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公路》2020,(4)
花岗岩残积土是赣南地区重要的路基填料,天然状态下属于承载力较低的路基过湿土。选取赣南宁定高速沿线花岗岩残积土,通过击实性能试验、剪切试验、CBR试验及循环崩解试验,探究工业废料电石渣对花岗岩残积土的改良效果及合理掺量。结果表明,随着电石渣掺量增大,改良土的最优含水率逐渐增加、最大干密度稍有降低,击实性能明显提升;电石渣掺入后,两种类型花岗岩残积土的剪切性能均有明显提升,砂土型花岗岩残积土饱和抗剪强度更高;电石渣改良后的花岗岩残积土CBR强度显著增大,5%掺量下的两类花岗岩残积土均可满足高等级路床填料要求;具有强崩解性的两类花岗岩残积土经电石渣改良后水稳性能大幅提升,且存在不同的最佳掺量。综合考虑电石渣对赣南山区两类花岗岩残积土路用性能的改良效果,推荐将电石渣用于改良该地区过湿花岗岩残积土路基时,砂土型花岗岩残积土最佳掺量为5%,黏土型花岗岩残积土最佳掺量为7%。  相似文献   

2.
高液限花岗岩残积土及水泥稳定土填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常规土工试验、CBR试验和无侧限试验,对高液限花岗岩残积土及其水泥稳定土的工程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包括水泥配合比、含水量及龄期对无侧限强度的影响,以及施工工艺和关键参数等。试验表明,高液限花岗岩残积土在提高压实标准和控制含水量的条件下,可用于高速公路路基本体的填料。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全风化花岗岩及其水泥改良土的工程特性,以莲株高速升级改造工程沿线的全风化花岗岩土样为基础,对掺加0%、4%、6%、8%这4种不同掺量的水泥进行改良,进行了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的界限含水率、击实、CBR、抗剪强度和刚度试验,分析其工程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未改良的全风化花岗岩仅满足下路堤(93区)填筑的要求;经过水泥改良的全风化花岗岩,不同压实度下的CBR值均获得提升,经过4%水泥处理的改良土满足上路堤(94区)的填筑要求,经过8%水泥处理的改良土可以用于填筑路基的各个部位;改良土的粘聚力、内摩擦角、回弹模量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大而不断增大,但内摩擦角增加不明显;随着含水率的提高,改良土的粘聚力逐渐降低,内摩擦角和回弹模量则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都在最佳含水率附近获得峰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行设计的矿物分离方法对残积土中片状黑云母矿物实施分离,对片状黑云母矿物的含量与花岗岩残积土填料CBR强度和回弹模量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水泥土法改良花岗岩残积土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水泥改良高液限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液限土含水率大、饱和度高、力学性能复杂等特点,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泥剂量、含水率以及压实度条件下的水泥改良高液限土的工程特性。结果表明,合理的水泥含量及压实度的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水稳定性系数大;浸水作用会大幅度降低改良土的CBR值,压实度越低,浸水后越容易发生松散破坏,强度越低;合理的水泥用量、含水率以及压实度等能够有效提高改良土的回弹模量,改善路基抗变形能力和强度性能。  相似文献   

6.
花岗岩残积土在赣南山区分布广泛,全风化厚度大,且多为高含水率、高液限土,不宜直接用于路基填筑。文中介绍了水泥改良花岗岩残积土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注意事项,并在工程建设项目上应用实施,通过试验发现经水泥改良后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特性优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公路》2017,(3)
通过对比不同规范,明确花岗岩残积土与全风化花岗岩的区别;通过文献调研与现场勘察,确定江西花岗岩残积土分布状况;对30处代表性花岗岩残积土试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对天然状态下花岗岩残积土路基进行压实试验,调研在建花岗岩残积土路基边坡稳定状况,明确其工程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江西花岗岩残积土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风化程度相对较低,天然含水率高,部分细粒土具有高液限特性,细粒土含量较少,以砂性土为主,工程性质较差,一般只适用于下部路堤部分填筑,用作上路床填料时需进行处治;在天然状态下难以压实,在持续降雨作用下,路基边坡容易出现开裂和滑塌。  相似文献   

8.
左巍然 《公路工程》2015,(3):238-241
在分析砂土工程特性的基础上,拟采用水泥稳定法处治某二级公路细砂路基;根据击实试验及CBR值、回弹模量测试结果,最终确定出水泥改良砂的最佳水泥用量为3%,最佳用水量为11.5%。工后对试验段路床顶面弯沉及压实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均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湿热地区都安高速公路沿线的高含水率黏土质砾为研究对象,为揭示其作为路基填料的典型路用特性,对其天然含水率、液塑限、颗粒级配、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加州承载比进行了系统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黏土质砾具有高天然含水率、高液限、高塑限、高塑性、较高强度和较低压实度的特点;试验方法对击实试验、CBR试验结果影响小;CBR值与含水率呈线性负相关;最佳含水率下的CBR值与击实功呈线性正相关;当含水率高于35%时,击实功对CBR值影响较小。黏土质砾可直接用作高速公路下路堤填料。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高速公路沿线天然高液限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路用性能及不同含水率下石灰、水泥掺量的改良效果.结果 表明:当含水率较低时,增大击实功,压实度显著提高,而含水率超过最优含水率后影响不明显;土体在未浸水情况下CBR值较高,CBR值随含水率的增大呈递减趋势,浸水后强度明显降低;掺石灰与水泥后击实曲线明显变缓,使得改良土具有...  相似文献   

11.
湖南益马高速第二合同段沿线挖方段分布着大量的花岗岩残积土,其大部分土质的天然含水率在24%~29%范围内,而通过室内击实试验得到的最佳含水率一般在14%~15%左右,因此不能将花岗岩残积土直接进行93区以上的填筑。由于该类土质的颗粒级配不均且粘性较大,吸水性和保水性强,本项目标段通过前期的大量试验,优先采用生石灰改良处治。通过石灰消化反应大量吸收土中的水分,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进一步促进土中水分的蒸发,从而达到降低含水率、提高路基强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赣南山区花岗岩残积土填料的合理处治利用问题,依托江西安远至定南段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采用野外调研、统计分析、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等手段,对沿线花岗岩残积土的风化成因、粒度特征、结构特征、路用性能、填料处治与路基病害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赣州南部地区花岗岩残积土最为发育,且均含有较多黏土矿物,根据粒径组成可分为黏性土、砂质黏性土与砾质黏性土;不同类型花岗岩残积土的宏、微观结构特征差异明显;黏性土、砂质黏性土与砾质黏性土的天然含水率依次增大,击实性能与CBR强度依次降低,且各类填料均具有明显浸水崩解性;总体而言,赣南各类花岗岩残积土填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及路用工程性质差异较大,天然状态下砾质黏性土的路用性能较好,而砂质黏性土与黏性土属于路基过湿土,填筑时需采用无机结合料改良。花岗岩残积土路基填筑后,常见病害可分为坡面冲刷破坏、路基开裂与浅层滑移破坏及路基不均匀沉降破坏。为减轻和解决填方路基病害问题,填筑时应根据填料性质分别采取处治利用方法,并需结合区域地质情况、降雨特点及路基病害成因,适时调整路基的填筑与防护方案。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泥或石灰对江西省某高速公路红黏土进行改良,并采用击实试验、承载比(CBR)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改良红黏土的击实特性和力学强度特性。结果表明:水泥或石灰的掺量越高,改良红黏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均增大;水泥用量为10%~15%或石灰用量为5%~10%时,改良红黏土的CBR、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回弹模量较大;尽管干湿循环对改良红黏土的强度不利,但水泥或石灰用量越高,干湿循环后的CBR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越大。建议改良红黏土的水泥用量范围为10%~15%、石灰用量范围5%~10%。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粤西北地区花岗岩残积土的抗剪强度特性,对74组花岗岩残积土的原状土及用作比较的重塑土进行了室内物理指标试验和室内直剪试验。结果表明:花岗岩残积土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兼具黏性土和砂土的特性,其黏聚力较大,内摩擦角较小;原状土的黏聚力高于重塑土,而两者的内摩擦角基本相同;重塑土和原状土的黏聚力都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出非线性减小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但内摩擦角则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在11°~16°的范围内波动,与含水率几乎无相关性;花岗岩残积土的黏聚力受颗粒组成、含水率、孔隙比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不同地点原状土的黏聚力和含水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该结论可为粤西北地区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公路》2017,(7)
对湿陷性黄土进行水泥改良,并进行液缩限试验、击实试验、强度试验等室内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取4%水泥改良黄土路基填料进行试验段填筑压实工艺及检测试验研究。通过对试验段压实度检测、现场取样、松铺系数测定及沉降观测、弯沉测试表明,黄土经4%水泥改良后各项指标满足设计、施工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现有针对高液限土掺灰改良工程特性的研究中,土样制备大多采用干法,而不考虑湿法。展开室内试验,通过控制不同石灰剂量和制样方式,从界限含水率、击实性能和CBR强度三个方面评价高液限土掺灰改良后工程特性。结果表明,相同石灰掺量下,湿化制样得到的压实最佳含水率远大于干法制样得到的结果。制样方式对试验结果有重要影响,建议在高液限土的相关试验研究中采用湿法制样。  相似文献   

17.
崔晏宁 《路基工程》2022,(5):167-171
冰水堆积土具有棱角性差、级配不良、天然含水率高等特点,难以压实。基于现场踏勘与文献调研,通过方案比选,选用生石灰改良方案,并开展室内试验,研究了改良土的工程性质。结果表明:掺灰比从0增加到3 %,土样液塑限含水率改变10 %左右,塑性指数降低超过20,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明显改善;掺灰量每提高1 %,CBR值明显提高;掺灰比在3 %~4 %时改良效果显著;最佳掺灰量与土的天然含水率和最佳含水率差值有关,差值为20 %时,最佳掺比4 %对应的施工压实效果最佳,经济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18.
《公路》2020,(2)
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CBR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固化剂掺量、养护龄期,土的含水率、压实度和崩解程度等因素对改良红砂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掺量的石灰改良土3d、7d和28d龄期的强度分别为0.61MPa、0.71MPa和1.09MPa,呈现前期低后期持续增长的趋势;随含水率的提高,改良土CBR值先上升后下降,在最优含水率附近达到峰值117%;随着压实度的提高,改良土强度逐渐变大,且压实度越高,强度变化率越大;红砂岩崩解的越充分,土颗粒粒径越小,改良红砂土的强度则越高,力学性能表现越良好。  相似文献   

19.
石灰作为一种外加剂,用来改良膨胀土作为路基的填料,但石灰改良土击实曲线比较平缓,最优含水率较难确定,而且,在最优含水率附近压实是否就能达到较高的强度,也难以确定。针对该问题,对不同初始含水率下石灰改良膨胀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CBR强度进行试验研究,并对干湿循环影响下的改良膨胀土CBR强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石灰改良膨胀土在初始填筑含水率稍大于击实曲线所反应的最优含水率情况下能够达到较高的强度,建议在实际施工中充分考虑初始含水率这一填筑条件对石灰改良土改良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全风化花岗岩及其水泥改良土的路用工程性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勇  曹新文  谢强 《公路》2005,(8):67-70
以湘北全风化花岗岩土样为基础,对全风化花岗岩的粒度成分、塑性指标、压实性能和CBR值等指标进行了试验分析,建立了不同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对湘北地区全风化花岗岩填料的工程性质进行了评价,并对全风化花岗岩水泥稳定土进行试验,得到其强度、刚度、水稳性系数与水泥含量、龄期、含水量和压实度的变化关系,并运用于指导高速公路路基的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