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焕随 《教书育人》2023,(36):88-9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必须贯穿制度自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建设中,把握制度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要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大学生担当有为中,明晰制度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要在教育机制、课堂教学、师资力量中,梳理制度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困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持续优化制度自信教育机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升制度自信教育实效;以师资建设为关键点,努力锻造制度自信的教育队伍,实现对大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引导大学生实现对制度自信的感性认知向理性认同转化,进而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如何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领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都需高校思政教师肩负新的时代担当。从丰富理论研究、创新传播形式、实现知行合一的角度,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政治人、马克思主义理论践行的示范者的角色,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应有的新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3.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相互融合,对于当代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从而获得新时期处于文化自信状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途径。借助思政教育创新手段,强化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同时强化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文化自信等,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的思政教育质量并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铸魂育人和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针对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弱化问题,必须以理论的彻底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以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诠释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以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合理性.从理论、实践和现实三维视域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论逻辑、科学实践逻辑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价值逻辑,以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实效性,培育政治坚定、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新时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正确树立与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重要基地,是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以高校图书馆参与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引入课程思政与高校图书馆的耦合研究,论述高校图书馆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对大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性,从二者耦合的必要性探讨了相关的发展路径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图书馆依托课程思政全面提升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能力,成为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6.
高校历史学学科,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称"国史")两门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历史学教师在新时代,要充分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书育人,不断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笔者主要论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挖掘和利用思政教育资源,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7.
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文化自信培育至关重要。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下,少数大学生出现文化迷失的问题,无论是对个人或是国家发展,均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难度加大,面临诸多困境。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为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遵循。高校思政课教学亟需与时俱进,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实践依据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高校思政课的鲜明底色紧密贴合,与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目标相契合,与高校思政课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通。从实践价值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充分了解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指引,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程度,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从实践进路看,亟需守正创新拓展教学内容,积极主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新媒体教学手段优势,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四史”中蕴含着伟大的精神力量与智慧、深厚的理论与教育资源、丰富的实践经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精神力量。分析了“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四个自信"基本理念的提出,是我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根本要求,也是贯穿当前高校改革中的指导性思想。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年群体,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者,在高校教育中,一个学校的特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传承的过程,思想理论教育更是关键。这就要求要始终牢记道路自信是基础,理论自信是指导,制度自信是方向,文化自信是目的。在改革新时代,坚定不移地以四个自信为切入点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四个自信为核心去构建符合新时代的顶层设计思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一步确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新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更好推动思政教育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政类课程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提升思政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于大学生健康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高校通过提供思政类课程教育能够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和思想的新时代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随着我国党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存在,难免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高校思政类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提升思政类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顾璟 《江苏高教》2020,(9):101-104
思政教育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任务。江苏是红色资源大省,通过深入挖掘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内涵价值,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用好用活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江苏省革命文化资源概况,分析了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内涵价值以及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对江苏革命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路径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高校加强外语专业研究生思政教育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外语专业研究生的文化自信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尚未形成文化自信培育的合力、文化自信培养缺乏整体性、文化自信培育方式较为单一、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面临冲击.为此,高校在外语专业思政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强化文化自信协同育人、深化思政教育内容贯通、丰富文化自信培养方式、培养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等路径.  相似文献   

14.
<正>高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与责任。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多元文化交融,外来文化和意识形态与我国本土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剧烈碰撞,深刻影响着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念。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如何理性看待文化交融,巧妙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高校思政课教学,夯实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政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为理论规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耕读文化”与“工匠精神”为历史根脉,以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现实语境,对丰富高校思政课程的内涵、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价值。为有效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要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劳动素养、优化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这对于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实现教育强国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在如今文化激荡的多元环境之中,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新鲜血液和重要载体,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该文在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与新时代大学生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原因,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树立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承载着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学科理论水平深厚、技术实践能力扎实以及思想道德品质与意志精神高尚的社会主义优秀的接班人,并有力地肩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根据开放大学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是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研究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师、课堂四个维度入手,着力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体验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吸收营养、走向未来。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则必须充分了解党的历史。党史是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与意识形态引领的重要精神食粮。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党的认知,为思政教育供给充足素材,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理论深度,大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对引导当代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坚定“四个自信”意义深远。因此,应积极探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以中共党史为大学生未来人生打好红色底色,促使大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9.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强国战略指导思想的具体实践。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文化理性欠缺、文化信仰动摇、文化自信消解等问题,高校应厘清新时代文化强国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认同培育的时代意蕴,明确文化强国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理论知识素养、重视示范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重视网络空间教育”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文化自信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自信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有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结合中,认真研读经典文献、积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开阔视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