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滨州职业学院新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的发放情况和效果,为今后更好的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处方内容自行设计问卷,于2006年9~11月对230名入学新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基线调查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78.1%,效果调查总知晓率为85.4%,处方实际发放率为67.6%.[结论]发放处方能有效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但处方的信息量较少,应配合其他宣教方式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在新人校大学生中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这一干预措施的教育效果,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基线调查问卷》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效果调查问卷》,于2006年9~11月对200名人学新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基线调查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7.71%,效果调查总知晓率为87.88%(P〈0.001).干预前后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放处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在大学新生中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是一项经济、有效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3.
大学新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探索大学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方法。方法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基线调查,然后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每人1份,自学1个月后,对基线调查班级学生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前后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0.13%和89.42%(P<0.01)。干预前大学生对各类艾滋病知识的掌握不平衡,但总体知晓率较高。干预后,知晓率明显提高,各类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平衡的状况明显改善,效果理想。结论在大学新生中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是一项经济、有效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济南市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发放情况和发放效果,为学校进一步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济南市部分高中、大中专学院的1092名学生进行基线调查和发放处方后的效果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率为79.2%,其中大学生为69.5%,中专生为88.7%,高中生为79.4%;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得分,处方发放后均高于处方发放前(P〈0.01)。[结论]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晓水平。  相似文献   

5.
孔春艳  张清胜 《职业与健康》2006,22(18):1485-1486
目的了解高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及健康教育处方的作用,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记名调查方式对曲阜第一中学53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中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75.6%。29.5%的学生认为一个人感染艾滋病与其道德品质有关系,45.1%的认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病人应该享有隐私权,36.5%的学生愿意同艾滋病感染者一同学习。收到处方组学生与未收到处方组学生无论在基本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对病人的态度上,差异都存着显著性。结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应得到加强,健康教育处方在学生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学校应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处方的发放到位率和健康教育课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某高校在讲解"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前后,新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以探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多媒体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进行讲解,再对学生讲解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艾滋病传播途径方面,大学生对其主要传播途径:性交、血液、母婴方面知晓率在讲解前后均高,为88.24%~94.3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艾滋病是否通过日常生活传播,蚊虫、苍蝇能否传播艾滋病等问题的知晓率,在讲解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对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方面,目前有无预防艾滋病疫苗及过性生活正确使用避孕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的正确理解率,在讲解后由75.66%和64.53%提高到81.87%和7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发放并讲解"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是让高校新生全面了解艾滋病知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探索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入校新生发放自制艾滋病知识问卷进行匿名调查,实施半月的健康教育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52.9%和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目前无预防及治愈艾滋病的疫苗和药物、共用注射器吸毒传播艾滋病正确认知率较高,干预前后均在90%以上;但对其他设计问题干预前后知晓率均有明显差异(P均<0.001);入校前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主要是网络与广播,最希望通过学校课堂授课及或专题讲座获取知识。结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使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高校应抓好每年入校新生关,并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纳入教学计划中。  相似文献   

8.
大学新生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大学新生发放“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处方”效果。 方法 对 3所高校大学新生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于入学时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后 2个月 ,采用同一问卷调查 ,由学生自行填写 ,SAS软件统计分析。 结果 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后 ,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态度答对率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结论 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了解和掌握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健康教育处方对提高中专生艾滋病知识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在职业中专生中实施健康教育处方教育,对提高职业中专学生艾滋病防治知晓率的作用。方法选择一所职业中专,进行发放处方前后的知晓率的问卷调查。结果教育前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1.12%,教育后为78.57%;正向态度报告率从教育前40.38%提高到60.52%,但仍有73.80%的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具有恐惧感;教育后有95.06%的学生认为目前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结论采用健康教育处方能切实提高中专学生防治艾滋病的认识和态度,健康教育处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探索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方法 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基线调查后,发放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处方,自学15 d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前、后新生结核病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48.5%和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病相关行为正确率干预后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高校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结核病知识效果理想.发放"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处方"是经济、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学校初中生艾滋病知识情况,引导中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探索提高初中生预防艾滋病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的方式。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进行基线调查,随后开展多种形式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活动,再进行终期效果评估调查。结果干预后,调查对象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1.7%上升到87.3%,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由67.1%上升到80.3%,对艾滋病宣传教育持有的正确态度率由92.6%上升到95.7%,艾滋病宣传教育愿意参与率由88.6%上升到89.7%,干预前后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校是青少年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重要场所及主要途径,开展初中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高校本科新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情况及相关知识需求,为做好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艾滋病调查问卷,对新入校的本科生进行匿名网络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3.99%,新生对防治艾滋病持积极态度的为78.95%,78.18%的新生有学习预防艾滋病知识的需求,61.44%希望学习预防性病的基本知识。结论社会的艾滋病防治宣传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必须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艾滋病相关宣传活动,并将针对学生的需求,结合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做好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南京某高校大学生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与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情况,探讨防病知识与所持态度间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文献,设计乙肝、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问卷,分层整群抽取某高校1 48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该校学生对乙肝防治信息知晓率偏低,乙肝知识总知晓率为62.8%,低于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76.8%).学生对乙肝可以通过性途径传播的知晓率仅为57.2%,对艾滋病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知晓率仅为51.2%.对待艾滋病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正向态度持有率大多低于65%.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乙肝和艾滋病基本知识、非传播途径知识以及预防知识的丰富,学生更趋向于采取正向态度.结论 该高校大学生对乙肝和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还有待改善,仍需要大力宣传乙肝、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方面知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某高校在讲解“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前后,新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以探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多媒体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进行讲解,再对学生讲解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艾滋病传播途径方面,大学生对其主要传播途径:性交、血液、母婴方面知晓率在讲解前后均高,为88.24%~94.3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艾滋病是否通过日常生活传播,蚊虫、苍蝇能否传播艾滋病等问题的知晓率,在讲解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对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方面,目前有无预防艾滋病疫苗及过性生活正确使用避孕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的正确理解率,在讲解后由75.66%和64.53%提高到81.87%和7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发放并讲解“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是让高校新生全面了解艾滋病知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在安徽省城市初中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方法在城市初中学生中发放印有艾滋病防治知识图文的作文簿,并要求以艾滋病为主题写作文,与此同时开展多种形式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同样的抽样方法和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学生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46.2%提高到干预后的84.7%(χ2=661.062,P<0.01)。干预后,无偿献血知识、艾滋病治疗知识、美沙酮知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知识的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个与性有关的知识点、1个无偿献血知识点、2个美沙酮知识点、1个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知识点干预后知晓率仍然低于80%。对有关艾滋病防治态度的3个问题的平均正确态度持有率由干预前的83.6%提高到干预后的90.3%(χ2=118.133,P<0.01),向周围的人讲过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学生由干预前的33.8%提高到干预后的55.4%(χ2=188.814,P<0.01),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发放作文簿及写作文活动等综合性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开展初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但仍需要针对某些薄弱知识点开展针对性宣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施工工人及周边居民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评价健康教育这种干预方式的有效性,为以后对流动人口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积累经验。方法对襄阳市某地区施工基地的工人及周边居民开展有关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干预前及干预后半年对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比较调查对象在干预前后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和相关行为态度变化情况,通过卡方检验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健康宣传教育,显著提高了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特别是艾滋病的传染源(干预前66.87%,干预后的80.27%)、传播途径(干预前43.40%,干预后59.64%)等方面,同时改变了其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例如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同居的比率(干预前的49.69%,干预后68.22%)等,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健康宣传教育,显著提高了施工工人及周边居民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减少了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桂东某高校2019级新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探索和推广可行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4 366名大学新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分别于讲座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对比分析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参与调查的大学新生中,对艾滋病新"国八条"知识,干预前总知晓率为80.5%,干预后总知晓率提高到96.6%,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2,P 0.01)。结论该校大学新生已具备一定的艾滋病防治知识,但不够全面,提示高校尚需对大学新生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性健康宣教,切实提高大学新生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初中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了解以往开展的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活动效果,为开展学校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9个市的每个市区抽取1所学校,在初二年级中随机抽取6~8个班级,对所有到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每所学校调查400人。结果共调查初二学生3608人,其中男生1875人(52.0%),女生1733人(48.0%)。艾滋病8条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在35.0%~93.0%之间,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知晓率为50.3%;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为64.1%;艾滋病治疗知识知晓率为61.5%;美沙酮知识知晓率为29.5%;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知晓率为71.2%;对有关艾滋病防治态度的正确持有率为81.6%;向周围的人讲过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比例为36.7%,主要传播对象有朋友和同学。结论本次调查显示初中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不高,亟待提高。今后将利用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以及中央补助项目为契机,加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为更加有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山东省滨州职业学院2006-2008年入学新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调查。结果2006-2008年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分别为61.90%,74.37%和78.12%;新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知晓率有上升趋势,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总知晓率较高,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则普遍较低;新生对艾滋病预防方法的知晓率均较高;新生对HIV感染者正向态度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年度男生得分都高于女生。结论高校应加强艾滋病基础知识、非传播途径和对HIV感染者态度的教育,注意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陈云霞  吴东胜  张乃中  熊瑛  吴瑛 《中国校医》2018,32(11):819-824
目的 获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为探索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特点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问卷网”设计调查问卷,于2017年5月1—30日选取安徽省皖南地区3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班级QQ群平台发放问卷,动员学生自愿参加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等。结果 学生艾滋病基础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60.31%。对3条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平均知晓率达91.84%,但对日常生活中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平均知晓率仅为51.55%,其中,蚊虫叮咬能否传播艾滋病知晓率仅为35.03%,仅27.32%的被调查学生知道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男生优于女生(P<0.05),对艾滋病的流行现状普遍缺乏了解,对艾滋病患者持同情、帮助态度学生不到一半。对婚前性行为支持度较高。36.5%的受调查学生没有听说过学校开展过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结论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艾滋病知识了解不全面,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总体情况偏低,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应结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