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评价颌间Ⅲ类矫形力对上、下颌骨改变的影像学研究。方法:选用青春发育期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1.5月实验组2只,对照组1只;3月实验组2只,对照组1只,实验组戴颌间Ⅲ类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矫治前、后拍X线头颅侧位片,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及比较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矫治前后矢状方向[牙合]位发生改变,∠SNA及∠ANB明显增大,∠FMA及Y轴增大,上颌骨长度增加,下颌骨长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在颌间Ⅲ类矫形力作用下,实验组[牙合]位发生明显改变,上颌骨生长趋势加快,下颌骨生长受到抑制,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  相似文献   

2.
颌间Ⅲ类矫形力对恒河猴髁突软骨改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颌间Ⅲ类矫形力作用下髁突软骨生长改建的组织学机理.方法:选用6只青春期雌性恒河猴为实验动物,实验组4只,配戴双阻板磁力功能矫治器。施加颌间Ⅲ类功能矫形力;对照组2只。不配戴矫治器.分别于3月、6月处死实验动物,对髁突软骨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定量组织学研究.结果:颌间Ⅲ类功能矫形力作用下恒河猴髁突后斜面软骨变薄,增殖层、前肥厚层厚度明显减小,软骨生长受到抑制.前斜面增殖层、肥厚层厚度有所增加.软骨的改变是细胞数目、大小的改变共同造成的.结论:适当的颌间Ⅲ类矫形力可以使髁突发生积极的生理性改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Ⅲ类功能矫形力作用下不同时间点髁突软骨的改建.方法 选取青春生长发育期的雄性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戴用Ⅲ类铸造式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每组又分为1.5月组和3月组.观察髁突软骨的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 实验组猴髁突软骨前斜面增厚,靠近表层的成纤维细胞和深层的成软骨细胞增多,细胞增生分裂活跃,生长旺盛,呈现增殖效应;后斜面变薄,表层纤维细胞多,深层成熟的软骨细胞增多,呈现抑制效应.结论 安氏Ⅲ类功能矫治使恒河猴髁突软骨进行积极的生理改建,1.5月组较3月组的变化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组板磁力功能矫治器矫治青春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的机理.方法选择11例青春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的患者,使用双组板磁力功能矫治器矫治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患者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结果位明显改变,磁块间距增大4~6 mm,SNA增大3.150,A点向前移位;PP-SN有所减小,MP-SN FMA有所增大;1-SN有所增大.矫治前后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阻板磁力功能矫治器用于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取得良好疗效;位变化是颌骨和牙弓反应的共同结果,但以颌骨反应为主;双阻板磁力功能矫治器可使上颌骨逆时针,下颌骨顺时针方向旋转,在临床上应注意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erbst功能矫治器引导成年大鼠下颌前伸,对其髁状突组织中Ⅲ型胶原表达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明确Herbst矫治器对成年大鼠髁状突组织改建的作用.方法 60只1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全天佩戴自制Herbst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对照组不佩戴矫治器.于时间点3、7、14、21和30 d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取右侧髁状突组织,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髁状突中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髁突软骨Ⅲ型胶原表达较低;3 d实验组髁突后部Ⅲ型胶原表达较相应对照组强(P〈0.05),其余各实验组均明显强于相应对照组(P〈0.01).实验组Ⅲ型胶原在30 d时表达最强.结论 Herbst矫治器能够诱导成年大鼠髁状突发生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Frankel Ⅲ型功能矫正器在治疗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取70例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5例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观察组35例使用Frankel Ⅲ型功能矫正器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35例患者中,治愈22例,治疗有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患者治愈15例、治疗有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71.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对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采用Frankel Ⅲ型功能矫正器进行治疗,对提高治疗有效率方面影响显著,对患者帮助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两种矫治器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合中疗效。方法选取2012-02~2014-02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合患者。所有患者下颌都可退至切对切位。观察组通过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而对照组采用FR3型矫治器治疗。入选患者均于矫治前后行X线头颅侧位片拍摄,并对比两组的测量结果。结果观察组矫正后SNA角,ANB角及U1-NA角、U1-SN角均显著高于矫正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矫正前后硬组织各方面变化比较对照组矫正后ANB角、U1-NA角、U1-SN角均明显高于矫正前,而SNB角、L1-NB角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方牵引矫治器与FR3型矫治器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合中均有矫治效果,并能有效改善软组织的凹面形。但是前牵引矫治更注重颌骨的矫形,而FR3型矫治器对牙移动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双阻板矫治器基础上使用钕铁硼永磁体利用磁块同极相斥矫治AngleⅡ类Ⅰ错牙合。方法16倒替牙及恒牙早期AngleⅡ类Ⅰ错牙合畸形患者,男7例,女9例。年龄9~13岁,平均10.25岁。在双阻板矫治器的上下阻板安放第三代高磁能积稀土永磁体钕铁硼,矫治过程中磁块间距的增加说明疗效,间距加1mm以上考虑加力。治疗前后头颅侧住片及常规头影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X线头影侧位片测量显示下颌骨长度增加,颏点前移下面高明显增加。结论磁力双阻板矫治器克服了传统矫形装置的缺点,从而能获得持续的矫形力,磁力调整易于控制,便于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牵引矫治器和FrnkelⅢ型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矫治机制.方法安氏Ⅲ类患者40例,前牵引矫治器治疗20例(前牵引组),FrnkelⅢ型矫治器治疗20例(FR组).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选择14个硬组织标志点和10个软组织标志点,测量17个角度,7个线距.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包t检验分析.结果前牵引组SNA角的角度明显增大,FR组亦增加,但无前牵引组大,两组差异有显著性.SNB角两组均无明显变化.两组的下颌骨均向下、向后旋转.FR组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前牵引组牙齿无明显变化.结论前牵引组所产生的颌骨矫形作用较大,FR组的牙移动较大.两组软组织凹面形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后牙双斜面导板(TIPD)和面弓矫治器(FM)的矫正,探讨其对骨性Ⅲ类青少年上气道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30日至2018年12月30日在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经过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的骨性Ⅲ类青少年患者30例,15例戴用TIPD矫治器,15例戴用FM矫治器,分别分析比较两组矫治前后上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式垫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诊治的100例安氏Ⅲ类错的患者,以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式垫矫治器矫治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垫式矫治器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前后上下中切牙角、SNA角、SNB角、ANB角和U1-NA、L1-NB及其家长对医疗服务满意度评价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上下中切牙角比治疗前小12°;SNA角比治疗大2.4°;SNB角比治疗前小4.4°;ANB角达到正值.观察组治疗后SNB角、ABN角明显优于对照组;L1-NB、L1/NB角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改良式垫矫治器制作方法简单,患儿配合,对早期安氏Ⅲ类错畸形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舌习惯与Ⅲ类错颌的形成及破除舌习惯对Ⅲ类错颌的矫治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伴有舌习惯的Ⅲ类错颌患者20例(年龄4~12岁),配戴活动或固定矫治器,并配合去除舌习惯的方法。根据在矫治过程中是否配合去除舌习惯分成两组。每位患者拍摄术前、术后头颅侧位定位片,全颌曲面断层片及左手腕骨X线片,以及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价疗效。结果:矫治过程中配合去除舌习惯的Ⅲ类错颌患者,矫治疗程短,上颌骨发育显著,不易复发。未及时破除舌习惯的Ⅲ类错颌患者,矫治疗程长,易复发。结论:对于舌习惯形成的Ⅲ类错颌畸形,在矫治过程中应及时去除舌习惯,在预防方面应及早宣教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Ⅲ类错颌矫治前后头影剂量变化,评价前牵引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组为12名Ⅲ类错颌患者,对照组为12名未治疗的Ⅲ类错颌患者。治疗组通过面罩前牵引和上颌扩弓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值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头影测量差异。结论:面罩前牵引和上颌扩弓治疗替牙早期的Ⅲ类错颌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前牵引矫治器和Fraenkel Ⅲ型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错He的矫治机制。方法 安氏Ⅲ类患者40例,前牵引矫治器治疗20例(前牵引组),Frankel Ⅲ型矫治器治疗20例(FR组)。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选择14个硬组织标志点和10个软组织标志点,测量17个角度,7个线距。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包t检验分析。结果 前牵引组SNA角的角度明显增大,FR组亦增加,但无前牵引组大,两组差异有显著性。SNB角两组均无明显变化。两组的下颌骨均向下、向后旋转。FR组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前牵引组牙齿无明显变化。结论 前牵引组所产生的颌骨矫形作用较大,FR组的牙移动较大。两组软组织凹面形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打开咬合在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方法60例安氏Ⅱ类低角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固定矫治器配合上颌平面导板牵引来打开咬合.对照组单纯使用固定矫治器.比较两组患者打开咬合、排齐牙列和磨牙关系发生转变所需的时间.结果实验组打开咬合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定矫治器配合上颌平面导板牵引来打开咬合以明显缩短打开安氏Ⅱ类错[牙合]咬合的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建立及MRI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手术方法建立一种新的动物模型并在磁共振(MRI)下观察。方法随机选取32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采用手术方法以L3为中心切除棘突、关节突、棘上棘间韧带,切断双侧竖棘肌。对照组仅切开皮肤后即缝合。术后分别于1、2、3个月行MRI检查。结果对照组T2信号仅有轻度改变,而实验组T2信号明显降低。结论本动物模型成功地建立可为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提供较为满意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7.
在口腔正畸治疗中 ,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相当复杂 ,临床上采用的比较公认和有效的方法是前牵引矫治法 ,该方法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 ,疗效较确定 ,而磁力矫治法则在临床中应用较少 ,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作者通过头影测量技术来定量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 ,从而对磁力矫治反牙合的临床效果进行定量评价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检查及X线头影侧位片分析 ,诊断为骨性Ⅲ类错牙合 ,且上颌发育不足患者 11例。根据手腕片结合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处于青春发育高峰前期 ,分为A、B组。A组 6例 ,采用磁力矫治器治疗 ,其中男 …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Twin-block矫治器对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矫治效果。方法:运用Twin-block矫治器通过上下垫接触面间的导斜面来转移咬合力,诱导下颌功能性前移。结果:应用合适的上下颌垫间的导斜面斜度可产生有利于正常颌面生长的矫形力,12例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结论:Twin-block矫治器是矫治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东 《中外医疗》2009,27(9):55-55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联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骨性错颌的效果并分析效果的构成。方法选择15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颌患者,应用前方牵引联合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术前术后拍头影测量片。结果SNA角平均增加1.97°,ANB角平均增大2.87°,说明代表上颌骨前缘的A点前移,上颌骨向前生长。U1-SN角增大1.9°,说明直丝弓矫治器有效控制防止了上切牙唇倾。代表下颌突度的SNB角减小1.16,说明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结论前方牵引矫治器结合直丝弓技术是治疗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手段,但患者年龄的选择和配合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压力性尿失禁动物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英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2):4707-4708
目的:用破坏大鼠尿道周围组织联合切除卵巢的方法建立SUI动物模型。方法:雌性成年未生产过的Sprague-Dawley大鼠25只,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5只。实验组行尿道分离术和双侧卵巢切除术,对照组行单纯开腹术。实验组大鼠分为4小组,分别称S1、S2、S3、S4,每小组为5只,分别在术后一周,1月、2月、3月后测量尿动力学指标LPP和ALPP,并行组织学鉴定。对照组大鼠术后当日行尿动力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1~S4组LPP值有统计学意义(S1~S4,P<0.05),与对照组相比S1~S4组ALPP值有统计学意义(S1~S4,P<0.01),S1~S4组间比较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动物模型尿道组织学上表现为即肌肉成分的萎缩,断裂及神经分布的减少。结论:破坏大鼠尿道周围组织联合切除卵巢的方法能成功建立SUI动物模型,并所建立的模型在三个月内可维持比较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