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轲  曹建民 《工业加热》2010,(12):985-987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表现及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9例肝血管瘤患者采用平阳霉素 超液化碘油乳剂行超选择性动脉插管行栓塞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时患者临床症状、血管瘤大小的变化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6、12个月复查CT,见瘤体血供消失,其内碘油沉积良好,并出现瘤体缩小、碘油聚集征象。血管瘤直径由术前为(9.3+2.2)cm到术后6、12个月时分别为(4.2+1.5)cm和(2.0+1.3)cm。治疗前的临床症状治疗后均获缓解或消失。术后均未出现胆囊坏死、胆管狭窄和肝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肝动脉插管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是一种疗效肯定、相对安全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和分析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治疗肝血管瘤34例,瘤体大小为2.5cm×2.0cm~9.0cm×12.0cm,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插管,导管超选择插至肝血管瘤供血动脉后,灌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肝动脉栓塞后肝血管瘤瘤体内碘油沉积良好,32例(94.1%)血管瘤瘤体有不同程度缩小,1例发生肝坏死及肝内胆管毁损性并发症,5例发生胆囊炎,并发症发生率为17.6% (6/34).结论肝动脉灌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并不是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无水乙醇-碘油动脉栓塞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以无水乙醇-碘油乳剂(乙醇-碘油比例为2∶1)8~25ml 行超选择肝动脉栓塞。观察术后肿瘤大小、肝功能及临床症状。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其中最大病灶位于肝右叶15例、肝左叶10例,肿瘤最大径6.5~15.3cm,平均(8.2±2.0)cm,栓塞后6、12个月观察见肿瘤明显缩小,分别为(5.3±1.6)cm和(2.8±1.2)cm(P<0.01),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术后除轻度腹痛、发热,转氨酶短时间轻度升高并于2周后恢复外,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无水乙醇-碘油栓塞是肝脏血管瘤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碘油平阳霉素乳剂和聚乙烯醇颗粒(PVA)栓塞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73例经碘油平阳霉素乳剂或PVA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的资料,分成两组进行比较,其中A组(29例)采用碘油平阳霉素乳剂作为栓塞剂,B组(44例)采用PVA(直径300~700μm)作为栓塞剂,观察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及性激素变化情况。结果A、B两组插管栓塞成功率100%,术后子宫及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栓塞前后性激素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碘油平阳霉素乳剂与PVA是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有效的栓塞材料,但平阳霉素是化疗药物,为避免近、远期的潜在并发症,使用PVA作为栓塞剂更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少血供性肝海绵状血管瘤经肝动脉栓塞后进行瘤体内注射博莱霉素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9例少血供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经肝动脉栓塞结合经皮经肝瘤体内药物注射治疗情况。对于CT/MRI明确诊断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直径>5cm),且CT增强扫描时仅有点状或少许斑片状强化而大部分无强化且延迟扫描时仍然如此表现的9例患者,先行肝动脉插管栓塞术,栓塞剂为超液化碘油(10ml)与博莱霉素(8mg)混悬剂,实际用量为5~10ml。栓塞后4d开始行经皮经肝瘤体内穿刺多点注射博莱霉素8~16mg,间隔3~4d再次注射,连续2~3次,1个月后复查CT,以后3、6个月及1年不定期复查CT。结果9例患者DSA上所见血管瘤染色与CT增强扫描表现一致,碘油沉积呈散在点状分布,治疗后1个月瘤体均明显缩小,以后继续缩小,1年后复查基本稳定不再缩小。2例患者出现急性胆囊炎,对症处理后痊愈。1例出现栓塞后胆汁瘤,随访观察未进一步进展,未作特殊处理。结论经肝动脉栓塞联合瘤体内博莱霉素注射治疗少血供性肝血管瘤是简便、安全并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儿童四肢巨大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2008年四肢高流量血管瘤连续病例72例。年龄3~30个月,平均(6.7±2.3)个月;体重为5.8~12.0kg,平均(6.52±1.86)kg。对72例高流量血管瘤行经股动脉插管动脉造影,对血管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灌注博来霉素碘油乳剂,其中40例再加PVA栓塞。残余病灶再行博来霉素局部硬化注射治疗。结果72例高流量血管瘤中60例(83.3%)仅行动脉栓塞治疗,12例(16.7%)行动脉栓塞联合局部注射治疗。治疗后63例(87.5%)达治愈标准,9例(12.5%)好转,有效率100%。治疗结束后平均随访12.4个月,无复发病例。4例(5.6%)出现局部皮肤坏死,相应处理后好转。未出现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联合局部注射治疗儿童四肢血管瘤疗效好、安全、大多无瘢痕、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总结91例体表海绵状血管瘤的造影表现,评价瘤体注射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治疗体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91例体表海绵状血管瘤采用直接穿刺瘤腔造影观察病变范围、大小、有无引流静脉,确诊后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瘤体内注射。结果瘤体造影表现单发或多发类圆囊形39例,团块状42例,葡萄串状5例,其他类型5例。治愈62例,有效29例,未见无效者。有效率100%。未出现表面皮肤坏死和异位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直接穿刺瘤体造影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局部注射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治疗体表海绵状血管瘤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操作方便、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利多卡因、碘化油乳剂及经利多卡因浸泡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68例子宫肌瘤患者应用平阳霉素、利多卡因、碘油乳剂及经利多卡因浸泡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观察术中、术后的疼痛反应、临床症状和肌瘤大小的变化、子宫体积变化及标本病理学表现。结果术中、术后患者疼痛反应较轻,需肌注镇痛剂控制难以忍受疼痛者13例,占19.1%;症状缓解率为92.3%,其中89.5%月经异常得以恢复,盆腔疼痛与腹胀及压迫症状消失达90.8%。3~6个月随防肌瘤平均缩小78.9%,子宫体积平均缩小47.5%。结论平阳霉素、利多卡因、碘油乳剂及经利多卡因浸泡的明胶海绵颗粒是治疗子宫肌瘤较为理想的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9.
张欣  熊斌  姚琦  郑传胜 《工业加热》2015,(11):992-99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术(TASE)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2例巨大CHL患者采用平阳霉素碘油混合乳剂(PLE)行TASE治疗。所有患者TASE术后随访3~6个月,复查临床症状、瘤体变化及是否出现严重并发症。结果 TASE术成功率100%,13例术前有临床症状患者术后均缓解或消失。术后随访3~6个月复查血管瘤体,由术前平均最大直径(14.4±4.7) cm缩小为术后平均最大直径(9.5±4.1)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肝脓肿、胆管狭窄、胆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部分患者行多次TASE治疗。结论 TASE术治疗巨大CHL创伤小、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价行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TASE)联合局部注射硬化(IS)治疗婴儿颌面部巨大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单纯动脉硬化栓塞治疗比较。方法 收治32例婴儿颌面部巨大血管瘤病例,行经股动脉插管血管瘤硬化栓塞治疗。血管瘤供血动脉插管,依次使用碘油博莱霉素乳剂及聚乙烯醇泡沫颗粒栓塞。术后2周对残余病灶行博莱霉素局部IS治疗。对照组25例仅行单纯动脉硬化栓塞治疗。结果 32例共行TASE术35次,其中3例行2次。32例术后共行博莱霉素IS治疗112次,每例行3 ~ 5次,平均3.5次。32例中达治愈标准25例(78.1%),达显效标准7例(21.9%),无效0例,显效率100%,治疗结束后平均随访13个月(6 ~ 16个月),无复发病例。单纯TASE组25例共行TASE术35次,每例行1 ~ 3次,平均1.4次。其中达治愈标准19例(76.0%),达显效标准6例(24.0%)。TASE + IS组治疗次数较单纯TASE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05)。两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495)。本组未出现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婴儿巨大血管瘤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治疗联合局部IS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疗效显著、大多数病例术后不留瘢痕等优点,可较单纯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治疗减少手术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