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后路短节段联合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 选择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54例,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度的纠正情况.结果术前骨折椎体高度(57.5±16.4)%,节段后凸角度(20.7±9.5).;术后骨折椎体高度(93.5±11.5)%,节段后凸角度(5.9±7.4)°.手术前后骨折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有条件地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有利于后路术中复位以及纠正后凸畸形,并且增加内固定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2.
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应用的短期疗效.方法 对27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度的纠正情况.结果 术前骨折椎体高度(57.6±16.5)%,节段后凸角度(20.8±9.4)°;术后骨折椎体高度(93.8±11.9)%,节段后凸角度(5.9±7.4)°.手术前后骨折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有条件地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有利于后路术中复位以及纠正后凸畸形,并且增加了内固定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3.
程伟峰  王笑山 《吉林医学》2011,(30):6387-6388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联合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54例,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度的纠正情况。结果:术前骨折椎体高度(57.5±16.4)%,节段后凸角度(20.7±9.5)°;术后骨折椎体高度(93.5±11.5)%,节段后凸角度(5.9±7.4)°。手术前后骨折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有条件地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有利于后路术中复位以及纠正后凸畸形,并且增加内固定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短节段(四钉两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性骨折46例。术后12个月常规拔除内固定,术后随访18~36个月。结果:术后即刻椎体高度较术前显著增长(P<0.01),后凸畸形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加重。随访过程中,6例出现内固定断裂,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较术后即刻减少(P<0.01),末次随访时后凸角较术后即刻增大(P<0.01)。Denis疼痛工作评分,P1W1:9例(25%),P2W2:26例,P3W2:7例,P3W3:4例。结论: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发症较多,远期效果难以维持,临床应用应谨慎。  相似文献   

5.
盛春生  王大武  左宁宇   《中国医学工程》2012,(12):27+29-27,29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策略。方法 3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麻醉后采用牵引手法体位复位,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撑开固定,计算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改善情况。结果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理想,后凸成角畸形矫正明显。平均随访16个月后,椎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明显改善。结论体位复位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撑开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减少后凸矫正角度丢失,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后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联合外侧植骨融合方法治疗,试验组采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伤椎高度比值、脊柱后凸成角(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前后JOA评分。结果:试验组伤椎高度比值、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应用在胸腰段骨折患者治疗中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椎体稳定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手术适应证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2008年6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且资料完整者78例,按Denis分型为A型8例,B型38例,C型12例,D型7例,E型13例.影像学测量伤椎楔变指数(IVW)和后凸Cobb角.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2年,伤椎楔变指数(IVW)术前为0.61,术后为0.92,末次随访为0.89;Cobb角术前为21.10,术后为6.30,末次随访为7.00.术后1年随访时神经功能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具有许多优点,效果满意,但手术适应证有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经皮后路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眉山市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8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观察组采用经皮后路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各项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镇痛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经皮后路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效果显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后路小切口微创椎弓根螺钉术与传统切口手术对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9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传统组44例采取传统切口手术治疗,研究组45例予后路小切口微创椎弓根螺钉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及住院天数,并比较两组后凸Cobb角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住院天数均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1d、术后3个月后凸Cobb角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后路小切口微创椎弓根螺钉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确切,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后路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后路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2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高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后路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切口长度,减轻术后疼痛,缓解伤锥严重程度,促进骨折复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