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利弊及对策杨锦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对活跃城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测算,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3亿,全国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已达2000万以上,如果按照目前的状况,到本世纪末,全国农村...  相似文献   

2.
一个战略性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刘肇润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目前,农村的劳动力有4.4亿人,其中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上的劳动力约有1.1亿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3亿人,剩余劳动力将超过2亿人”①。大量的而且正在继续增多的农村剩余...  相似文献   

3.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现实途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从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创建一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条件等 ,具体说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增强农村就业劳动力的适应能力 ,二是发展巩固乡镇企业 ,三是推行农业产业化 ,四是加速小城镇建设 ,等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在 1.5亿左右 ,能否解决如此庞大的农村就业大军 ,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4亿多人。除务农者外,乡镇企业吸收了1.2亿人左右,剩余劳动力有近1.2亿人,据有关权威部门九十年代初的预测,到2000年则增加到2亿人以上。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自/、十年代以来一直困扰着党和政府部门以及理论界的一个棘手问题,至今未找到一个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就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一、正确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首先要澄清三个模糊认识,转变三个观念,排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想障碍。如何看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无论是政府有关…  相似文献   

5.
未来10年内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与转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未来10年内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虽然成功地实现了1亿多人的转移,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随着改革的深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不容乐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然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根据对未来10年内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分析,我们仍将面临着1.5亿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巨大压力。1.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过剩。由于生育下降滞后的影响,与80年代相比,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增长的压力在90年代有了很大缓解。按中国标准计算,1982~1988年农村劳动适…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虽然中国城镇登记公开的失业率不高,但却存在大量有岗或在岗无业的隐形失业。据统计,截止1998年4月已有下岗职工1151万(其中国有企业787万人),占职工总人数的8%。在农村3.3亿农业劳动力中,属于隐形失业的约有1.2亿,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36.4%,并且还在逐年递增。若按1995年1%的人口抽查,城镇失业率高达14.5%。国家面临着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如何实现充分就业便成为中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  相似文献   

7.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李二虎目前,我国农村有4亿多劳动力,其中剩余劳动力有近2亿。在这近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5000~6000万人处于流动状态,形成了所谓的“民工潮”,而且在村剩余劳动力还将以每年10001人的速度递增’“。据估计,到20...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农村劳动力年均有效工时作为考察劳动力利用程度的基本计量单位,根据抽样调查数据,对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农村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的状况及其对农民家庭收入,劳动力的社会流动,劳动力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家庭关系,社区刑事犯罪状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检验了文化程度、性别与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区域农村社区存在着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平原、丘陵、山区具有明显的差异;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程度与其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呈负相关;不充分就业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经济驱动力;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与其家庭、婚姻关系稳定与否无关,对农村社区的刑事犯罪亦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   总被引:108,自引:0,他引:108  
本文对近年来中国农村流动劳动力的规模作了比较准确的估计,进而利用有关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但可以直接、间接地提高外出打工户的家庭收入水平,而且就全国而言还会抑制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劳动力流动中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实现劳动力生态流动,确保劳动力流动的质量、数量、结构、分布以及流向生态化,才能使城市与农村实现共赢,有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增长舒元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2年我国的劳动力总数为6.99亿人,为全世界劳动力总数的30.5%。①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我国经济的高度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工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分布及剩余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有4.4亿人。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分析预测,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3亿大关,其中农村人口约10亿,15—59岁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6.6亿,实际劳动供给人口约为5.9亿。从劳动力需求看,种植业劳动力需求量约为1.6亿,林、牧、副、渔约需0.8亿,共计2.4亿。也就是说到2000年农村将有3.5亿人的劳动力需要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即使按1978—1988年农业劳动力转移量每年800万人估计,到2000年时农村中仍将有近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3.
股份合作制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好形式──谈张掖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兴起的原因和条件任继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张掖市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到1993年底,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88亿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7.51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5.022亿元大...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我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和农民生活状况如何,是个事关全局的大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也要看到,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使农村产生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随之也产生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民工潮”.我省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滞后,经济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吸收、消化、转移这部分劳动力,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点.为此,我们对我省农村牧区7村1000户农牧户进行了“劳动力跨地区(出县)流动情况”的调查.并就全省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作一透视.当前我省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特点这次调查的七个村中,四个是农业村,其分布为“川水地区的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浅山地区的乐都县中岭乡业善洼村、脑山地区的湟中县大才乡小磨村以及半川半浅的互助县双树乡高羌村;三个牧区村(牧委会),其分布为环湖地区的刚察县依克乌兰乡亚秀村、共和县倒淌河乡哈乙亥村和青南地区的达日县沃赛乡直却牧委会.可以说这7个村(委)基本上代表了我省农村牧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劳动力流动情况也大体代表我省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和"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主要是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本文从当前中国农村的制度特点和外出务工存在风险的角度去考虑,利用期望收益、效用函数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对劳动力流动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当农产品价格、期望工资变化后对农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对劳动力流动中出现的现象和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发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支持,但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缺失及城市忽视农民工的培训,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动途径不畅,流动后发展受阻。应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与联动,面向城市农民工,发展新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共同服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17.
如何使劳动力流动更加有序 ,更少代价 ,是用传统的行政控制手段来限制劳动力外出的规模还是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把劳动力流动纳入特定的制度环境中 ,分析特定的制度环境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构建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开放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8.
陈跃华 《南方论刊》2004,(11):12-15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农村人口的流动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中,只有政府、市场、企业和农村劳动者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流动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流动对缓解家庭贫困的影响效应——以西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组2010年初对西部地区的289个自然村有无外出务工家庭的问卷调查为样本,对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个体特征及劳动力流动对缓解家庭贫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具有积极效应;家庭及外出劳动力的数量、流动者受教育程度、流动者外出年限及每年外出务工的月数等因素对缓解家庭贫困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再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施再就业工程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失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之间的矛盾,这对于组织更多的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切实做好再就业工作至关重要。 一 众所周知,我国现有7亿多劳动力,分布在农村的有4.5亿。由于农村经济靠粗放经营,现有的农业资源就业弹性十分弱小,仅能容纳1.5亿劳动力,加上乡镇企业容纳1.2亿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6000万劳动力和2000万从事多种经营的劳动力,农村仍存在剩余劳动力约1亿,这是一支数量庞大的失业大军。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一方面,城市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下岗职工不断增多,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再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受经济利益驱动,纷纷进入城市寻找就业岗位。据统计,1997年全国流动的农民工达到6000万。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对失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个矛盾究竟怎么认识、怎么解决,对农民进城是堵还是疏,这是实施再就业工程中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