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宁武盆地南部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宁武盆地是我国典型的中煤阶构造残余盆地,勘探证实其南部具有很好的煤层气勘探潜力,但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尚不清楚。为此,分析了盆地南部主要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煤质特征、热演化程度与煤阶分布、煤储层物性等地质特征,通过构造特征、地应力分布特征、封盖条件分析,结合前期勘探成果,综合研究后认为:宁武盆地南部煤层气的富集受构造部位、应力场以及煤层顶底板封闭条件控制,构造上斜坡带煤层气富集高产,构造应力场低值区煤层渗透性好,封闭条件好的地区煤层气保存条件好。进而预测出W02井以东、W04井以南地区具有获得高产煤层气井的有利条件,是有利的煤层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2.
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富集高产控制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有效支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煤层气业务的发展,持续开展了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富集及高产控制因素研究,总结了阶段成果和煤层气开发实践经验。结论认为:沁水盆地高煤阶煤层具有低压力、低渗透率、非均质性强的特征;煤层气开采难度大,其富集成藏主要受煤质、煤层埋深、顶底板封盖性、构造、水动力条件等的控制;地下水滞留区构造翼部是富集高产的有利区域;面积降压、合理井型是实现煤层气井高产的必要条件。该成果为规模高效开发该煤层气田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富集高产主控地质因素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孙粉锦  王勃  李梦溪  梁宏斌 《石油学报》2014,35(6):1070-1079
沁水盆地南部以高阶煤储层为主,煤层气勘探与开发资料丰富。利用这些数据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构造解析及盆地分析等方法,分层次探讨了高阶煤层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及其控气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构造调整、水动力分区及顶、底板岩性分布等控制着煤层气的富集。顶、底板泥岩发育区、水动力滞流区、弱径流区以及构造调整弱或未调整区控制煤层气富集,预测了沁源-安泽、沁南-夏店、马必-郑庄以及柿庄-潘庄4个煤层气富集区。渗透率、构造部位控制煤层气高产,富集区的局部构造高部位埋深较浅的原生高渗带、深部裂隙发育带煤层气易高产,预测了安泽、夏店南部、马必南部、郑庄南部、樊庄中北部和樊庄南部-潘庄6个煤层气高产区。  相似文献   

4.
以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为例,结合原有的研究成果及实际勘探资料,包括煤阶、储层孔隙性、水动力条件和顶底板层的封盖性等资料,对煤层气高产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5.
我国聚煤盆地形成演化历史复杂,后期构造破坏严重,高煤阶煤储层更是多阶段演化和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明显,使得煤层气储层物性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单井产量普遍较低,煤层气开采难度大。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对构造、沉积、水动力等控气作用进行了分析,不能有效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煤层气探明率低、产能到位率低等难题。以华北油田沁南煤层气田成庄区块高产井的动、静态资料为基础,结合沁南气田其他区块煤层气的开发特点,对高产共性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煤储层微裂隙发育、渗透率高是煤储层高产的主要原因,煤储层富含游离气是高产的重要原因,其他因素如厚度、含气量、构造运动、水动力等为局部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成庄区块煤层气属于沉积控气,煤层排烃时期的煤储层封堵条件是煤层气井高产的主控因素。当煤层封堵条件好时,既有助于改善煤储层的物性,又使得煤储层富含游离气,为气藏的高产提供了物质基础。该观点不仅为煤层气高产区块选区评价提供了地质依据,而且对致密油气藏的甜点区评价也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煤层气储层品质、顶底板封盖品质及完井品质("三品质")对煤层气的富集高产起决定作用。充分利用测井、煤岩心化验分析等资料,在详细探讨了煤层气储层"三品质"各个主控因素的测井评价方法之后,采用有机融合各主控因素的手段建立了煤层气储层"三品质"的定量评价方法,并以此方法对研究区煤层气储层的"三品质"展开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所提出的一整套方法能够有效地对煤层气储层的"三品质"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与煤岩心分析化验、压裂动态排采基本一致;11#煤层气储层,中部区域的储层品质明显好于东北部、西南部,东北部又略好于西南部;整体上,11#煤层顶底板的封盖品质好,封闭类型以Ⅰ类、Ⅱ类为主,封盖品质好的区域位于研究区中部,较差的区域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和西南部;脆性指数大、煤层及其顶底板应力差大、煤层应力差异系数小,且煤体结构指数高的煤层,可压裂性强,压裂排采后产能见效显著。煤层气井要获得稳定高产,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储层品质和顶底板封盖品质,压裂层段的完井品质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成庄区块是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最为成功的区块之一。为了指导相似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区块的勘探开发,基于大量的勘探开发实践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室内实验、测井解释、构造解析、数值模拟及递减分析等方法,系统开展了该区块煤层气成因、成藏条件及产气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具备构造简单、煤层展布稳定、埋藏深度浅、有机热成因气、含气量高、渗透率高等优越的成藏条件;该区高产井比例高(占总井数47%),具有单井平均产量高(介于4 000~7 000 m3/d)、采收率高(预计采收率为55.1%)等产气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的控气作用机理,结果认为:构造热事件提高生气能力,改善了物性,封盖条件与水动力优势配置,利于煤层气富集;张性水平应力分布区及煤矿卸压应力释放区的煤储层渗透率高,利于储层高产。  相似文献   

8.
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开采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煤层气的存储状态及煤层所处的构造位置,将煤层气划分为自生自储吸附型、自生自储游离型和内生外储型3种成藏模式,不同成藏模式的富集高产机制不同。基于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阜新及铁法盆地不同层位煤层气甲烷含量及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研究,煤层气成藏期可划分为早期成藏、后期构造改造成藏和开采中二次成藏3个时期,特别指出了开采中窜位和窜层引发二次成藏的条件。利用沉积相分析厚煤层的层内微旋回,细划分出优质煤层富含气段;进一步利用沉积相探索成煤母质类型及其对煤层气高产富集的控制作用,阐述了构造应力场及水动力对煤层气成藏的作用机理。最后,总结了煤层气的开采特征,指出煤层气井开采中包含阻碍、畅通和欠饱和3个开采阶段,欠饱和阶段可划分为多个阶梯状递减阶段;并认为由构造部位和层内非均质性的差异形成了自给型、外输型和输入型3类开采特征。  相似文献   

9.
二连盆地霍林河地区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低煤阶煤层气的勘探,但已有的资料表明,目前对低煤阶煤层气藏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此,以我国典型的低煤阶煤层气区——二连盆地霍林河地区为例,对该区煤层气地质特征和煤岩煤质及煤岩演化程度、煤储层渗透性、煤层含气性等煤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构造条件、封盖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3个方面研究了煤层气藏主控因素及保存条件。结论认为:霍林河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有利,具有煤层厚度大、煤层埋深较浅、煤储层渗透性好、含气量较高、封闭保存条件好等特点;保存条件是该区煤层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且封闭条件好的浅部是煤层气富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0.
吐哈—三塘湖盆地煤层气资源丰富,但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机制认识不足制约了该区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为此,在系统分析煤系地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从沉积环境、构造特征、封盖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分析和总结了煤层气富集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并明确了该区煤系气的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1)古地貌和古环境控制煤岩的发育程度,稳定的正向构造是煤层气富集指向区,顶底板稳定的泥岩封盖条件是煤层气富集的必要条件,地表水补给是晚期生物气生成和富集的关键;(2)该区煤层气成藏可划分为缓坡区多气源补给煤层气富集、山前带复杂断块浅层煤层生物气、深层砂煤共储煤系气富集以及南部残余凹陷深部洼槽区煤层气富集4种模式;(3)条湖凹陷—马朗凹陷北部斜坡带、台北凹陷北部山前带西段浅层是煤层气最有利目标区,淖毛湖凹陷东部、沙尔湖凹陷东洼槽是煤层气较有利目标区,台北凹陷核桃沟—柯柯亚、鄯勒、照壁山—红旗坎、鄯善—温吉桑、疙瘩台构造带以及条湖凹陷中部构造带是煤系气富集有利区。结论认为,低煤阶厚煤层煤层气可以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吐哈—三塘湖盆地深部煤层气资源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1.
����-���ص���ú�����⾮�ۺ��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重点介绍了大宁—吉县地区煤层气测井的综合研究成果。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将测井资料与岩心资料对比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煤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提供了包括煤层含气量在内的煤储层参数,并利用该地区6口井的测井资料进行了区域性的综合评价,从煤层的横向展布、纵向埋深、盖层质量、地质构造、区域煤层气含量及煤层工业组分的变化情况、煤层力学参数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为区域煤层气整体评价提供有价值的测井信息,为下一步的煤层气勘探和开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沁水盆地盖层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煤层气藏封盖机理探讨开始,分析了沁水盆地以及其他含煤盆地煤层气富集与盖层的关系。研究认为,实际上盖层对煤层气的保存同样重要,煤层气藏对盖层封盖性的要求就是要使煤层能够达到最佳的吸附量或含气量。研究结果:①良好的盖层条件可以减缓煤层气的散失,同时可间接抑制煤层气的解吸; ②具有封盖性好的上覆盖层(顶板)和下伏隔层(底板)的煤层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③煤层埋藏太浅,盖层封盖条件变差,不利于成藏;④埋深适中,具有稳定分布、封盖性好顶底板的煤层有利成藏。沁水盆地盖层与含气量的关系说明,盖层厚度大、泥质含量高、高突破压力和一定的埋深对煤层气的保存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其运聚机制和气藏模式与常规天然气均不相同,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我国煤层气产业化的进程。利用高温、高压岩心测试分析技术为基础,充分考虑煤层气的吸附解吸特性,嫁接常规天然气成藏模拟技术,建立了国际上第一台煤层气成藏模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煤层气成藏模拟装置能模拟煤层气储层的温压特征,探索煤层气运聚机制,特别是煤层气藏是如何保存的,煤层气如何运聚的,煤层气藏压力系统是如何变化的。模拟技术充分考虑煤层气保存条件、煤层气运聚规律、水文地质条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模拟工作,在沁水高煤阶区域和吐哈低煤阶区域开展对比模拟,取得了以物性变化二元论为代表的一批新成果,查清了渗透性和水文地质条件对高低煤阶煤层气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й�ú�����γɵ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煤层气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长期以来,由于对我国煤层气形成地质条件、煤层气富集区的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缺乏系统的认识,导致煤层气勘探成功率低、效益低。文章通过对我国煤层分布、煤变质规律、煤岩吸附性、煤层孔渗特性、煤层含气性及含煤盆地或含煤区地质构造背景等方面的综合研究,阐述了我国煤层气地质特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分析了聚煤区不同基底类型含煤盆地的煤层气勘探潜力,认为我国煤层气富集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指出我国今后若干年的煤层气勘探重点应是华北若干大型煤层气富集区,并以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为煤层气勘探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贵州西部上二叠统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类型及其成藏意义,整理、分析了六盘水、毕节和遵义地区共18口井的取心分析化验资料,包括含气量、气体组分、稳定同位素和等温吸附等。结果显示:煤层平均含气量为14 m3/t;煤层气甲烷平均浓度为96.12%,干气特征明显。甲烷碳同位素δ13C1(PDB,下同)值主要位于-36‰~-34‰之间,受热演化分馏作用影响,随RO,max值增大而变大。煤层气在Whiticar成因图版中主要位于热成因扩散运移分馏区。与含气饱和度相比,吸附饱和度(V/VL)能更好地表征煤层气保存条件和解吸逸散程度,其值与δ13C1存在很好的负相关关系,主要机理为煤层气的解吸分馏作用,该机理还很好地解释了煤层气向斜控气规律。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地温梯度、埋藏史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沁水盆地煤层的热演化过程及其对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作用。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阳城地区和西部霍州地区的煤层热演化史和煤层气地化特征的对比研究表明,演化程度最高的地质时期决定了煤层气的组份和组份碳同位素特征,即是决定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关键地质时期,如沁水南部晋城地区的3#煤层在早白垩世末的Ro值达到2.4%~4.2%的最大值,从而形成甲烷碳同位素分布为-29.9‰~-36.7‰的煤层气;三叠系末期,霍州地区2#煤层处于成熟阶段(Ro=0.8%~1.2%),决定了该地区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分布为-47.6‰~-51.7‰。反之,煤层气的组份和组份碳同位素特征也反映了煤层所经历的热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基于煤田地质勘探资料,分析了寿阳—阳泉煤矿区主力煤层含气量的区域分布规律和中奥陶统灰岩、太原组灰岩和山西组砂岩的地下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特征,探讨了煤层含气量与地下水水位或矿化度之间的耦合关系,得出了地下水滞流地区,矿化度高、煤层含气量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深部煤层气成藏条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盆地是我国煤、油、气共生盆地之一,开展该盆地东部凹陷深部煤层气成藏条件评价,对于优选煤层气有利探区,实现该区煤层气与常规油气共采具有重要意义。从气源条件、储集条件和保存条件3个方面,分析了东部凹陷深部煤层气的成藏条件,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东部凹陷具有煤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变质程度低、含气量低、含气饱和度高、埋藏较深、煤层气地质储量丰富及保存条件良好等特点,认为该区煤层气成藏条件较好,能够实现与常规油气共采,具有很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探讨煤对甲烷气体吸附—解吸机理及可逆性,作者从物理化学和界面化学以及现代煤层气吸附理论的角度,并通过系统的煤对甲烷气体吸附—解吸可逆性物化模拟实验,进一步科学地求证了煤对甲烷气体吸附—解吸可逆性问题。根据理论分析和实验成果,明确地提出了:①煤对气体分子的物理吸附特性决定了吸附与解吸的可逆性;②吸附在煤内表面的甲烷分子被解吸需要一定的能量,以摆脱煤表面与甲烷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因此解吸过程会不同程度地滞后于吸附。  相似文献   

20.
淮南潘集、张集煤矿次生生物气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淮南煤田不同矿区煤层气的成因类型对于整个煤田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意义重大。为此,利用地质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淮南煤田主要矿区--潘集煤矿和张集煤矿煤层气的成因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煤层气组分表现出了甲烷含量高、重烃和二氧化碳含量低的干燥气体的特征,与国内外含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的组分特征一致。虽然该区煤岩的热演化程度已处于热成因气的生成阶段,但煤层气的δ13C1值的总体分布范围为-56.7‰~-67.9‰,仍属于生物成因气的分布范围。煤层气的δ13C2值主要分布在-22‰~-29‰,反映了乙烷的热成因特征,指示了该区的煤层气为热成因乙烷和微生物成因甲烷的混合。淮南煤田具有适合的煤阶、区域强烈隆升使煤层被抬升到浅部、地表水渗入煤层、生物气生成的最佳温度等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生成的有利地质条件。因此,有利的地质条件、煤层气的组分与同位素显示的特征,相互印证了淮南煤田煤层气中有次生生物气存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