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学习共同体”为愿景的教学改革早在10年前就在世界各地展开。对此论述比较权威的应当是日本前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先生,他认为学校应当是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权的公共空间,是为了“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这一使命而组织起来的。这也是他所说的所有教学改革所必须遵守的三个哲学原理之---“公共性”原理。而要实现学生的学习权就必须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倾听所有人的声音,包括学生、教师、教材、家长,他们每一方都是学校的“主角”。而对教师而言必须要:能站在学生一面,也会站在教材一面,还要从家长一面考虑。  相似文献   

2.
以“学习共同体”为愿景的教学改革早在10年前就在世界各地展开。对此论述比较权威的应当是日本前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先生,他认为学校应当是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权的公共空间,是为了“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这一使命而组织起来的。这也是他所说的所有教学改革所必须遵守的三个哲学原理之——“公共性”原理。而要实现学生的学习权就必须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倾听所有人的声音,包括学生、教师、教材、家长,他们每一方都是学校的“主角”。而对教师而言必须要:能站在学生一面,也会站在教材一面,还要从家长一面考虑。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规定划片就近入学、免试入学等,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选择行为进行限制,其目的是方便就学,减轻家长负担,公平服务全体儿童发展。然而,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配置不均,学校之间差距过大,民办中小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选择”的作用。随着家长和学生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使得教育选择问题通过“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以分择校”等方式出现,而前两种方式有不断升级之势,成为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4.
就法律文本而言,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家上学”的合法性问题的核心是对“入学”这一义务教育法定形式的解释.根据扩大解释的法律解释方法,“入学”可理解为“进入义务教育内容的学习过程”,从而“在家上学”的法律性质可界定为“法益”.从权利关系来看,儿童的教育利益最大化是教育活动的应然目标,父母教育权与国家教育权的分配也应当以此为基础.“在家上学”是家长以个性化方式积极履行父母教育权并保障子女受教育权利的活动,具有法理上的正当性,能够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形式而存在,并在家庭和政府的合作间不断成熟.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公民“在家上学”的合法性,并将其纳入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5.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以外的其他人进行抚养和教育,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留守儿童不是学校的责任,但面对孩子的呼声和家长的无奈,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特别是直接和学生打交道的班主任更是应该义不容辞地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2001年起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以县为主”改革,逐步形成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对于农村基础教育而言,改革主要涉及县政府、县教育行政机关、乡镇教育办、乡镇学校、代课教师、公办教师、学生(家长)等利益群体.在改革中县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乡镇府与县政府之间就各自的职责与权限展开博弈,使得县教育行政部门、贫困乡镇、农村学校、学生和家长成为改革的受益人,同时也带来了乡镇教育办公室职能弱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全纳教育主张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通过合适的课程、学校管理、资源利用及与所在社区的合作来确保教育质量。要真正实现全纳教育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必须加强合作,即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制高点,真正的教育只有引发个体的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通过对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挖掘,获得自由与节制并存、权利与责任相应、欲望与能力匹配的理念,为教师和家长引导小学生自我教育提供理念和原则指导。教师和家长应借助“消极”教育中提出的正视儿童的“弱小”地位、培养儿童对物的归属、给儿童有节制的自由三种实践方式来为儿童的自我教育提供动力、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促使儿童不断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9.
儿童学习困难的问题是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本研究在系统地分析学习困难儿童的概念、成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干预策略,为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国家推行“一费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减轻家长的负担,确保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因而必将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资金投入必须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学生缴费仅仅是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收费很低,尤其像我们贫困的山岭学校,按最低标准也不能全部收取,每学期学校都有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没法缴杂费,学校收入的资金很有限,公用经费更加紧张,难以维持基本运转。“一费制”不可能包括所有的收费项日,如果不能完全实现“一费了之”,实行“一费制”遏制教育乱收费的初衷就会大打折扣。遏制教育乱收费,有时不一定是  相似文献   

11.
自《科尔曼报告》公布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对于学生学业成绩来说,学校投入与家庭投入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依然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利用我国东部和中部5省16个城市中小学校大规模测评数据,采用广义教育生产函数方法,运用两水平线性模型,分析了学校投入和家庭投入要素对教育产出(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代理变量)的影响效应。同时,采用Shapley值和Owen值分解技术,识别出对学校教育产出有较大影响的投入要素,得出以下4个方面结论:第一,除生师比之外,办学条件和教师质量等学校投入要素对教育产出结果有显著的正效应。第二,父母参与、父母教育期望等家庭投入要素对教育产出结果有显著的正效应。第三,对于小学平均学业成绩而言,来自家庭的相关投入更重要;对于初中平均学业成绩而言,则是来自学校的相关投入更为重要。第四,相比学校办学条件,教师质量对中小学校平均学业成绩变异的贡献度更大;而且,相比小学,教师质量对初中学校平均学业成绩变异的贡献度更大。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育生产效率的5点建议:一是调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优先保障初中阶段学校教育投入;二是改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入义务教育事业;三是通过校外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校本教研合作等途径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策略水平,尤其要重视提高初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水平;四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家庭教育的制度规范,强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督促父母积极参与子女教育生产过程;五是学校和社区应广泛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家庭教育实践培训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养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合生产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首先根据满意度理论提出义务教育满意度的假设模型,然后在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教育满意度的评价及择校意愿的数据基础上,采用模型检验方法对义务教育满意度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分析了满意度对择校意愿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的人口学变量对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教育满意度评价是影响家长择校意愿的心理变量,尽管家长是否最终做出择校行为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家长对政府和教师的满意度评价是具有显著作用的预测因素,学历、职业等人口学变量影响家长的满意度,作者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素养,对完善家庭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描述统计和结构方程的方法得出,目前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处在较低水平;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与子女教育获得呈显著正相关;课外补习在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与学生成绩间起中介作用;课外补习在中考政策了解度的中介效应高于高考政策和“双一流”政策。政府应从完善教育政策宣传路径,提升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引导家长合理参与补习教育,制定低产阶层参与补习的帮扶机制;优化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加快推动考试改革等方面提升家长教育政策认知度及教育获得感。  相似文献   

14.
钱晓敏  范勇 《中学教育》2022,19(1):54-62
家庭作业是连接家校的重要桥梁,也是引发家校冲突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家庭作业检查为切入口,分析冲突中教师的行为与动机,查探教师实施家校合作活动的能力和态度,并以此提升家校共育实效。通过对我国东部某S市820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1)教师应对家校冲突问题的行为表现总体较好,主张对话化解冲突。(2)教师对待家长个人意见态度矛盾,徘徊于"服务提供商"和"专业人员"身份定位之间。(3)教师认可作业检查的本质在育人,但部分教师动机水平较低。(4)教师关注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赞同家长灵活参与作业检查。对此,学校需要建立机制,提供有效支持与指导;教师需要与家长有效对话,积极承担教育职责;家长需要信任教师,有效发挥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在农村的全面实施,城市也开始对本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是,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却未能纳入“两免一补”政策的享受范围。免费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有义务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由于现行义务教育投入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义务教育法也没有明确规定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大多数农民工随迁子女被排斥在城市公办学校和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范围之外。建立由中央政府、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三方按比例共同分担机制。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纳入“两免一补”政策的享受范围,是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Christian knowledge used to be taught in the Norwegian state school as a compulsory subject for members of Lutheran churches. In 1997 this was replaced by a subject that is compulsory for all pupils, where both Christianity, other religions and secular world views are taught on an equal basis, although more time should be used on Christianity than other views. Some parents took the state to court because they wanted full withdrawal from the subject for their children. Having lost the case, the parents of four pupils then appealed to the UN’s Human Rights Committee, which in November 2004 gave a verdict supporting the parent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n evaluation project, asking parents, pupils and teachers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with the new subject, and also asking parents how they would prefer religions and world views to be taught. We focus on what we regard as the subject’s most central dilemma: how can the school contribute to giving the pupils and society a common cultural basi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both freedom of religion and parental rights are taken care of?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总结泉州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策略: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行为,努力创造平等、公平、和谐的教育环境;学校的规划设置应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其建设应与城市建设和谐同步进行,形成科学合理、均衡和谐、符合实际的学校布局结构;创造条件实行“集约式”办学,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结合旧城改造工程,优先扩大部分学校的校园面积,努力实现办学主要条件标准化、均衡化:加大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完善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促进设备设施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合理调配学校师资配备和结构,强化交流研讨和专业指导,不断提高区域内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加强教育政策宣传,坚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原则,合理调控生源入学流向。  相似文献   

18.
拉萨市“普九”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但是县初中学生文化基础差异较大,流失现象较严重,教师队伍非常年轻,管理人才缺乏,学校内部设施简陋。我们必须重视这些“普九”以后出现的新问题。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巩固学生人数,坚持分层次办学,加强教学工作的指导,认真培训年轻教师,大力培养后备干部,增加教育经费,落实目标管理,加大教育督查的力度,以使拉萨教育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吴丹英 《教育科学》2012,28(1):6-12
义务教育择校现象涉及的教育政策主体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学校、择校家长及学生、择校弱势群体等。各主体历经16年的博弈已深陷于择校困境之中。基于此,从博弈论角度探求其各自的价值取向及诉求,建构和分析各主体之间博弈模型,对择校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合理的解释,审视当前的教育政策制度缺陷应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years Icelandic schools have seen an increase in students with immigrant background. These changes require schools and teachers to respond to the educational needs these students may have.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amine these changes by looking at the experience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immigrant students regarding their education. As part of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38 teachers were interviewed in focus groups with a view to the challenges and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immigrant students. Ten parents were also interviewed individually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of Icelandic schools and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eachers are unsupported in their quest fo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at the Icelandic school system challenges foreign parents’ understanding of school as a traditional place for learn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addressing the lack of collaboration and discussion between both parties on students’ needs and parents’ expectations could improve the education of immigrant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