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CT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2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行X线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影像学检查,根据CT图像将胫骨平台划分为三个区域(三柱),并据此分型,统计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发病率,并将结果与X线片分型(Schatzker分型)及术中所见对比,分析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 结果 2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有21例X线片诊断结果与CT不符:其中5例无法确定诊断,16例分型错误.202例经CT或三维重建均获诊断分型.CT发现后柱骨折的患者为47例(23.2%),均与术中诊断符合.X线与CT分型符合率为89.6%,主要原因为X线片很难发现后柱平台骨折. 结论CT三维重建影像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正确分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并不罕见,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三柱分型能帮助我们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别行X线片检查和CT三维重建,对比分析两种影像检查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整体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74例,对其分别行X线片、CT三维重建检查,X线及CT检查图像均由1名本院副高级别影像科医师及1名副高级骨科医师共同阅片并评估。结果 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一致,诊断率为100.0%。X线检查结果中,17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确诊病例为141例,诊断率为81.03%,CT三维重建检查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优势较为突出,重建处理后可通过多角度显示胫骨平台损伤状态,有利于治疗医师掌握骨折移位的方向、严重度及塌陷情况,骨折分型判断标准,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选本院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0例,分别接受数字X线摄影(DR)检查和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检查。结果 CT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型诊断、整体分型检出率、骨折检出率、髁间隆突骨折检出率、腓骨小头骨折的检出率显著优于DR检查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由此可以知道,应用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诊断胫骨平台骨折有良好的诊断效果,诊断率高,而且诊断分型的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均给予X线片、螺旋CT、MRI检查。比较三种技术分型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准确率和分型符合率。结果 MRI与螺旋CT诊断胫骨平台准确率与分型符合率均明显高于X线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螺旋CT诊断胫骨平台准确率与分型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片在胫骨平台分型诊断中应用效果欠佳,需结合螺旋CT与MRI进一步检查,提高分型符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56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行X线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分析CT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结果:本组56例,CT分型:Ⅰ型10例(17.8%);Ⅱ型,后外髁劈裂骨折5例(8.9%);Ⅲ型,后外髁塌陷骨折16例(28.6%);Ⅳ型,后外髁劈裂塌陷骨折2例(3.6%);Ⅴ型,后内髁劈裂及后外髁塌陷骨折23例(41.1%).经X线片做出诊断47例,漏诊2例(3.6%),可疑4例(7.1%),3例X线提示裂纹骨折,CT扫描和三维重建显示粉碎骨折(5.4%).结论:螺旋CT检查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诊断、骨折分型、显示骨折移位程度和骨折碎骨片方面,均优于X线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诊治指导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更有效的检查手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医院收治的92例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对92例患者分别采用X线摄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进行诊断,将手术结果与检查诊断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诊断正确率及分型符合率,关节面塌陷和交叉韧带、半月板、侧副韧带等软性结构损伤的诊断情况。结果 CT三维重建检查诊断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检出率、诊断正确率均高于X线检测,X线检查漏诊率、可疑率均高于CT三维重建检查,两种检测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分型符合率显著高于X线,CT三维重建诊断关节面塌陷率、软性结构损伤率显著高于X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可立体直观的显示出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形态,准确提供了骨折分型,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为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诊治提供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CT扫描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3月对3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21例,女15例;平均44.5岁(23~56岁);左侧16例,右侧20例。术前均投照患侧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并进行后期三维重建。按照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方法,对普通X线片与结合CT扫描的两种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6例中7例改变原有分型(18.3%),有4例最终依据CT图像分型改变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36例中经CT证实合并胫骨髁间棘骨折共7例(18.3%),而普通X线检查仅发现较明显移位的4例髁间骨折。结论 CT三维重建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4年38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手术前均行X线摄片,而后行螺旋CT三维重建并与手术对照。螺旋CT的扫描参数为层厚2~5mm,床速3~5mm,重建间距1.5~3mm。结果所有病例螺旋CT三维重建明确地显示了骨折,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折的分型和碎骨的描述上较平片优越,与手术中所见一致。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更为精确地显示胫骨平台的骨折情况,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的影响及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移位骨折2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片检查,同时行肩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根据Neer分型法对骨折进行分型,比较X线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两种方法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并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治疗中的作用.结果经手术证实20例中Neer二部分骨折4例、三部分骨折9例、四部分骨折7例,普通X线片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为55%(11/22),螺旋CT SSD、MPR结合二维CT横切面图像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为90%(18/20),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螺旋CT三维重建资料均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结论对有手术适应证者,术前行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及决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的影响及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移位骨折2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片检查,同时行肩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根据Neer分型法对骨折进行分型,比较X线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两种方法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并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经手术证实:20例中Neer二部分骨折4例、三部分骨折9例、四部分骨折7例,普通X线片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为55%(11/22),螺旋CT SSD、MPR结合二维CT横切面图像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为90%(18/20),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螺旋CT三维重建资料均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结论 对有手术适应证者,术前行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及决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根据CT扫描及三维重建改良胫骨平台骨折的Schatzker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3D-CT检查,把Schatzker分型再分出若干亚型,方便制订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65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所有病例均进行Schatzker分型,再行3D-CT检查。根据胫骨平台俯视图,把胫骨平台分为两柱四区,根据骨折累及各区情况,把Schatzker分型进一步分出亚型。对265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各型及亚型的病例数和发病率。比较两种分型的漏诊率,比较两种分型对指导治疗方案的满意度。结果根据3D-CT检查,把Schatzker分型细分出亚型,我们称为改良的Schatzker分型。265例胫骨平台骨折有27例行CT检查后,常规Schatzker分型与改良的Schatzker分型结果不符合,不符合率为13.61%;两种分型正确率分别为86.4%和100%。所有265例患者中,2 8例根据常规Schatzker分型不需要手术,但根据改良的Schatzker分型需要手术,更改率为10.6%。结论根据3D-CT检查把Schatzker分型进行细分,使分型更详尽、直观,提高了胫骨平台骨折的检出率,减少了误判率,便于研究损伤机制、制订治疗方案以及评判预后。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容积重组技术(VRT)和多平面重建(MPR)在胫骨平台骨折(TPF)分型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8月-2009年2月对45例49侧TPF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46岁).4例为双侧TPF.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和64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在轴位CT扫描后行VRT和MPR成像.按照Schatzker分型标准,应用X线片与64层螺旋CT扫描(包括VRT、MPR成像)分别进行分型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结果]参考VRT、MPR成像后,更改X线分型13侧(13/49)、更改治疗方案8侧(8/49)、发现胫骨髁问嵴骨折15侧(漏诊率46.9%)和腓骨近端骨折6例(漏诊率28.6%).[结论]MSCT(VRT+MPR)可以清晰显示TPF塌陷的范围和程度、细节及隐匿骨折,有助于骨折的正确分型、降低漏诊率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X线片和轴位CT扫描有效的补充手段,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In1901,basedontheexperimentationwithbrittlewandstrokingcadaverskulls,LeFortfirstlyclassifiesmaxillofacialfracturesintothreetypes.Atpresent,theclassificationisstillusedtodistinguish clinicalmaxillofacialfracturesintheworld.1,2The diagnosisofLeForttypefracturereliesonthephysical andradiologicalexamination,butthephysicalfindings maynotalwaysbepresent.35Conventionalradiographs areroutinelyusedforLeForttypefracture,however,theoverlapofstructuremayimpairproper interpretationofimages.35Routinecomp…  相似文献   

14.
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不同观察者间的可信度,并与传统Schatzker分型进行比较,证实三柱分型的可靠性。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7年3月,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三柱分型,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切口和治疗。采用随机数表法从304例(323膝)胫骨平台骨折中抽取50例,选择4位未参与该项手术的工作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每例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和Schatzker分型的评估。评估结束后使用Kappa值计算4组相关度,以比较评价三柱分型和Schatzker分型的可信度差别。结果 323膝胫骨平台骨折中,0柱骨折4膝(1.2%),单柱骨折181膝(56.0%),双柱骨折108膝(33.4%),三柱骨折30膝(9.3%)。在单柱骨折中,外侧柱114膝(63.0%),内侧柱53膝(29.3%),后侧柱14膝(7.7%)。在双柱骨折中,外侧柱合并内侧柱36膝(33.3%),内侧柱合并后侧柱34膝(31.5%),外侧柱合并后侧柱38膝(35.2%)。三柱分型的可信度Kappa值为0.766(0.706~0.890),属于基本可信程度;Schatzker分型的可信度Kappa值为0.567(0.513~0.589),属于中度可信程度。结论 基于CT和三维重建的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直观明了,具有较高可信度,建议作为新的分型系统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常见急性创伤之一,目前关于其分型和治疗的研究广泛,微创治疗已经成为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热点和主流方向。根据300余例胫骨平台骨折的微创治疗结果,提出核心负重区的概念,即膝关节在运动常态下,如步行和中等强度跑步,胫骨平台的负重区域。对1名男性健康志愿者进行膝关节薄层CT扫描,进行三维有限元建模。结果显示,在行走状态下载荷为体重的2倍,胫骨内、外侧平台核心负重区面积分别为389mm^2和363 mm^2,分别占内、外侧胫骨平台总面积的33.2%和42.9%;在中等强度跑步状态下载荷为体重的4倍,胫骨内、外侧平台的核心负重区面积分别为418 mm^2和406 mm^2,分别占内、外侧胫骨平台总面积的35.6%和48.0%。据此,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核心负重区骨折和非核心负重区骨折,两种类型骨折的治疗策略有着显著区别:对于核心负重区骨折,复位要求更高,因骨折累及越靠近核心区,越力求解剖复位;相反,对于非核心负重区,则可以适当放宽复位要求,甚至在部分病例,如单纯撕脱骨折、边缘型骨折、部分胫骨平台Hoffa骨折,可采取保守治疗。总之,在临床诊疗中,骨科医生应重点评估核心负重区的骨折,有针对性的选择复位和固定方法,有的放矢,推动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更加精准化、微创化、个体化。  相似文献   

16.
Forty combined tibial shaft and ankle fractures were admitted to our Trauma Department between 1980 and 1985; these cases were followed up, and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Using the classification scheme of Johner/Wruhs for lower-leg fractures and that of Lauge-Hansen for ankle fractures, we found 25 pronation-eversion and 14 supination-eversion lesions combined with pure spiral fractures (A1, 9 cases), spiral bending-type fractures (B1, 25 cases), comminuted spiral lesions (C1, 5 cases), and 1 crush fracture (C3). Although no fibular or ligamentous reconstruction had been done and various methods had been used, overall, the late results were good.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reports about this rare condition, no incongruencies at the ankle joint were found. Only 2 cases of late arthritis due to infection and/or improper reduction were seen. Nevertheless, the importance of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fracture pathomechanics before treatment cannot be overemphasized. If anatomical reduction of the tibial shaft fracture does not imply congruency at the joint line, reconstruction of the fibular or ligamentous lesion should be undertaken.  相似文献   

17.
CT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骨折诊断及其分型。基于CT三维重建的骨折地图绘制技术,通过绘制骨折模型来直观展现骨折线的形态学,包括骨折线的起止、走行、骨折面积等。骨折地图绘制技术为骨折诊断、骨折分型、治疗方案选择、手术内固定物设计、骨折好发部位统计、骨折标准化模型制定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本文将回顾目前国内外包括对于肩胛骨骨折、胫骨远端骨折、尺骨冠状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桡骨小头骨折、股骨转子间外侧壁骨折、髋臼四边体骨折等骨折地图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以上各个骨折模型的骨折好发部位及骨折地图绘制技术在骨折分型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骨折地图的临床应用前景及骨折地图绘制技术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