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部软岩巷道具有非线性大变形特征,单一的支护方式难以控制。锚网喷注支护是具有锚网喷支护与注浆加固共同作用的一种耦合主动支护方式,可以改变围岩力学参数,提高围岩强度。结合兴安矿四水平新副井井底车场木棚子段返修的工程实践,分析了锚网喷注支护的工程特点,经工程应用表明,锚网喷注支护显著提高了围岩的强度和承载能力,有效地控制了深部软岩巷道变形问题,是一种有效控制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的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2.
破碎围岩巷道锚网索喷注耦合支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部软岩巷道具有非线性大变形特征,单一的支护方式难以控制。锚网喷注支护是具有锚网喷支护与注浆加固共同作用的一种耦合主动支护方式,可以改变围岩力学参数,提高围岩强度。文章结合鹤岗矿业集团兴安矿四水平中央石门返修的工程实践,分析了锚网喷注支护的工程特点。经理论分析和工程应用表明,锚网喷注支护显著提高了围岩的强度和承载能力,有效地控制了深部软岩巷道变形问题,是一种有效控制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的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3.
深部软岩巷道锚注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深部软岩巷道具有非线性大变形特征,单一的支护方式难以控制。锚注支护可以改变围岩力学参数,提高围岩强度。结合鹤岗矿务局兴安矿四水平中央石门返修的工程实践,分析了锚注支护的工程特点,经理论分析和工程应用表明,锚注支护显著提高了围岩的强度和承载能力,有效地控制了深部软岩巷道变形问题,是一种有效控制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的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4.
靳为华 《中州煤炭》2021,(3):202-206
针对深部应力集中带软岩巷道变形破坏严重,传统联合支护技术难以控制问题,结合鹤煤八矿-655 m水平南大巷返修工程实践,通过理论分析及现场观测的手段,提出设计了锚网梁索与注浆锚索高强耦合支护技术并进行了现场应用,得出锚网梁索与注浆锚索是具有锚网喷支护与注浆加固共同作用的一种耦合主动支护方式,可以改变围岩力学参数,提高围岩强度。工程实践表明:该支护方案可显著提高围岩的强度和承载能力,有效地控制了深部软岩巷道变形,支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浅部传统支护强度难以满足深部巷道高应力要求。本文分析了薛村矿三水平变电所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运用FLAC3D软件模拟了传统锚网索支护与锚网索喷+注浆加固支护两种支护方式。巷道围岩收敛变形监测表明,运用锚网索喷与注浆加固相结合的支护方式能够有效控制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收敛变形。  相似文献   

6.
古汉山矿西大巷锚注加固稳定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岩巷道采用传统的被动支护方式难以控制围岩的变形破坏,通过对巷道进行锚网喷注加固后围岩变形的监测并对监测数据分析,认为西大巷围岩的变形失稳破坏得到有效控制,锚网喷注是对特软岩层行之有效的支护方式,修复后的西大巷可以安全服务矿井生产.  相似文献   

7.
软岩巷道采用传统的被动支护方式难以控制围岩的变形破坏,通过对巷道进行锚网喷注加固后围岩变形的监测并对监测数据分析,认为西大巷围岩的变形失稳破坏得到有效控制,锚网喷注是对特软岩层行之有效的支护方式,修复后的西大巷可以安全服务矿井生产。  相似文献   

8.
深部软岩巷道具有较大变形特征,只采用一种支护方式难以控制岩巷的变形。锚网喷支护与注浆加固围岩工艺是建立在加固围岩自身强度使围岩自身成为支撑体的锚喷支护理论之上的一种新的支护工艺,是一种共同作用的耦合主动支护方式,可以改变围岩力学参数,提高围岩强度。文章结合新兴煤矿施工三水平南二石门变电所及联络巷的工程实践,分析了注浆加固围岩的工程特点,经工程应用表明,注浆加固技术显著提高了围岩的强度和支撑能力,解决了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断面软岩巷道深孔注浆和注浆锚杆联合支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破坏规律,对大断面锚网喷巷道适时采用深孔注浆和注浆锚杆联合加固支护,显著提高了围岩的强度和承载能力,有效地控制了软岩巷道的围岩变形,比较适合于围岩松软、大断面巷道的维修加固工程。  相似文献   

10.
深井软岩巷道二次锚网索支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超化煤矿深部软岩巷道支护难度大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现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巷道原支护失稳的主要原因,被动支护不能适应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的变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的高强稳定型二次锚网索支护技术,其中第一次高强预应力锚网支护及时加固巷道围岩,并与围岩共同形成有效承载结构,第二次锚索补强支护提高支护承载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结果表明:采用二次锚网索支护技术巷道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73mm,两帮最大移近量仅为51 mm,顶底板平均移近速率约1.62 mm/d,两帮平均移近速率约1.13mm/d,有效控制了深井软岩巷道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