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髋关节加压融合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髋关节加压融合术屠重琪饶书城胡云洲李志铭随着髋关节人工关节手术的广泛开展,髋关节融合术在骨科手术中日趋减少,但对患有髋关节严重破坏,尤其是股骨上端肿瘤切除后大块骨缺损的年轻患者,髋关节融合术仍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治疗手段。我院自1992年1月~1994年...  相似文献   

2.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1974年~1991年对2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髋人工关节置换,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150例,全髋关节置换114例。术后因假体松动、下沉、脱位,髋臼磨损等原因,引起患者疼痛,功能障碍而行翻修术15例,翻修率为5.7%,翻修时间为术后5年~16年,平均7.4年。翻修手术为人工股骨头再置换术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翻修术后随访2年~6年,平均4.7年。按Jacobs法评价,优11例,占73%;良3例,占20%;可1例,占7%。翻修原因主要与假体松动、下沉,髋臼磨损,髋臼软骨切取不彻底,臼窝太浅,植入假体时存有血迹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改良髋直接外侧入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髋直接外侧入路(改良Bauer入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改良Bauer入路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43例。结果 术中显露满意,患肢功能恢复快,疗效优良率达96.97%,未发现髋外展肌力减退及臀上神经损伤。结论 改良Bauer入路安全有效,可推荐用于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4.
髋关节三维CT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的发展使三维CT为髋关节病变的诊治开辟了美好前景,近年来,国外研究人员在评价髋臼骨折,先天性髋关节发育异常的诊治,设计定制假设体以及一些特殊的临床病例中三维CT。本文综述了这项新兴技术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对严重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或伴有下肢短缩畸形的患者,行髋关节假体置换术重建髋关节功能十分困难。为了使关节松解术假体置换术一次完成,对切口进行了改进,将Smith-=Peterson和arson-Jones切口联合应用,在髋关节松解的同时进行髋关节假体置换手术11例,全部顺利完成手术。经1-3年随水邮假体松动及下沉。经为90.0%。  相似文献   

6.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全(DDH)的外科技术。方法:47例(54髋)因髋关节发育不全引起严重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其中男8例,女39例。随访12个月~14年,平均53个月。结果:根据MerleD'Aubigne评分方法,优8例(17~18分)、良30例(13~16分)、中8例(9~12分)、差1例(<8分)。结论:根据髋关节脱位的程度可将髋关节发育不全分成四度,其中Ⅰ度、Ⅱ度为半脱位型;Ⅲ度、Ⅳ度为全脱位型。DDHⅠ度,即低位半脱位,髋臼加深为其手术要点;DDHⅡ度,即高位半脱位,通过上移髋臼假体可以避免植骨;对于DDHⅢ度、Ⅳ度则使用小型髋臼假体并且植骨。我们提出的分类方法较Crowe方法简便且实用,特别是对髋臼的处理有指导意义。对髋关节发育不全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只有当疼痛和功能障碍非常明显而保守治疗无明确效果时采用  相似文献   

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原因探讨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早期脱位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1996年3月至2005年12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早期脱位作回顾性研究,X线评价术后髋关节脱位情况。结果本组63例。术后3~10d内有3例发生人工全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为4.8%。术后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大粗隆骨折致假体柄松动、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各1例。第1例在麻醉下手法复位,第2例需手术复位固定骨折和假体,第3例需重置髋臼假体位置。结论术后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大粗隆骨折致假体柄松动、髋臼假体位置不良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髋关节早期脱位的常见原因,正确处理有利于预防髋关节脱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1999年8月~2004年3月,对15例(30髋)患者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1例(22髋),女4例(8髋);年龄35~70岁;病程1~50年(平均4.8年)。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12~45分,平均27分。其中5例采用Smith—Peterso切口,10例采用后路Morre切口。结果手术时间3h25min~5h,平均4h10min。术中输血400~2400ml,平均1160ml。15例均获随访3~35个月,平均18个月,髋关节术后Harris评分70~100分,平均86分,较术前平均提高59分(27~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因“心肌梗死”死亡外,其余患者术后均无感染、肺栓塞、深静脉栓塞、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能独立行走,自理生活。结论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但在选择病例时应慎重,并须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9.
我国两种髋关节功能评定方法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178例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获得寒带随访资料86例。采用国内两种髋关节功能评定方法,进行功能评定和统计学比较。结果提示:功能评定之前,宜按Charnley标准将原有走能力分为A,B,C三类;两种评分标准具有可比性;北戴河标准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髋关节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临界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borderline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BDDH)合并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Cam-type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Cam FAI)的生物力学特点、诊断及髋关节镜治疗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BDDH合并Cam FAI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BDDH合并Cam FAI患者股骨颈前倾角及颈干角增大,骨盆倾斜及髋臼旋转,导致髋关节不稳定。为了维持髋关节稳定性,患者髋关节局部生物力学作用方向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股骨近端、髋臼形态等解剖结构。临床可联合外侧中心边缘角及前中心边缘角、髋臼指数诊断BDDH合并Cam FAI。通过髋关节镜下对髋臼增生骨边缘进行打磨、切除Cam畸形,对髋关节盂唇及软骨进行微创修复,可有效治疗BDDH合并Cam FAI。结论目前有关BDDH合并Cam FAI的诊治尚无统一标准。髋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可获得较好早中期疗效,在修复并维持盂唇完整性及缝合紧缩关节囊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明确,手术时机、术中打磨骨边缘深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病因成人高位髋脱位行一期全髋置换治疗手术策略和疗效。[方法] 2017年5月—2021年3月,对13例(17髋)不同病因成人高位髋脱位采用全髋置换术治疗,包括7例(11髋)为发育性髋脱位,2例为化脓性髋关节后遗髋骨关节病,4例为陈旧性髋关节后脱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术后短暂性股神经麻痹1例;术后脱位2例。随访时间平均(33.1±15.6)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髋屈-伸ROM、髋内-外旋ROM及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粗隆下截骨愈合时间为4~8个月。末次随访时,双下肢不等长及纵向旋转中心和水平旋转中心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无假体松动者。[结论]成人高位髋脱位行THA治疗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国人对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的反应,及其有关的临床资料。方法:自1993年6月-1997年12月我院共置换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86例106个髋关节。结果:经过36-90个月,平均56个月的随访观察,根据Harris评分方法进行评分,术前平均52分,术后平均97分,优良率为94%。结论: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是我国青壮年患者和二次翻修患者的理想替代物。  相似文献   

13.
秦泗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8):591-591,F0002
患者女18岁,内蒙古牧民,因左髋关节结核于2000年11月在某医院实施左髋关节清理术,术后关节结核病治愈,但左髋关节逐渐僵直于内收、内旋位,因站立行走时并发严重的下肢不等长而入院诊治。  相似文献   

1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段的骨反应:附80例X线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根据Amstutz的分区方法对2年以上的80个骨水泥固定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例进行X线观察研究,在所观察的80个关节中有64个关节发生不同程度的骨反应,发生率为80%。其中骨硬化32个关节,占40%,骨萎缩25个关节,占31.4%,骨吸收24个关节,占30%,骨皮质增厚18个关节,占22.6%,骨髓腔扩大12个关节,占15%。骨膜反应8个关节,占10%,骨皮质变薄1个关节,占1.3%。发生时间以术后6个月~2年为多。发生部位以1、4、5、7区为主。这些骨反应的出现除与假体的弹性、硬度、骨水泥、摩擦力等诸因素有关外,主要与生物力学应力分布不均有关。  相似文献   

15.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病因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发生的相关因素、预防及治疗。方法:65例112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年龄36~87,术前诊断42例为股骨头坏死,54例股骨颈骨折,1例为髋关节结核强直20年,5例为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返修9例。结果:术后早期脱位4例,脱位率为3.57%。均手法复位后中立位牵引3周治愈,随访无再脱位。结论:术后早期脱位与术者技术水平、术前设计、假体选择与安装以及髋部软组织有关,应该引起人工关节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注意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难复的髋关节中心性脱位骨折手术治疗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22例难复的髋关节中心脱位骨折,11例随访4年9个月,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或创伤性关节炎81.8%,作者在手术观察到髋白骨折的移位,股骨头对髋臼的压迫作用和骨折,微骨折,提出髋关节中心性脱位骨折的分类方法,采用外固定架稳定头臼复位,髋臼骨折复位后植骨和钢板固定,术后六周用CPM良好的主被动功能训练,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髋臼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高能量损伤,易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即使初次手术复位,后期的创伤性关节退变仍高达75%以上,并发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也达2%~40%。因此,此类病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常不可避免。本文对38例髋臼骨折后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进行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作者用两种测定方法对95个小儿尸体髋关节腔不同体位的压力测定,结果发现关节压力主要取决于髋关节体位,伸直极度外展内旋位最高,屈曲45°,外展45°最低,不同测定方法关节内压力绝对值不同,但无论任何方法和年龄,就每个关节而言,不同体位的变化规律均完全相同。髋关节压力与不同体位的关系有利于解释关节滑膜嵌顿的发病机理,指导先髋脱位、Perthes病、化脓性髋关节炎的体位疗法。先髋脱位患儿在其他体位能获得复位稳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避免采用极度外展内旋位和极度外展外旋位──蛙式位、小儿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患儿宜早期切开引流,以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外科的生物力学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翻修人工全髋关节前,审视病人的疼痛、畸形,以及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时,术者不得不从生物力学概念,探讨髋假体的安装和重建稳定,追求中、远期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找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990年~2000年手术治疗的99例(128髋)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进行了随访,根据X线片上髋臼指数、CE角、前倾角的测量,对再脱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有4例再脱位。术后再脱位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手术中髋臼指数矫正不够及术后回升,髋臼内间充物残留,股骨颈前倾角过大。结论:在对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行手术治疗时,一定要仔细进行术前准备,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手术计划;手术时应考虑到会引起再脱位的各种因素,尽量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