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真菌感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acutepancreatitis ,SAP)约占急性胰腺炎的 2 0 %。随着对SAP病程经过认识的深入及重症监护医学的进步 ,大多SAP患者能够渡过SAP的全身急性炎症反应期及其伴随该综合征出现的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阶段 ,明显改善了SAP的早期救治存活率。SAP中后期的主要并发症是感染 ,其发生率为 40 %~ 70 % ,SAP的死亡率为 1 0 %~ 2 0 % ,感染占SAP后期死因的 80 %。目前 ,耐药菌属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上升 ,并已成为SAP后期治疗的主要困难之一。1 SAP合…  相似文献   

2.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措施。方法:将1998年7月至2002年6月收治的SAP患者随机分为大蒜素组、氟康唑组、对照组,观察其真菌感染发生率、真菌清除率和病死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比较SAP合并真菌感染和单纯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特点和真菌易感因素。结果:大蒜素组真菌感染发生率(16%)和氟康唑组(9%)低于对照组(30%),二性霉素B、治疗量氟康唑对大蒜素组(3/4)和对照组(4/7)的真菌清除率优于氟康唑组(0/2),3组发生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分别是3/7、1/4和2/2。本组共有13例真菌感染,25例单纯细菌感染,糖尿病、SAPⅡ级、多次手术、肠胆瘘是SAP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子。发生真菌感染患者的住院时间比单纯细菌感染者更长(58d比43d,P=0.04),病死率更高(46%比16%,P=O.05)。结论:真菌感染是SAP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应用大蒜素、小剂量氟康唑可降低SAP的真菌感染发生率;用二性霉素B和治疗量氟康唑可有效清除多数SAP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真菌株,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将1998年7月-2002年6月收治的70例SAP病人随机分3组:大蒜素预防组、氟康唑(小剂量)预防组、对照组,比较各组的真菌感染发生率,治疗后真菌清除率及死亡率。结果:大蒜素组真菌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30%,P<0.05)及氟康唑组(9%:30%,P<0.01)。真菌感染发生后,采用治疗剂量的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大蒜素组、对照组的真菌感染病人有效,而对氟康唑组真菌感染病人无效。结论:预防性应用大蒜素、小剂量氟康唑均可明显降低SAP的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真菌感染发生后,如氟康唑治疗无效,应及时改用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4.
5.
感染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后期的主要死因。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近年明显上升,并已成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后期治疗的主要困难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病趋势、危险因素、治疗及真菌感染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 由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程迁延,常存在免疫和代谢功能紊乱,真菌感染成为突出的临床问题。方法 总结1974年8月至1997年12月收治的3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作真菌感染的菌谱调查。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细菌学证据两方面。预防措施包括早期应用肠道营养和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治疗包括早期应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和及时的病灶清除手术。结果 352例中,73例非手术治疗,治愈率为90.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用氟康唑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将1998年7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SAP并存真菌感染易感因素79例患者随机分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每日静脉点滴氟康唑200mg,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发生时间、抗真菌治疗后的真菌清除率和因真菌感染的死亡率,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预防组的真菌感染率(5.3%:27.5%,P〈0.05)。因真菌感染的死亡率(5.1%:12.5%。P〈0.05),住院时间(38.3:57.4,P〈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预防组发生真菌感染后抗真菌治疗的真菌清除率低(33%:72.7%,P〈0.05)。结论氟康唑能有效降低SAP合并真菌易感因素患者的真菌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易感因素并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外科收治的1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SAP并发深部真菌感染以念珠菌为主,病死率为50%。病情严重、病程长、全身性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机体免疫力低下对真菌感染有重要影响。结论 深部真菌感染与SAP病情严重、全身性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密切相关。对SAP本身的综合治疗是防治深部真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感染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后期的主要死因。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近年明显上升 ,并已成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后期治疗的主要困难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病趋势、危险因素、治疗及真菌感染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附40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对比1994年1月-2001年12月SAP合并真菌感染(F具菌组)和单纯细菌感染(细菌组)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真菌组40例,细菌组84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病因,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真菌组住院时间明显比细菌组长(P=0.044);糖尿病,SAPⅡ级,多次手术,肠和/或胆瘘与真菌感染相关;真菌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细菌组(P=0.02)。结论 糖尿病、SAPⅡ级,多次手术,肠和/或胆瘘是SAP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子;真菌组的死亡率明显增高,胰外器官真菌感染多见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不明原因的意识改变,大出血应高度怀疑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性胰腺炎并腹腔感染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6年1月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7例,其中51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作为对照。研究组3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加用微创或开腹方法进行腹腔清创,持续灌洗疗法以及肠内营养。结果研究组36例中,5例出现感染,脓肿1例,真菌感染1例,死亡2例,对照组51例中,26例出现感染,胰腺脓肿6例,真菌感染5例,死亡6例。结论早期应用抗生素,腹腔灌洗清除腹腔毒性物质,缓解腹腹腔内高压症状以及肠内营养是SAP患者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非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非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自1974年8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例临床特征,着重总结实行规范化治疗方案后非手术治疗经验。结果:本组共455例,治愈350例,治愈率76.9%。手术325例,治愈235例,治愈率72.3%,其中早期手术255例,先非手术治疗后中转手术70例,中转手术率35%;单纯非手术治疗130例,治愈115例,治愈率88.5%。早期合并严重中毒性休克、感染及不注重肠道功能保护是非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结论:非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应注意:(1)部分病例仍有早期手术指征,不能全盘行非手术治疗;(2)应注意观察病人对治疗的反应及病情变化,若对强有力的治疗措施反应差,且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恶化者,应及时中转手术;(3)不仅要重视细菌感染的防治,更应注重并发真菌感染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4)注意胃肠道功能保护,努力及早恢复肠道饮食;(5)一旦出现胰周脓肿或残余感染,应及时给予有效引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及胰周坏死的危险因素,探讨防治措施,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方法:对1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取治疗后观察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进而对并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并发胰腺感染者51例,感染率为42.50%,其发生率与患者低氧血症、血淀粉酶、血钙、机械通气、APACHEⅡ评分、糖尿病史等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胰腺坏死组织和腹水经病原菌培养得到85株病原菌,构成比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低氧血症、机械通气、APACHEⅡ评分、糖尿病史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深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术后深部真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我院56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562例中有78例患者术后并发深部真菌感染,感染率为13.9%;共检出真菌88株,其中白色念珠菌59株(67.0%),光滑念珠菌10株(11.4%),近平滑念珠菌7株(8.0%),热带念珠菌5株(5.7%),曲霉菌4株(4.5%),其他3株(3.4%)。常见感染部位前3位是消化道66.7%(52/78),呼吸道21.8%(17/78),腹腔10.3%(8/78)。②本组病例中发生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术后发生的胰瘘、胆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时间肠外营养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深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部位和病原菌分别是肠道和白色念珠菌。②胰瘘、胆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时间肠外营养等方面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深部真菌感染的最常见危险因素;减少各种危险因素有利于预防深部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5.
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18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SAP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AP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肌酐(Cr)、血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血清白蛋白(ALB)与SAP早期死亡有关,而年龄、心率、呼吸、白细胞计数、平均动脉压(MA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淀粉酶(AMS)、尿淀粉酶(UAMY)等因素与SAP早期死亡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FBG、Cr、ALB、BUN是SAP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FBG、Cr、BUN水平升高,ALB水平下降是SAP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需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16.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腺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ancreatic infection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leading to death. Early prophylax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three keys to raise the survival rate. Strategies of prevention include prevention of bacteria translacation, fluid sequestration and antibiotic prophylaxis usage. The principal methods to decrease bacteria translocation are shortening of interval of intestinal iscbemia, decreasing of abdominal pressure, selective digestive decontamination and total enteral nutrition as early as possible. And strategy of controlling fluid resuscitation is the key point to decrease fluid sequestration. Early diagnostic criteria of pancreatic infection include at least 4 indexes of the following: white blood cell count, temperature, heart beat,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procalcitonin, air bubble, blood pressure, prealbumin, total bilirubin and respiratory alkalosis, and addition of 2 weeks after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 and exclusion of infection from other sites. If pancreatic infection has not been controlled by intensive nonoperative therapy for 48 hours, surgical interven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相似文献   

17.
SAP继发腹内感染临床微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临床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后细菌学特点。方法:采集2000年1月—2008年1月来源于天津市南开医院的符合重症急性胰腺炎标准的患者217例,统计分析符合重症急性胰腺炎,经腹腔渗液病原学培养及血培养阳性印证,继发腹内感染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继发感染后的微生物学特点。结果:继发感染主要发生在发病后2~3周内,时间主要集中在(17.30±1.95)d。感染患者中,革兰阴性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23例,单纯革兰阴性菌感染13例,单纯革兰阳性菌感染4例,真菌感染2例。结论:继发感染多发生在发病后2~3周,时间主要集中在(17.30±1.95)d,以革兰阴性菌混合革兰阳性菌混合感染多见,菌株上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程后期并发急性胆囊炎(AC)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收集确诊的20例SAP并发AC(SAP-AC)患者为病例组和86例SAP患者为对照组的各项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筛选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althazar’CT评分、APACHEⅡ评分、全身并发症、局部并发症、生长抑素时间、EN持续时间、输血、手术等12个变量影响并发AC的发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OR=1.333)、肠道营养(EN)持续时间(OR=1.020)、胰头部坏死组织感染(OR=3.301)为并发AC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APACHEII评分越高、EN持续时间越长、胰头部坏死组织感染,其并发AC的风险性就越大,均为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