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在撑竿跳高教学过程中,起跳技术是教学的重点,跑跳结合则是教学的难点,"推插"起跳有利于使助跑和起跳协调连贯,也有利于金属竿向玻璃纤维竿转化,对体育系学生实验性教学,运用问卷调查、现场测试、数理统计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推插"技术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中唯一使用辅助器材表演技术技巧的竞技项目。从完成动作的整个过程来看,完整的撑竿跳高技术包括持竿助跑、插穴起跳、悬垂、摆体、伸展、拉转推竿和过竿落地等技术环节。持竿助跑是撑竿跳高获得动量最重要的技术环节,由于撑竿跳高在助跑的最后部分要举竿插穴,而举竿动作又和起跳联系更为紧密,所以通常把插穴与起跳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撑竿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要通过合理的插穴  相似文献   

3.
<正> “先跳”技术(或称“自由”起跳技术):指撑竿跳高运动员在起跳时,应该在撑竿未接触到插斗后壁时,就完成起跳动作离开地面(即为起跳→插竿顺序)。“先跳”技术具有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5.60m水平以上3名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助跑起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同世界级运动员差距不大,但助跑节奏存在问题,倒三步重心速度变化不合理;倒一步步长受限于起跳点,刘飞亮和杨雁盛助跑阶段最后两步步长变化不合理;刘飞亮采用“自由起跳”的起跳方式,“自由起跳”属于“跳插同时”型,主要技术特征表现为握竿高度高,翻竿时机早,起跳距离远,插穴时间充分,撑竿表现为“反弓”弧度明显,在起跳离地瞬间“正弓”才开始出现;建议杨泉和杨雁盛增加起跳距离,改进翻竿时机,刘飞亮提高最后两步节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各项目中技术最为复杂的项目之一。而插竿起跳技术又是撑竿跳高各技术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之所以说它是重点,主要是由于撑竿跳高技术具有连续的特性,这种连续的特性是指:助跑影响着插竿起跳,插竿起跳影响着摆动,而摆动又决定着团身后翻,后翻影响着拉引,拉引决定着过杆,而且,插竿起跳动作正是这整个技术环节中起承前启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动作,也是能量转换的转折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对三名最优秀女子撑竿跳运动员进行动作分析,讨论其技术的合理性及特点。研究方法:横向与纵向结合的扫描摄影法。主要结果与结论:(1)蔡维燕采用先起跳后插穴的技术,其他二人采用先插穴后起跳的技术;(2)蔡起跳时躯干较垂直,其他二人后倾;(3)蔡的展体效果较好;(4)三人在推竿后没有进一步腾空。建议:最好使用同时插穴起跳的技术,起跳时保持躯干正直,并应加强上肢力量的训练。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在现代撑竿跳高运动中,随着器材的改进(尼龙竿的出现)和运动技术的不断提高,跳过的高度越来越高,人体在这种轨迹的运动中,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使之在插竿起跳时出现犹豫的现象,我们称之谓心理障碍。它严重影响了插竿起跳的质量,限制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本文拟通过对插竿起跳时心理障碍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供参考,如有不妥,请敬同行们指正。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讲解持竿和持竿助跑的动作要领(以左腿起跳为例) 强调竿要平稳,逐渐降竿,插竿起跳时右手紧握高举,不要下滑。 二、对墙(墙高2.5米以上)学习插竿起跳、悬垂摆体和后仰举腿技术 学生持竿离墙10米左右,老师站在学生左侧,右手抵在学生后背上,学生持竿助跑,老师紧随,右手不离开学生背部。学生至墙根前插竿起跳,收腹举腿,老师顺势双手向上托举学生腰部,学生力争将膝超过头,脚触墙。然后,老师将学生慢慢放下,完成一次练习。反复练习数次后,等学生起跳、收腹举腿后,老师再用力托住学生腰部慢慢放下来。此时老师要精力…  相似文献   

9.
<正> 五、插竿起跳技术提示:插竿包括将运动员发挥出的能量转变成撑竿弯曲的放竿方法。撑竿跳高运动员有两个补充目标:使撑竿弯曲;使撑竿获得反弹速度。  相似文献   

10.
撑竿跳技术可划分为下列阶段:助跑、插穴、起跳、悬垂摆体、后仰举腿、引体、转体、过杆和落地; 右手持竿的运动员右手握竿的上端,左手在右手下方约50厘米处;  相似文献   

11.
从24届奥运会苏联在撑竿跳项目囊括金、银、铜三块奖牌的事实标明,苏联是当代撑竿跳最先进的国家。苏联撑竿跳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技术上的创新是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在技术环节上有哪些发展动向呢? 一、持竿跑技术的创新 1、握竿距离相对固定。采用较窄的握距60cm±10cm,(如布勃卡跳6.01米时握距60cm)这段握距既有利于起跳时上体的前移及左手对竿子的控制,又不过多影响过杆前引体推竿的用力,同时对起跳点固定在上手投影点之上有着重要作用。 2、持竿位置的改变。由老式的“体侧”持竿改为“体前”持竿。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论述评价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的指标,从而使得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的评价,有一个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为客观评价优秀撑杆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提供统一的指标。为更多研究撑杆跳高技术的学者提供统一的评价和交流平台。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是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有一个短暂脱离撑杆约束的运动瞬间,技术动作要求运动员的踏跳点严格地控制在静态插穴时,上手握点的投影上。由此论述产生几项评价指标,如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完成这一过程的速度情况、起跳角度、上握手的投影点距起跳点距离、起跳及插穴时间、起跳时杆弦角以及起跳时杆弦的缩短量等。  相似文献   

13.
<正> 握力是反映人体上肢和上肢末端环节屈肌肌群抓握能力的重要参数。在体操、举重、摔跤等项目中,抓握能力是运动员完成某些动作以取得优异成绩所必不可少的运动素质。抓握能力对于撑竿跑高运动员来说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撑竿跳高主要是通过运动员在快速助跑中获得动能,借助插穴很快将竿子竖直(金属竿)或把竿子(富有弹性的尼龙竿)冲弯并转换竿子的弹力势能,然后借用身体在竿上的摆动和倒立越过横竿的,但从技术动作结构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运动员无论是在持竿助跑、扦穴起跳,还是在蹬离地面之后竿上悬垂摆体,后仰举腿以及转体倒立和推竿的一系列动作上,始终离不  相似文献   

14.
对金属竿撑竿跳高插穴起跳技术教学方法的探讨张成功撑竿跳高运动的普及率在我国比较低,作为运动竞技比赛,尼龙竿以它本身的优势,已彻底淘汰了金属撑竿。但在我国由于受器材、场地条件、以及运动员专项素质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在基层中还不能普及尼龙竿技术,这就造成了...  相似文献   

15.
插穴、起跳是撑竿跳高技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插穴,起跳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跳跃技术的质量和运动成绩的发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学习插穴、起跳这个技术环节上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错误动作,除了教科书上例举的错误动作外,最为突出的尚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6.
<正>一、本技术教学的目的任务建立正确的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背弓和落地等技术环节的基本技术模式。背越式跳高基本技术。跳高的完整技术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垫。助跑阶段:逐渐加速准备起跳;通过起跳获得垂直速度,躯干开始旋转形成背对横竿,准备过竿;腾空时尽力向上然后腾越横竿;落垫时保证安全。助跑路线成"J"字形,  相似文献   

17.
撑竿跳高的创新与发展武汉水电大学区美珍撑竿跳高是运动员使用撑竿做一系列动作越过垂直障碍的跳跃运动。撑竿跳高技术由持竿助跑、插穴起跳、腾空过杆和落地组成,是人先给撑竿以作用力,撑竿再给人以作用力,使人体越过一定的高度,具有人竿合一、互相作用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采用运动学摄影测量等研究方法,对2017年天津全国运动会中男子撑竿跳高项目决赛前4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和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撑竿跳高项目前12名男子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基于能量转化过程,撑竿跳高的运动过程可简单的化分为能量获得(持竿助跑、插穴起跳)、能量储存(悬垂和摆体)以及能量释放(团身、伸展和过杆)三个阶段,该划分方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人"与"撑竿"相互作用的关系,各阶段对应的技术动作要求。(2)能量获得阶段,国内外运动员均呈现出"追竿式"的持竿助跑技术特征,但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全程持竿助跑节奏偏慢,且后四步在举竿动作中速度损失较大。在插穴起跳过程中,未能表现出预先起跳的"自由起跳"技术特征,造成水平速度过早受到撑竿制约,影响了"人-竿"系统动能的获得。(3)能量储存阶段,我国运动员身体躯干拉开不够,造成摆体动作速度缓慢,躯干摆动和摆动的总幅度均小于国外运动员,这均会影响我国运动员撑竿的大幅度弯曲,不利于"人-竿"系统向弹性势能的转化。(4)能量释放阶段,相比于国外运动员,我国运动员团身动作不够充分,直接导致伸展偏离角较大,体现出我国运动员伸展动作不够向上,"人-竿"协同运用的效果不佳,影响了"人-竿"系统的弹性势能对人体向上动能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撑竿跳高起跳、插竿新法的意义,同时概述了该动作的原理,并介绍了提高该技术的练习法。作者根据自己四年来应用预跳法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在田径界人们一直把撑竿跳高看作是田径运动诸项目中技术最为复杂的项目之一。把它比喻为田径运动中的“杂技”项目。这种比喻并不为过,因为撑竿跳高不同于其它项目的显著特性就是,运动员手持撑竿,通过持竿助跑、插竿起跳、悬垂摆体、引体转体、过杆等一系列复杂的动作,使人体腾起并越过一定高度的横杆。在这一系列复杂的动作中,运动员和撑竿之间要有非常好的协调配合,这就要求运动员要有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敏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