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清明黄帝文化学术交流会"于2015年4月3-4日在西安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七十余名学者围绕"黄帝与黄帝文化"、"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大会共收到论文六十余篇。现摘要综述如下。一、黄帝与黄帝文化黄帝是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文化更是中国文  相似文献   

2.
"两黄"文化,就是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因为,河南新郑,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故里、故都;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把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研究透了,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根脉和主流把握住了,也就能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更好地认识河南的历史和现实,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建设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造福中国人民,影响国际社会,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3.
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黄帝陵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继往开来的庄严圣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缅怀黄帝功德,发掘黄帝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人文精神,承传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4月2—6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交流会在西安隆重举行。大会共收到论文七十余篇,来自海峡两岸及海外的七十余位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一、黄帝陵与黄帝文化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黄帝文化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4月2—3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学术交流会在西安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七十余位学者围绕"黄帝陵与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文化传承"、"文化认同与文化创新"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大会共收到论文七十余篇。现摘要综述如下。一、黄帝陵与黄帝文化黄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8月19日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这样高屋建瓴的评价,值得认真思考。他又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为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挖掘并运用好这种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就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蒙以养正,圣功也.'""蒙以养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理念,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张载对此十分重视,他的"蒙以养正"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积极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用心领悟.  相似文献   

8.
张岫峰  许思来  刘鹤年 《寻根》2007,(5):132-135
被视为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三经":《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和《黄帝外经》,是中华养生文化的主要载体。汝州崆峒山是中华养生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又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推动高校开设中  相似文献   

11.
正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学术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两个基础: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指导,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值得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4月3日至5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清明·弘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学术交流会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来自内地和港澳台的80余位学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现代价值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陕西省副省长王莉霞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思想史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教授作了题为《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的主题发言。学者耿云志、赵馥洁、赵世超、洪修平、张国刚、韩震、王斯德、孙晓生、刘  相似文献   

13.
正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当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密切关联。早在1998年世纪之交之际,中国道教研究的主要奠基者卿希泰先生就指出:"我国的道教文化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应有的地位"~(1),也就是说,在中国道教研究这一门高度国际化的学问中,中国学者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具有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萧萐父先生曾在四川求学任教,为当代四川哲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是萧先生一贯的学术旨趣。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新时代对道教文化作出现代性诠释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萧萐父先生的学术旨趣以及一些具体的科学论断出发,在学理上回答新时代对道教文化进行现代性诠释的理论依据、解读方向、以及具体途径等问题。我们认为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是道教文化现代性诠释内蕴的理论根据,同时这种诠释应以与现代科学精神相调适为解读方向,提倡仙寿合修,从医学养生学视角诠释"神仙信仰"为关键途径。从而推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从1984年正式成立研究所开始,即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数十年来,在张岂之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薪火相传,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教育成果时有涌现,形成了稳定而独特的教育教学传统和风格。概括而言,即坚持文化育人理念,强调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配套教材的编写,加强科研教学团队建设,发掘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化育人传统,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对中华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6.
发扬道学精萃,促进社会文明──《中华道学文化丛书》序薛永新中华道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又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道教之学,历来崇尚黄帝。黄帝是世所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创始者,五千年的伟大中华文明皆同黄帝有着千丝万...  相似文献   

17.
正在弘扬创新教育、智慧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对当代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古代远离尘嚣闹市之所,禅师古德的说教艺术对当代教育价值有着深刻的启示。作为禅宗的宗经宝典,《坛经》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唯一一部由中国僧人撰述被称为"经"的佛典,其说教文化中蕴涵着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自信是国家兴衰的命脉,是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石。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传基因中产生发展起来的。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阐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11月30日,他在  相似文献   

19.
2005年4月4日至8日,由黄帝陵基金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延安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和延安举行,出席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学者50多人,开幕式由研讨会组委会副主任、黄帝陵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保华主持,研讨会组委会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文彬致开幕词.到会学者多是学有专精的著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思维方式和方法,展开讨论,就黄帝祭祀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  相似文献   

20.
正君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孕育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华儿女奋进向上的道德风貌,它在铸就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君子文化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它体现了中华文化重人文教化、强调"学以成人"的重要特点。君子作为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努力向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