体系",称后者为"植物景观营造发展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