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张天蓝 《科学通报》1992,37(13):1184-1184
激发态氧化还原电位~*E是考察激发态物种参予的电子传递过程所需的重要参数。虽已有人尝试用电化学法测~*E,但迄今未见成功的实测数据报道。与相应的基态物种相比,激发态物种的电极反应确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朱荣顺  戴树珊  叶松 《科学通报》1997,42(7):717-719
近些年,过渡金属离子与一些小分子的气相反应研究是一相当活跃的领域.Clem mer等实验研究了Sc~ ,Ti~ ,V~ 与氨的反应.对脱H_2反应:M~ NH_3→M~ NH H_2,主要是通过氧化加成一个N-H键形成中间体H-M~ NH_2,此中间体对Sc~ 而言是单重态的,对Ti~ 而言是双重态.参与反应的离子,当它们的电子态不同,其反应活性也不同,他们用“自旋守恒”概念来解释.自旋守恒的关键是考虑插入中间体H-M~ -NH_2,比如:V~ 参加的反应,V~ 的4个价电子…-NH_2的基态必定为三重态,这样,V~ 的激发态a~3F比其基态a~5D反应活性高,因为激发态a~3F与比较稳定的中间体保持了相同的自旋.  相似文献   

3.
以区位异构化的氨基萘酰亚胺(NI)为吸光基团,通过炔键将2个NI区位异构体分别连接到2,2′-联吡啶配体上,制备了2个环Ir(III)配合物.利用稳态吸收与发光光谱、瞬态吸收与发光光谱,并结合理论化学计算,对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与已报道的同类Ir(III)配合物相比,新配合物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得到了增强(如在504 nm处摩尔吸光系数达到12000 L mol?1 cm?1),三重激发态寿命得到了延长(达到24.1?s,传统Ir配合物的三重态寿命一般短于5.0?s).此外,纳秒时间分辨瞬态吸收谱以及自旋密度的DFT计算表明,配合物的T1激发态具有明显的配体激发态的特征(3IL激发态),而不是传统Ir(III)配合物的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激发态(3MLCT激发态).由于新Ir(III)配合物具有强可见光吸收、长寿命三重激发态,所以配合物表现出了较强的三重态湮灭上转换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引入合适的有机吸光配体,采用与配位中心共轭连接的分子结构设计模式,可有效增强配合物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延长三重激发态的寿命;同时,具有区位异构有机吸光基团的Ir(III)配合物,表现出很大差异的光物理性质.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制备具有可见光吸收能力的Ir(III)配合物,以及研究有机吸光基团三重激发态.  相似文献   

4.
由咔唑衍生物基团与不同芳撑二烯基团交替共聚合成了系列发光共轭聚合物, 探讨了此类聚合物的光诱导电荷转移性质. 以荧光光谱为主要手段考察了此类聚合物与C60在苯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发现其荧光猝灭行为符合所谓“作用球”模型. 此猝灭过程与激发态能量在聚合物中的扩散过程有关, 激发态能量扩散的有效范围即“作用球”范围. 在此意义上求出的各聚合物“作用球”半径的大小顺序与聚合物激发态寿命有关. 为了进一步研究聚合物激发态构型对其双分子猝灭行为的影响, 我们还考察了对二氰基苯(DCB)对其中的两种聚合物荧光猝灭过程的温度效应, 结果表明: 聚合物激发态分子呈平面构型时有利于其与猝灭剂分子的有效碰撞, 从而有利于进行能量(电荷)转移.  相似文献   

5.
你问我答     
问:为什么有时触摸屏不能马上做出反应? 答:触摸屏有多种不同方式。使用“电容感应式”触摸屏时,我们的手指会吸收屏幕和微小直流电中的电荷,从而实现电荷转移。如果带着手套使用会造成电荷转移受阻。  相似文献   

6.
采用基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皮秒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和飞秒瞬态吸收光谱,研究了溶剂的空间位阻及多羟基官能团对3,3′-二(3-磺丙基)噻菁三乙胺盐激发态异构化无势垒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长链单羟基醇类溶剂不同,由于受溶剂立体阻碍或所含羟基数目的影响,基态漂白信号具有不同的“短时间”行为,另外,荧光寿命与溶剂黏度并不呈现通常的线性关系;但在同一种溶剂中荧光寿命仍具有波长相关性,即随着检测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瞬态组分寿命增长,以上结果与飞秒荧炮上转换技术测定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了染料激发态的异构化是一个无势垒过程。  相似文献   

7.
段春迎 《科学通报》1992,37(13):1187-1187
自从联吡啶钌光催化分解水的能力被人们认识以来,围绕Ru(bpy)_3~(2+)深入研究了这类具有光敏性配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化学反应性,氧化还原性,激发态的反应性,光诱导分子内和分子间电子转移和能最传递过程以及光化学取代反应等光化学和光物理过程。二茂铁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类经典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从其产生到现在一直是配位结构化学和无机光化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其对Ru(bpy)_3~(2+)等光敏剂的猝灭作用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8.
杨钢 《科学通报》1986,31(4):268-268
我们曾报道在微量氧存在下芳香叔胺可以引发含有α-甲基或醚键结构的烯类单体的聚合,提出了胺—O_2复合物的氧化—聚合机理。 芳香叔胺作为电子给体与分子氧形成电荷转移复合物已有光谱证明。从结构上看,胺—O_2复合物中的分子氧若接受胺分子的一个电子便生成负氧离子自由基(O(?))及胺正离子自由基。 肾上腺素是一个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儿茶酚衍生物,含有易被氧化的邻二酚结构,其氧化已有很多研究,并认为是通过O(?)机理。胺—O_2复合物能否氧化肾上腺素,文献未有报道。本文简要报道在四氯化碳存在下芳香叔胺促进的肾上腺素光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9.
宋小清 《科学通报》1990,35(16):1238-1238
香豆素衍生物(Coumarin derivative)是一类重要的“蓝-绿”区激光染料。这类衍生物分子的光物理特性对周围微观化学环境十分敏感,近年来作为荧光探剂已广泛用于化学和生物学研究领域。香豆素衍生物分子的光物理特性研究已有许多报道。Jones等研究了在7位上有不同胺基取代物的香豆素衍生物分子荧光寿命和量子效率的溶剂效应,提出了一个分子无辐射跃迁衰变模型,即这类分子的强荧光发射的平面型分子内电荷转移激发态(ICT)可  相似文献   

10.
方维海 《科学通报》1993,38(13):1188-1188
1 引言目前激发态反应的理论研究大多局限于小分子,一是因为光化反应的机理相当复杂,二是因为激发态反应途径中的中间体、过渡态等构型难以优化,且要花费大量计算机时.人们研究较多的是小分子甲醛.对于稍大的分子如甲酸,仅见到有关光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其机理的理论探讨未见报道.丙烯酸是最小的不饱和羧基化合物,由于共轭效应的存在,使得丙烯酸具有特殊的光谱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气态丙烯酸热脱羧反应的动力学分析和理论计算已有报道.Robert 等人对气态丙烯酸的光致脱羧反应,从实验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  相似文献   

11.
魏俊发  石先莹  何地平  张敏 《科学通报》2002,47(21):1628-1630
以钨酸钠与含氮和/或氧双齿有机配体原位(in situ)形成的络合物作为催化剂,在无卤素、无有机溶剂、无相转移催化剂条件下,实现了30%过氧化氢催化氧化环己醇为环己酮的反应。考察了13种不同的配体对环己醇氧化反应的催化作用,其中邻菲咯啉、草酸为配体时环己酮收率最好,分别达96%和95%以上。水杨酸,8-羟基喹啉和3,5-二溴水杨酸为配体时,也有很好的催化效果,环己酮收率超过90%,选用廉价的草酸为配体,对反应条件的优化研究表明,氧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环己醇:W:草酸:30%H2O2的摩尔比为100:2:2:120,反应温度85-90℃,反应时间12h,环己酮收率95.19%。  相似文献   

12.
王殿勋 《科学通报》1984,29(22):1373-1373
人们知道,硝基芴酮是类强电子受体化合物,可与咔唑等电子给体形成电荷转移复合物,具光导性而用于静电复印和感光胶片研究中。我们曾对这类作为电子受体的电荷转移复合物做了系统的研究,包括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确定了硝基芴酮与N-乙基咔唑电荷转移复合物的电荷转移量(p)。但是共轭π体系作为给体的硝基芴酮电荷转移复合物至今未有文献报道。为此,我们合成了不同硝基芴酮与芴的电荷转移复合物。本文报道这类电荷转移复合物的XPS研究,实验结果不但明确表明复合物的形成,同时,按照Grobman等对TTF-TCNQ的XPS研究中所建议的相对面积法求算了这种共轭π体系的电荷转移量(p)。因而本术是体现共轭π体系电子电荷转移的明显例证。  相似文献   

13.
赵良仲 《科学通报》1983,28(1):28-28
进入七十年代以来,电荷转移复合物型有机导体的研究得到迅速的发展。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导电性质与其电荷转移程度之间有密切关系,因此定量地了解电荷转移程度对有机导体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电子给体DIPSφ_4(即3,3′,  相似文献   

14.
刘有成 《科学通报》1987,32(19):1465-1465
研究谷胱甘肽(1)通过消毁自由基而保护生物体的作用有重要意义。作者前曾报道,1与哌啶氮氧自由基(2)在广泛pH范围内的反应,发现在酸性介质中被氧化成磺酸(GSO_3H),在碱性介质中被氧化成二硫化物(GSSG)。为了解该反应的机理,作者进一步研究了碱性介质中的反应动力学与机理。  相似文献   

15.
杨俊林 《科学通报》1994,39(2):133-133
半导体材料光催化行为的研究是光合作用以及太阳能储存和转换的核心问题.半导体颗粒与溶液界面的电子转移是控制催化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静电吸引作用溶质被吸引到半导体颗粒表面可以提高彼此之间电荷转移的效率.近年来,通过把半导体材料制备成胶体体系可以提高光诱导电荷转移效率.但如何进一步增进电荷转移效率是人们非常感兴趣和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鉴于环糊精能与特定的分子形成包合物,从而可加速其某些反应并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用环糊精对半导体胶体表面进行改性是提高其光诱导电荷转移效率的途径之  相似文献   

16.
C60衍生物的光电导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设计合成了2个C60衍生物(化合物1和2)。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它们的氧化还原性质,并对这3个化合物掺杂PVK体系进行光电导性能研究,测得了光致电荷衰减曲线,以探讨C60衍生物的还原性与光电导性之间的关系。发现PVK经富勒烯及其衍生物掺杂后,电荷产生效率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不同的掺杂体系,电荷产生效率也有明显的差异,这与掺杂剂的还原性质的强弱是一致的,证明了富勒烯及其衍生物与PVK之间在电荷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李文杰 《科学通报》1994,39(14):1292-1292
近年来,一些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特性的共轭π-电子体系化合物以其独特的结构及光物理光化学性质引起了光化学家的重视.这类化合物的光谱对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一般都是溶剂显色型化合物,其激发态偶极矩往往大于基态偶极矩.这些在光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独特性质与行为,使之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光功能材料,如荧光探针、激光染料、有机非线性光  相似文献   

18.
在金属离子(指常见的ce~(3+)、Mn~(2+)及Fe(phen)_3~(2+),phen表示邻菲罗啉)的催化下,酸性溴酸盐氧化一些有机物时会发生化学振荡反应,而在某氧化过程中,有的中间物(如Br~-)的浓度,可出现2至3次极大值,振荡次数较少,被称为寡振荡反应。这类反应与生物钟现象类似,因此研究这类反应,尤其是氨基酸的寡振荡反应,可解释生命体内普遍存在的振荡现象。本文简要报道研究谷氨酸(以Gla表示)-KBrO_3-Mn~(2+)-Fe(phen)_3~(2+)-H_2SO_4体系的寡振荡反应的实验。  相似文献   

19.
H原子与NH自由基反应的微观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原子模型的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NH与H反应的动力学过程。计算中选用由ab initio计算结果拟合而得的LEPS势能面,在反应的最低能途径上存在一个早期势垒。计算结果表明,反应产物H2分子以向后散射为主。根据对反应轨线的分析,证明该反应为直接反应。反应产物处于振动激发态,而转动却较冷。根据反应的势能面特征和反应轨线,可以对反应机理进行很好地解释。  相似文献   

20.
13C激发态中子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量了入射能量11.8MeV的^12C(d,p)^13C转移反应角分布。通过DWBA计算的角分布与实验角分布的比较,抽取^13C基态和第一激发态的最后一个中子的密度分布。同时,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对^13C的相应核态的性质作了深入地研究。实验和理论的密度分布都表明,^13C第一激发态为中子晕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