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光高速公路K28+540滑坡为土质滑坡,滑坡体主要成分为残坡积砂质粘性土及花岗岩风化层,边坡沿着土岩交界面发生滑动破坏。通过分析其破坏特征及破坏模式,提出了坡体中上部刷方卸载结合设置锚固工程的治理措施,为类似滑坡的处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低温建筑技术》2016,(9):101-102
针对多层软弱夹层的牵引式滑坡,本文以阿海水库里故滑坡为例,着重分析了多层软弱夹层的牵引式滑坡的破坏形式,根据其破坏形式提出稳定性分析建议;应用Morgenstern-Price法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计算,结合所得稳定性系数分析该滑坡体最终的破坏形式。通过分析表明:里故滑坡坡脚会先发生滑动;当坡脚发生滑动后,坡体中部、上部因下部滑块滑动失去支撑,最终会导致中上部岩土体沿着软弱夹层5发生滑动,不会导致中上部岩土体发生穿层滑动。  相似文献   

3.
“挡墙溃屈”型滑坡是一类典型的大型岩质边坡破坏失稳模式,锁固段的物理力学性能为该类边坡稳定性的控制因素。依据此类边坡的受力特征,将上部坡体按其地质结构(如岩体层面)划分计算条块,采用极限分析上限法求出上部坡体对锁固段的作用力(方向和大小)。通过对锁固段的极限剪切平衡分析,推导了剪切破坏模式下锁固段的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以四川溪口滑坡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首先根据稳定性系数与锁固段剪切面倾角的关系,确定锁固段最危险截面位置。进而定量分析了最危险截面宽度与边坡稳定状态的相关性。研究成果对“挡墙溃屈”型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及灾害控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口小学滑坡”在“5.12”地震期间发生变形,影响了学校综合楼的稳定性,给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了安全隐患。文章通过野外调研和搜集现有资料,系统分析了该滑坡的地质环境和坡体特征。根据坡体的机构及形态特征研究了滑坡的形成机制,判定滑坡为牵引式土质滑坡,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及反演分析合理确定滑带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并运用瑞典条分法、传递系数法进行滑坡各工况的稳定性验算,得出稳定性计算成果,最后通过各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分析,综合确定滑坡的稳定性,为后期工程治理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5.
进行人工降雨诱发边坡滑坡的模型试验,着重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对滑坡形态的影响。基于不同降雨强度下边坡发生滑坡的破坏过程,利用高速动态数据采集仪和孔隙水压力传感器进行孔压量测;利用土体水分传感器监测降雨过程中坡体内部含水率的变化情况,研究含水率和饱和度对滑坡形态的影响;并结合细观组构变化进行水土作用机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强度下坡体发生滑坡的宏观破坏形态、孔压变化规律不同;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坡体滑坡形态从牵引式向推移式转化;牵引式滑坡形成机理为坡脚发生渗透破坏,坡体失去坡脚支撑作用而分层下滑;推移式滑坡形成机理为坡体上部雨水聚集导致孔压上升、土体强度降低,当下滑力大于抗剪强度时,上部土体挤压下部土体,突然整体滑动。本文研究有助于工程中对降雨诱发滑坡的预防和治理。  相似文献   

6.
以牛犊山西侧滑坡为研究对象,对滑坡区域及周边进行地质勘测,调查滑坡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物理力学参数,利用原理为极限平衡法的slide软件对滑坡采用瑞典条分法进行稳定性计算,采用简布法和毕肖普法进行稳定性校核,计算结果表明:在自重工况下,牛犊山正中假日酒店西侧边坡坡体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在自重和暴雨工况下,坡体处于基本稳定~不稳定状态,边坡岩土体蠕滑变形持续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坡体有可能进一步发生滑动破坏,需要对滑坡采取进一步的支护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含弱层边坡分区滑动破坏模式及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弱层岩石边坡的破坏模式及滑坡机制对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建立含弱层岩石边坡分区滑动力学模型,将弱层上部坡体分为稳定区–欠稳区–失稳区,推导三区力学平衡方程与坡体稳定差函数,研究含弱层边坡分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揭示欠稳区是形成大型滑坡的关键区域。并进行边坡分区滑动破坏过程的底摩擦模型试验,验证了理论结果。研究表明:分区滑动破坏是含弱层岩石边坡的典型破坏模式,弱层倾角是影响稳定区–欠稳区–失稳区三区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坡体欠稳区后端对倾角的敏感性较高。倾角较小的坡体三区分布较为均匀,倾角较大的坡体,角部稳定性越低。最后,以弓长岭露天铁矿何家采区北帮滑坡为背景,验证了分区滑动破坏模式的准确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含弱层岩石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和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钟助  黄达  黄润秋 《岩土工程学报》2016,38(9):1734-1740
“挡墙溃屈”型滑坡是一类典型的大型岩质边坡破坏失稳模式,锁固段的物理力学性能为该类边坡稳定性的控制因素。依据此类边坡的受力特征,将上部坡体按其地质结构(如岩体层面)划分计算条块,采用极限分析上限法求出上部坡体对锁固段的作用力(方向和大小)。通过对锁固段的极限剪切平衡分析,推导了剪切破坏模式下锁固段的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以四川溪口滑坡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首先根据稳定性系数与锁固段剪切面倾角的关系,确定锁固段最危险截面位置。进而定量分析了最危险截面宽度与边坡稳定状态的相关性。研究成果对“挡墙溃屈”型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及灾害控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安丘市青云寺滑坡为例,开展了滑坡隐患体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根据滑坡基本特征,从地形地质、大气降水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诱发滑坡的原因。综合分析认为,该滑坡破坏模式为前缘先滑动后牵引坡体及后缘滑动的小型土质滑坡。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数据,采用瑞典条分法开展滑坡体稳定性定量计算与评价,获得了三种荷载组合工况的坡体稳定性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滑坡隐患体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水位变化引起分层边坡滑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分层的边坡在水位变化时滑坡的模拟实验,起的滑坡,重点考察了水位涨落速度对坡体稳定的影响,考察了分层坡体的滑坡模式、坡体变形、破坏和渗流引以及坡面从产生张拉裂缝直到形成滑面的整个过程,并对这类滑坡中的现象给出了定性解释。最后用有限元对实验坡体进行了应力和位移的静力场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滑坡的类型通常有推移式、牵引式和复合式。基于数值分析方法结合变模量弹塑性强度折减法,可以得到滑坡体的应力场和位移场。根据数值分析结果,发现推移式滑坡的上部位移和应力水平高于下部,而牵引式滑坡的下部位移和应力水平大于上部,复合式滑坡则是推移式和牵引式的组合,从而可以根据应力场和位移场较明确地确定滑坡体的滑坡类型。通过假设采用抗滑桩加固滑坡体,设定抗滑桩处于不同的位置,研究其安全系数大小与坡体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关系,发现当抗滑桩置于应力水平和位移较大的部位时可以获得较大的安全系数,因而推移式滑坡的最优加固位置在坡体上部,牵引式滑坡的最优加固位置在坡体下部,复合型滑坡的最优位置在坡内应力水平和位移较大的部位。因此,可以根据数值分析得到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确定滑坡的最优加固位置,为工程处理提供较明确的合理加固位置,对指导滑坡处理有较好的意义。最后通过对几个典型滑坡的计算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江南镇滑坡位于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重庆段中上部,江南镇即位于滑坡体上,滑坡体的稳定性将危及当地居民及库区移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同时也影响水库效益.为评价滑坡的稳定性,首先对滑坡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调查,用工程地质分析方法分析了滑坡的成因.确定了库水位变化是影响该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选取了几种典型工况,计算了库水位变化后的坡体浸润线,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分析了水位在135m、145m、156m、175m以及水位变化情况下滑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库水位变化过程中,大部分坡体土地都位于浸润线以下,土体处于饱和状态,土体中的有效抗滑应力降低;通过稳定性分析,库水位上涨后,坡体由原来的稳定状态发展到欠稳定状态,需要采取坡体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13.
 边坡的破坏模式与稳定性评价是相辅相成的,稳定性评价可确定坡体的稳定性状态,而破坏模式则可有效确定坡体的加固方式。滑坡的破坏模式可分为牵引式、推移式和复合式滑坡,而不同破坏模式的滑坡体需采用不同的加固措施。在坡体当前应力状态的基础上,依据点安全系数的定义,获取潜在滑面上安全系数的分布形态,3种典型滑坡的计算结果表明:滑移面上安全系数的分布形态可很好的诠释滑坡的破坏特征及分段稳定性状态,并可据此提出有效的加固措施。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在我国西部某大型堆积体中,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工程地质结构、破坏模式及其稳定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综合评价了多层次堆积体的稳定性及破坏模式,并给出了有效的加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南高陡岩溶山区崩滑灾害频发,长期地下采矿活动是该区域崩滑灾害的重要诱因之一。采动作用下,坡体后缘深大结构面扩展演化控制着高陡岩溶坡体稳定性和失稳破坏模式。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揭示了地下开采扰动下覆岩裂隙扩展演化规律,阐明了深大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的控制作用,讨论了坡体变形的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地下开采扰动对斜坡体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下采动卸荷引起覆岩应力重分布、山体变形诱使裂隙扩展;地下采空后,斜坡体在二维剖面上形成类似“悬臂梁结构”,坡体原有深大结构面控制坡体稳定性;下行开采条件下,采空范围在断层之前,山体高度较小,在自重作用下“悬臂梁结构”岩层向断层及采空区方向协同变形,不会产生大量离层裂隙,煤层顶板仅发生断裂坍塌并充填采空区,采空至断层后,左侧山体已发生塌落,山体应力重分布,覆岩在自重作用下形成大量张拉裂隙,直接顶塌落高度与裂隙带高度也随采空区范围增加而增加。其变形破坏演化过程可概化为:地下开采卸荷–应力重分布→覆岩断裂下沉–裂隙扩展→坡体裂隙贯通–悬臂破坏→坡中变形挤出–岩桥剪断→坡体整体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15.
以赞比亚穆利亚希北露天铜矿边坡为工程背景,基于颗粒流理论及PFC2D程序,将岩块和节理分别用颗粒体模型与光滑节理模型表征,构建含2条断续节理岩体及顺层断续节理岩质边坡模型,从细观力学角度深入研究其破坏过程中的力学机制。断续节理岩体破坏研究表明:岩桥破坏模式可划分为模式I、模式II、模式III–a和模式III–b破坏4类,且各类模式本质上均是以矿物颗粒间黏结张拉破坏为主的微破裂引起。顺层断续节理岩质边坡破坏研究表明:滑坡产生的微破裂主要从坡底断续节理端部开始产生,逐渐向坡体上部发展;滑体底部形态较为平直,而后部形态较为曲折并呈台阶状破坏;滑坡产生的破碎颗粒体先在边坡面中、下部产生,其体积相对较小,随后在边坡上部产生,其体积相对较大;在滑坡过程中,节理端部岩桥连线方向上的颗粒接触力较大,产生的微震事件强度与次数的关系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16.
西藏山南地区的K36滑坡是由于修建泽当至曲松公路施工开挖造成对自然坡体的破坏,而形成的新滑坡体。自2006年道路施工以来,坡体变形破坏的迹象日趋严重,通过对滑坡的现场调查,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在分析滑体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滑坡体的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起控制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另一控制因素则是连续3天的强降雨,使坡体的岩土力学性质降低,最终导致滑移。通过对滑坡变形破坏情况的研究,提出相应的施工防护及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4):627-631
在对铜钟水电站H2滑坡的地质环境背景及现今坡体物质组成、自身结构和变形破坏特征等方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FLAC~(3D)对滑坡变形破坏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判断滑坡为前缘蠕滑-后缘拉裂-潜在剪切面扰动的破坏模式,为治理提供了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灌溉诱发黄土滑坡失稳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灌溉作用不仅改变了地下水平衡,而且降低了土体的抗滑强度,从而导致黄土滑坡的发生。针对黑方台焦家崖头13号黄土滑坡,开展了灌溉作用下滑坡失稳机理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揭示了黄土滑坡的变形特性、应力水平及破坏模式。离心模型的制作考虑了"粒径效应"、"尺寸效应"。离心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加载时间和离心加速度的增大,模型坡体沉降量、坡体土压力、坡体孔隙水压力均逐渐增大;坡体沉降量由坡顶至坡脚逐渐减小,最大垂直位移为33.38 mm,坡体土压力由坡顶至坡脚逐渐增大,最大土压力为320 k Pa,坡体孔隙水压力表现为坡顶坡脚坡体中部,最大孔隙水压力为157.08 k Pa;坡体呈现出两级破坏模式,即第一阶段的坡脚蠕动变形,坡顶压制拉裂,第二阶段的坡体剪切滑移。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广西某土岩混合型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地质特征,结合某滑坡的物质组成及结构,对影响滑坡的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了自重和暴雨工况下坡体的稳定性系数,根据计算结果及滑坡变形特征确定了该坡体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结合坡体的稳定性状态预测了滑坡的变形趋势,采用"截排水工程+抗滑桩工程+挡土墙工程+监测工程"的综合治理措施能够有效的防止坡体进一步变形,消除地质隐患。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滑坡在降雨作用下失稳的整个演变过程,文章参照某地区坡体特点,采用地质学方法进行模拟试验。通过在坡面不同点位处埋置倾角传感器、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和土压力传感器监测其位移和应力变化规律,分析滑坡破坏阶段特征,最终实现滑坡预警监测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作用下,坡脚处会率先产生变形和坍塌,随后坡脚上部土体自下而上逐层发生失稳破坏。降雨量的增加会直接影响土体的纵向变形和土颗粒内部的孔隙水压力,而失稳过程中横向变形可忽略不计。变形滑移所产生的挤压效应会导致滑坡土体土压力的变化。滑坡进入失稳破坏阶段时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轴向变形和土压应力快速增加,而孔隙土压力快速降低,以上三种测试指标的变化规律可用于滑坡变形稳定性的预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