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继EGFR、ALK基因等靶点之后不断有新的肿瘤标志物被发现。ROS1基因重排作为一种新发现的NSCLC亚型,其发生率约占NSCLC的1%~2%,优势人群通常为年轻、不吸烟的肺腺癌患者,这些临床特征与ALK重排的NSCLC患者类似。本文将NSCLC中发现的ROS1融合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在NSCLC中的临床、功能和结构特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ROS1基因融合突变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驱动基因共突变的病例。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50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荧光PCR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及ALK、ROS1基因融合突变情况,统计分析驱动基因突变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508例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ALK、ROS1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2.9%(797/1508)、6.2%(93/1508)、2.7%(40/1508);EGFR基因突变类型以外显子19 del与外显子21 L858R为主(90.6%,722/797),EGFR基因突变多见于女性、无吸烟史、腺癌患者(P<0.05);ALK及ROS1基因融合多见于年龄<60岁、晚期患者(P<0.05)。其中携带共突变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6例(1.1%,16/1508),包括EGFR/ALK基因共突变7例、EGFR/ROS1基因共突变8例、ALK/ROS1基因共突变1例,驱动基因共突变患者多为女性、腺癌患者。16例驱动基因共突变患者中,8例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疗效为3例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3例疾病进展。结论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可出现突变共存的状态,多基因联合检测可为临床靶向药物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基因重排可见于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中。ALK融合基因使激酶具有异常活性,而野生型ALK激酶域突变也可使它被激活。ALK基因重排使得NSCLC中出现了新的分子亚型,该亚型对ALK抑制剂高度耐药。克唑替尼(crizotinib)是一个口服小分子ATP模拟化合物,它最初作为MET抑制剂被开发,随后被发现具有抗ALK活性的脱靶效应(off-target),并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ALK阳性的NSCLC患者。近来在NSCLC患者中还发现了ROSl受体酪氨酸激酶染色体重排,而克唑替尼正处于治疗该分子亚型NSCLC患者的临床试验中。任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都是依赖其分子结构和配体的药物设计方法,每种方法的详细信息中均应重点强调利用这二者,以开发多靶点小分子激酶抑制剂。此类多靶点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均可对ROS1和ALK重排的NSCLC有抑制增殖作用。因此,本综述重点强调了关于靶向这些激酶的重要性,以及在优化出效能更佳、选择性更强的ROS1和ALK激酶抑制剂中所取得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ROS1基因融合共存型(简称"ER双突变")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ER双突变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并对患者进行随访, 探讨其临床治疗及预后。结果 (1)1 58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EGFR突变率为51.5%(816/1 586), ROS1融合突变率为2.4%(38/1 586), ROS1融合与患者的年龄、吸烟史、病灶部位有关。(2)38例ROS1融合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 4例为ER双突变, 占比10.5%(4/38)。4例均为女性、肺腺癌患者, 中位年龄62岁, 均无吸烟史, 临床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各1例。EGFR以第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多见, ROS1融合以R2型多见。(3)4例ER双突变患者中位随访8.5个月, 其中Ⅰ期患者右上肺叶切除术后随访22个月疾病无进展;Ⅱ期患者左下肺叶切除术后辅助化疗, 随访6个月疾病无进展;Ⅲ期患者右中肺癌根治术后随访6个月疾病无进展;Ⅳ期患者伴肺、肝、骨转移, 第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8个月后出现脑转移, 血液EGFR检测示T790M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发生c-MET扩增、ALK和ROS1基因重排的阳性率、基因变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91例晚期NSCLC中c-MET、ALK、ROS1基因,分析发生c-MET扩增、ALK/ROS1基因重排的阳性率及其相互间发生变异的相关性。结果 NSCLC患者c-MET基因的阳性率为8.79%(8/91),女性c-MET扩增率显著高于男性(19.4%vs 1.82%,P=0.006);≥60岁患者c-MET扩增阳性率高于60岁(8.89%vs 7.5%);Ⅲ期患者阳性率高于Ⅳ期患者(9.62%vs 7.69%);腺癌患者c-MET扩增阳性率为9.2%,鳞癌患者中未发现c-MET扩增。NSCLC中ALK和ROS1融合的阳性率分别为10%和13.3%,且发现1例患者同时存在c-MET扩增和ROS1基因重排。结论 NSCLC中c-MET基因扩增阳性率与患者性别相关,女性患者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而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相关性不明显。c-MET基因扩增与ALK/ROS1基因重排的发生几乎无共存,但并非完全排斥;该实验首次发现1例患者同时存在c-MET扩增和ROS1基因重排。  相似文献   

6.
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发现较多新的靶向癌基因,包括ROS1、RET、HER-2、FGFR1、BRAF和DDR2基因。该文通过查阅文献,对非小细胞肺癌新靶向癌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RET基因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存档的非小细胞肺癌标本1 089例, 采用多种基因融合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检测1 089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RET、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间变性淋巴瘤激酶、ROS1、KRAS、BRAF和HER2等基因状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组织标本中PD-L1和错配修复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患者RET基因融合与年龄、性别、吸烟史、分期、分化程度、病理学类型以及PD-L1、错配修复蛋白等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 08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共发现RET基因融合阳性患者22例(2.02%), 男性和女性各11例, 中位年龄63.5岁。22例RET基因融合阳性患者有20例腺癌, 其中腺泡亚型11例, 实体亚型5例, 贴壁生长型4例;另有鳞状细胞癌(非角化型)和肉瘤样癌(多形性癌)各1例。临床分期Ⅰ~Ⅱ期6例, Ⅲ~Ⅳ期16例。伴有淋巴结转移16例, 远处转移11例。RET基因融合阳性患者中有1例伴HER2突变。RET基因融合阳性肺癌患者中PD-L1的阳性比例分数≥1%的占54.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常见驱动基因的突变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300例NSCLC石蜡包埋组织中常见驱动基因如EGFR、KRAS、ALK、ROS1、BRAF、MET、RET、HER-2等的突变情况。结果 300例NSCLC中,EGFR、KRAS、ALK、ROS1、BRAF、MET、RET、HER-2等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52. 00%、10. 33%、6. 67%、1. 67%、3. 67%、3. 33%、1. 00%、2. 33%。EGFR 21外显子L858R突变合并LINCO1446-EGFR基因融合1例; EGFR 20外显子C797S与T790M呈顺式或反式存在并合并EGFR敏感突变各1例; EGFR基因点突变合并MET基因拷贝数扩增3例。EGFR突变多见于不吸烟的女性肺腺癌患者(P 0. 05); KRAS突变多见于吸烟男性患者(P 0. 05); ALK突变与患者年龄有关(P 0. 05),在小于60岁患者中更常见; ROS1融合突变与患者性别有关(P 0. 05),女性多见; BRAF、MET、RET、HER-2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组织学类型及c TNM分期无关。结论 EGFR可与其他驱动基因突变共存;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与否、组织学类型有相关性; BRAF、MET、RET、HER-2的突变率低,其临床意义有待探讨; NGS发现的共存型基因突变及少见突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鳞状细胞肺癌在目前仍然是与癌症死亡相关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同于肺腺癌中的非吸烟者,其特异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EGFR突变或者用于治疗ALK基因重排.而鳞状细胞肺癌却没有明显的生物标记物.FGFR1频繁的扩增在16~22%的肺鳞癌患者中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疗导向,这一信息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期望.在鳞状细胞肺癌中我们发现3号染色体长臂显著的扩增是普遍被认为最常见的染色体畸变,其分别位于PIK3CA,SOK2,ACKI,PPKCI,TP63,PLD1, ECT2,以及其他的基因里.尽管SOK2已被假定为在肿瘤进展过程中作为一个基底干细胞转化的一个关键调控因子,而且它对肺鳞癌的预后具有关键意义.众所周知,每个病人携带不同长度的3号染色体长臂扩增子,因此,我们认为基因的数量和生物学的重要性是最主要的研究点,且有助于解释癌症中关于个体间的结果变化和其潜在的预测值,尤其是上述提到的相关致癌基因.最近,没有从临床实验中得到临床相关的预测值,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主要集中研究了在肺鳞癌里FGFR1对预后的关系和作用.此外,我们已经研究过在肺鳞癌里综合基因组的特征中的重要数据与蛋白质相关编码有很强的基因拷贝数,我们先前描述为潜在具有致癌的基因,或者是修饰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检测肺腺癌中ROS1蛋白表达和融合基因的差异性和一致性,评估IHC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IHC和FISH技术对332例肺腺癌中ROS1蛋白表达和融合基因进行检测,比较两者检测的结果和相关性,并探讨ROS1融合基因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332例肺腺癌中FISH阳性者13例,阴性者319例,ROS1融合基因阳性率为3.9%;ROS1蛋白表达结果:0者312例,1+者2例,2+者5例,3+者13例,ROS1蛋白过表达率为6.0%;经FISH检测312例ROS1蛋白表达为0的标本无ROS1融合基因,2例1+的标本中也无ROS1融合基因;5例2+的标本中有2例ROS1融合基因,13例3+的标本中11例有ROS1融合基因;IHC检测0和1+、2+、3+标本FISH检测阳性符合率分别为0(0/314)、40%(2/5)和84.6%(11/13);IHC检测ROS1蛋白为2+~3+的标本中72.2%(13/18)显示ROS1融合基因,0~1+患者中无1例有ROS1融合基因(Kappa系数=0.831,P0.01);IHC检测ROS1蛋白表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100%和98.4%。结论 IHC检测ROS1蛋白表达和FISH检测ROS1融合基因,两种方法有较高的符合率,一致性较好,IHC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临床检测肺腺癌ROS1融合基因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GFR-TKI敏感突变、T790M耐药突变及ALK、ROS1融合基因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活检小标本中联合检测的检出率,筛选适合的靶向药物实现晚期NSCLC的精准治疗。方法收集经皮肺穿刺、经支气管镜活检、气管镜刷片、胸水富集细胞等肺癌小标本合计40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联合检测EGFR、ALK、ROS1基因状态,并分析敏感突变患者与靶向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NSCLC小标本中,驱动基因的总突变率为42. 5%(17/40),EGFR敏感突变为35. 0%(14/40),EGFR耐药突变Exon20 T790M 2. 5%(1/40),ALK融合基因突变5. 0%(2/40),ROS1未检测到突变。临床随访资料表明,驱动基因敏感突变患者在应用TKI治疗后,临床客观缓解率达90. 0%(9/10)。结论利用荧光定量PCR对NSCLC的小标本中EGFR/ALK/ROS1突变进行联合检测,可以用于临床指导肺癌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在肺腺癌一个小亚群中发现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重排界定了一类新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carcinoma,NSCLC)分子亚型[1].这些ALK-重排的肿瘤中腺癌最常见,经常可见印戒黏液细胞,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或结直肠癌基因——KRAS突变,更多出现于不吸烟或轻度吸烟患者中,但一些ALK-重排的NSCLC不符合以上描述.目前已确定多种基因融合变异;最常见的为2号染色体短臂发生倒位形成的EML4-ALK基因融合.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显著升高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08年,我国肺癌总病死率是28.7/10万,约45万余人,占全部癌症死亡人数的23.1%.西方国家,肺癌也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75%~ 80%,5年总生存率约为10%~15%[1].目前已经发现一些分子靶向药物能明显改善治疗效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基因突变是原发性肺腺癌的发生原因之一,靶向针对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效控制肺腺癌疾病的发展[2].分子靶向治疗发展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要明确肺癌的关键致癌基因.Soda等[3]发现另外一种有增殖活性的酪氨酸激酶融合基因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类似因子4( EML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与NSCLC有关.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通常没有EGFR突变及K-ras突变,多发生于不吸烟或轻度吸烟的年轻肺腺癌患者,预后较好,特别是用ALK抑制剂治疗可获约80%以上的疗效[4],对培美曲塞加顺铂化疗亦有明显效果[5].这些均提示EML4-ALK融合蛋白是肺腺癌特异性较高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存在于1%~2%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RET融合基因具有鲜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且RET抑制剂对其治疗有效,提示RET融合基因已成为该类患者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将对RET融合基因的特点及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的表达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ARMS-PCR法联合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 NSCLC)中9个驱动基因(ALK、ROS1、RET、EGFR、KRAS、HER-2、PIK3CA、NRAS和BRAF)的突变情况,分析其突变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RMS-PCR技术检测2018年2月~2019年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的522例NSCLC肿瘤组织中的9个驱动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522例NSCLC中ALK、ROS1和RET的融合突变率分别为5.17%、1.34%、1.34%,EGFR、KRAS、HER-2、PIK3CA、NRAS和BRAF的突变率分别为47.32%、7.28%、1.72%、1.72%、0.95%和0.57%。女性患者中EGFR突变和ALK融合突变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01),而KRAS突变率低于男性患者(P0.001)。EFGR和KRAS突变在肺腺癌中显著高于肺鳞癌(P0.001)。无吸烟史患者中EGFR突变和ALK融合发生率均高于吸烟患者(P0.001),KRAS突变在吸烟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吸烟史患者。利用ARMS法联合检测9个基因在单点检测EGFR基础上增加了10.15%的患者可使用靶向药物(P0.01)。结论在9个驱动基因突变中,EGFR突变、ALK融合、KRAS突变与患者性别、吸烟以及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其它较为罕见驱动基因突变并未发现与组织学类型、患者性别及吸烟与否相关。九基因联合检测可作为NSCLC更简便适用的药物靶向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肺腺癌基因谱,探讨p53和KRAS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29例肺腺癌石蜡样本中26个常见肿瘤相关热点基因;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9例肺腺癌组织中p53蛋白和KRAS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肺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26个被检基因中发现6个基因发生突变,分别是EGFR(21/29)、p53(12/29)、KRAS(3/29)、ROS1(3/29)、ALK(1/29)和RET(1/29);EGFR突变多发生在19号(9/21例)和21号(10/21例)外显子上,2例发生在20号外显子上(其中1例在20和21号外显子上均有突变),1例发生在18号外显子上;p53突变位于6号(4/12)、4号(2/12)、5号(2/12)和8号(2/12)、7号(1/12)和10号(1/12)外显子上;KRAS突变均发生在2号(3/3)外显子上。29例中14例存在共突变,其中1例发生3种基因共突变(EGFR、KRAS、ROS1),13例发生双基因突变(10例EGFR和p53,1例EGFR和KRAS、1例EGFR和ROS1,1例p53和KRAS),12例发生单基因突变,3例未检出基因突变。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肺腺癌组织中p53阳性率为30.3%,KRAS阳性率为23.2%,两者表达无明显相关(r=0.054,P=0.594)。肺腺癌中p53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亚型、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KRAS表达也与患者年龄、病理亚型、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KRAS在男性(36.4%)肺腺癌中的表达高于女性(12.7%)(P0.05)。结论肺腺癌组织中存在多种基因突变,并可发现共突变,EGFR突变多在19和21号外显子上,p53突变多集中在6、4、5和8号外显子上,KRAS突变多在2号外显子上,且KRAS突变更多见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7.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致癌驱动突变的发现促进了能够干扰与肿瘤发生相关的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药物的研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比如厄洛替尼或者吉非替尼,已在EGFR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中显示出可喜的结果.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ERBB2/neu)是酪氨酸激酶受体ERBB家族中的一员,通过与其他ERBB受体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而被激活.过表达和/或基因扩增所介导的HER2基因表达异常在乳腺癌和胃癌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患者对包括曲妥珠单抗在内的特异性抗HER2治疗的应答.在肺癌发生中,与HER2过表达或者是基因扩增相比,HER2突变被认为具有更多的临床相关性.在NSCLC中,HER2突变仅见于腺癌,约有4%的肺腺癌患者表现为HER2突变阳性,这提示每年可有数以千计的患者可能从相应的靶向治疗中获益.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在NSCLC患者的腺癌患者亚组中所开展的系统性的基因型检测应该包括对HER2基因突变的检测.此外,标准抗HER2制剂、新兴的干预治疗的临床试验均正在进行中,这些领域尽管还需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但正如本文中所述,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GFR、KRAS基因突变及ALK、ROS1基因融合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的检出率,并分析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NSCLC手术标本86例,采用荧光PCR法检测EGFR、KRAS突变及ALK、ROS1基因融合,并分析EGFR、KRAS、ALK及ROS1基因改变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NSCLC肿瘤组织中驱动基因总突变率为62.8%(54/86),其中EGFR基因突变占总突变的76.0%(41/54);KRAS基因突变占总突变的9.3%(5/54);ALK基因融合占总突变的13.0%(7/54),其中1例患者存在EGFR 19缺失突变与ALK融合共存;ROS1基因融合占总突变的3.8%(2/54)。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显示,EGFR基因突变在女性、腺癌患者中突变率高(P0.05);与患者年龄、是否吸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KRAS、ALK、ROS1基因改变与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NSCLC中EGFR、ALK基因均存在较高的突变率,临床医师应给予高度重视;KRAS、ROS1基因改变以及驱动基因双突变共存型基因突变率虽低,但其意义重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解读2011年IASLC/ATS/ERS肺腺癌国际多学科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先后出版了1967、1981、1999和2004年肺癌组织学分类.前三次都是纯粹的形态学分类,2004年分类引入一些分子遗传学和临床资料,但对肺腺癌的组织学分型仍未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诊断标准[1].自21世纪来,肺腺癌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以EGFR基因突变为治疗靶点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如吉非替尼和埃罗替尼的使用,能明显改善肺腺癌患者的预后.检测EGFR基因突变也逐渐成为预测TKIs疗效和患者预后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驱动基因EGFR、KRAS、ALK、ROS1、c-Met和Her-2基因各亚型改变情况。方法:应用Taqman-ARMS方法检测273例非小细胞肺癌石蜡组织中EGFR基因、KRAS基因、ALK基因、ROS1基因、c-Met基因和Her-2基因改变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EGFR基因总突变率为36.26%(99/273),外显子18、19、20和21的突变率分别为0(0/273)、16.12%(44/273)、4.49%(15/273)和17.95%(49/273);EGFR基因各外显子之间双重突变共12例(4.40%);KRAS基因总突变率为4.76%(13/273);ALK融合基因总阳性率为9.16%(25/273);ROS1融合基因总阳性率为2.20%(6/273);c-Met基因总扩增率为3.66%(10/273);Her-2基因总突变率为0.73%(2/273);各驱动基因双突变共存型11例(4.03%),其中EGFR基因突变与ALK融合基因阳性共存型2例(0.73%),EGFR基因突变与KRAS基因突变共存型3例(1.10%),EGFR基因突变与c-Met基因扩增共存型6例(2.20%)。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基因19和21外显子突变和ALK融合基因均存在较高的突变率,基因突变亚型分类能指导精准医学的个体化靶向治疗,KRAS、ROS1、c-Met、Her-2基因改变以及驱动基因双突变共存型基因突变率虽低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