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对孵化后1~50日龄短蛸(Octopus ocellatus)幼体的体重、全长、腕长及胴长进行测量,观察并分析其早期生长变化特征。在水温为22℃~24℃的养殖条件下,初孵短蛸平均全长为10.03 mm。11日龄幼体开始营底栖生活,以此为分界线划分为浮游期和底栖期。 结果显示,1~11日龄浮游短蛸体重增长为立方函数增长类型,y = 0.0001x3 – 0.0019x2 + 0.0098x + 0.0409;11~50日龄的底栖短蛸体重增长为指数函数增长类型,y = 0.0284e0.092x。在1~50日龄短蛸幼体的生长过程中,体重(g)与全长(mm)呈立方函数关系,y = –8e–07x3 + 0.001x2 – 0.011x + 0.099;全长(mm)与腕长(mm)呈线性关系,y = 1.314x + 4.952;体重、全长及腕长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y = 6e–05x3 – 0.003x2 + 0.036x – 0.03、y = 0.0004x3 + 0.002x2 + 0.307x + 10.604、y = 0.0004x3 – 0.007x2 + 0.364x + 4.205。通过研究短蛸幼体的生长发育特征,从而加深了对幼体生长的了解,并为短蛸人工繁育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真蛸(Octopus vulgaris)早期幼体生长发育特征,在室内水泥池育苗条件下,研究了孵化后1~100日龄真蛸的形态变化特征,并对1~49日龄真蛸的全长、腕长、胴长、胴宽、体重及最长腕的吸盘个数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在盐度为30~32,水温为18.6℃~26.0℃条件下,初孵仔蛸平均全长为(3.05±0.11) mm,大部分初孵仔蛸外卵黄囊在出膜前已吸收完毕,1日龄仔蛸已开口摄食,17日龄稚蛸开始摄食糠虾,35日龄稚蛸开始营底栖生活,60日龄体色由透明发育为乳白色,80日龄体色已与成体相同,100日龄除性腺外,各器官发育成熟,形态特征与成体基本一致。研究表明,真蛸早期(1~49日龄)发育过程中,体重与全长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5×10–5x3– 0.0009x2+0.0072x–0.0132;全长与腕长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0.0012x3+0.0492x2+0.0243x+0.2179;全长、体重、腕长、胴长、胴宽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0.0001x3+0.0105x2–0.0122x+3.0562、y=–2×10–7x3+4×10–5x2–0.0004x+0.0034、y=–0.0004x3+0.0247x2–0.1037x+0.8214、y=–0.0004x3+0.0124x2 +0.0749x+1.4757、y=–3×10–5x3+0.0025x2+0.0354x+1.4026。依据营养类型、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等参数,将真蛸早期发育分为仔蛸期、稚蛸浮游期、稚蛸底栖期和幼蛸期4个时期。  相似文献   

3.
春季繁殖仔、稚鱼的生长与摄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春季繁殖的鮸(Miichthys miiuy)仔、稚鱼的生长与摄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22.5~29.0℃时,全长、肛前长、体高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4.9069%、4.6815%、3.5532%和11.9672%。49日龄鮸稚鱼个体间生长差异中以体高差异最小,最大与最小相差1.625倍,体质量差异最大,最重与最轻相差2.231倍,进入稚鱼期后容易出现相互间残杀。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y=2.6669+0.2354x-0.0096x^2+0.0003x^3,R^2=0.979: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式y=0.1755e^0.126x,R^2=0.961:全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式y=9.3852-4.1574x+0.4698x^2-0.0029x^3,R^2=0.999。孵化后2.5d开始开口摄食,实验用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春季繁殖鮸仔鱼8日龄前摄食率为70%~80%,饱食率低于5%:9日龄以后的仔鱼摄食率达到90%~100%,饱食率仍仅有5%~10%;35日龄稚鱼摄食率达100%,饱食率10%~20%。春季繁殖的鮸仔鱼卵黄囊吸收耗尽所用时间较自然繁殖的秋季鮸提早1~2d,而油球吸收完毕时间则晚1~2d。[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46-452]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需求,本研究采用刚孵化的短蛸幼体作为实验材料,首先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短蛸幼体的摄食行为,然后通过投喂不同的饵料,对短蛸幼体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卤虫无节幼体密度从0.1个/ml上升至1个/ml的过程中,密度在0.1个/ml时短蛸初孵幼体摄食量高;1–2 d龄幼体和2–3 d龄幼体有较为强烈的摄食行为,因此,需要从孵化第2天开始重视短蛸幼体的饵料情况。晚上是初孵幼体的摄食活跃阶段,在室内光和黑暗条件下均表现出高摄食量。投喂混合饵料时,短蛸幼体有较高的存活率和增长率;初孵幼体(0.03 g)培育过程中,卤虫无节幼体是关键饵料;当幼体开始附底(0.1 g)时,应及时进行饵料转换,虾苗和贝肉是附底幼体的重要饵料。该研究结果对短蛸规模化苗种繁育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工育苗条件下银鲳仔稚幼鱼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50d银鲳仔稚幼鱼的摄食行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0~24.0℃时,初孵仔鱼~12d为仔鱼期,13~40d为稚鱼期,41d起转为幼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489%、3.228%和5.371%。45d银鲳幼鱼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生长虽有差异,但不会造成相互间的残杀。鱼苗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4.6233-0.0352x-0.0088x2 0.0003x3,R2=0.996;全长与肛前长的关系式为y=1.6929 0.0927x 0.0018x2,R2=0.978;体高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8424 0.0168x 0.0053x2,R2=0.990。银鲳孵化后3d开始开口摄食,试验用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在仔鱼阶段其摄食率为25%~100%,饱食率为25%~80%;到稚幼鱼阶段摄食率均达到100%,饱食率60%~88%。银鲳消化时间随生长发育而延长。摄食高峰基本出现在白天,属白天摄食类型。  相似文献   

6.
短蛸繁殖行为及胚胎发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对短蛸(Octopusocellatus)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在人工养殖环境下,选用成体短蛸培养1个月后(五月份)即产卵。观察发现,雌蛸一直对其卵子进行看护,直到幼体孵化出膜,随后两周之内雌蛸相继死亡;受精卵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根据Naef的划分标准,短蛸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20期,期间胚胎经历2次翻转,受精卵的孵化水温为16~21℃时,第1次翻转发生在第15天,胚胎原基由动物极转向植物极;第2次翻转发生在第40天,胚胎由卵柄端转向卵柄相对端;从受精卵到幼体孵化出膜共经历41d;刚孵化出的幼体为浮游型,浮游期12d左右,之后营底栖生活。本文系统地描述了短蛸的繁殖行为和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旨在丰富短蛸繁殖生物学和胚胎发育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为开展大规模开展短蛸人工育苗、养殖以及人工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海蜇浮游幼体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描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从碟状体发育至幼蛰的形态变化特征,首次观察到了消化腔残留通道口的愈合过程,并重新对海蜇浮游幼体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义.依据苗种培育与生产实际采样,在水温20±1℃,盐度28~29,pH为7.8~8.2条件下,初生碟状体(伞径2~3mm)经过20 d的培养,棒状附着器形成,发育成为幼蜇(15~20 mm).测定分析了人工培养的初生碟状体到幼蜇的摄食量和生长规律(伞径和体重),2~20 mm的海蜇幼体伞径日生长率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2.748 8e0.1018x,体重与伞径的关系式为Y-6×10-5-0.5χ3.5475,摄食量与伞径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43.537χ1.775.  相似文献   

8.
对池养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作了较深入研究.仔鱼的混合营养期短,仅2~3 d,并处在开食期内,开口摄食率低.5日龄仔鱼全长4.31 mm,开口饵料主要为100~150 μm轮虫:稚鱼饵料为350~800 μm裸腹溞、枝角类幼体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并逐渐转为枝角类为主:后期稚鱼可驯化摄食人工混合饲料.仔、稚、幼鱼具明显的昼夜摄食节率,属晚间摄食为主的昏晨摄食型鱼类.体长与日龄呈直线关系,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其曲线回归方程为W=0.0112L3.1827,b=3.1827,接近于3,属等速生长型.  相似文献   

9.
短蛸幼体同类相残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条件下,对短蛸幼体(平均体重0.03~0.66 g)进行同类相残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同规格的小规格幼体较大规格幼体日相残率高,相残最严重的时期是在平均体重0.03~0.08 g阶段,当平均体重0.23 g以上时,相残行为较弱,当平均体重0.66 g时,幼体基本不再相残。②放养密度高低、饵料是否适口和有无遮蔽物对日相残率影响显著。③温度对短蛸幼体的相残行为有影响。④幼体间个体大小存在差异,尤其是小规格幼体间出现个体大小差异时,小个体更易受到攻击,相残行为严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饵料不适口和无遮蔽物是导致短蛸幼体发生同类相残的主要原因,高密度养殖、养殖温度高和个体大小的差异会诱发和促进同类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1龄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进行工厂化养殖试验以了解其生长特性。在自然水温(10.6±1.1~16.5±0.8℃)条件下,经过330 d左右的养殖试验,1龄裸盖鱼由初始平均体重650.3±85.7 g增长到2 064.2±378.1 g,平均日增重3.9±1.8 g/d,最大日增重7.3±1.0 g/d。5月份平均增重量达到全年最高值,为220.0±32.2 g/月。其平均体重随日龄变化的关系符合方程y=8E-05x3-0.045 2x2+11.421x+310.13(R2=0.967 1),体重增长率方程为dy/dt=24E-05x2-0.090 4x+11.421。水温对裸盖鱼的体重增长、饵料系数及存活率均有影响。研究表明,裸盖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0.6±1.1~12.6±0.6℃,在该温度范围内,其体重增长快,饵料系数相对较低,存活率较高。国内外研究表明,裸盖鱼生长迅速,生长温度低,病害少,肉质鲜美,养殖效益显著,是适宜冷水养殖的高档鱼类。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出现在中国南海美济礁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的形态特征及其各性状特性与体重的关系,对其附近海域捕捞的52尾野生黄鳍金枪鱼幼鱼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对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头高、眼径、眼间距、口裂、吻长、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重12个可量性状进行测量.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分析方法,分析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程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主要性状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鱼体呈纺锤形,粗壮而圆,向后逐渐细尖,尾柄细长,背部较暗,呈深蓝色,腹部银白色,体表具有浅银灰色间隔的纵向条纹,并有明亮的光泽,尾鳍末端呈黄褐色;体长、体高和尾柄高与体重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体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最大(0.479)、决定系数最高(0.229),体长、体高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对体重产生影响,而尾柄高主要通过体高、体长对体重起间接作用;以体重为因变量(y),体高(x1)、体长(x2)、尾柄高(x3)为自变量,得到估算体重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为y=30.482 x1+18.328 x2+ 199.490 x3-500.785.  相似文献   

12.
随机采集了浙江省舟山西轩岛海滨的齿纹蜒螺197个,测量了壳长(x1)、壳宽(x2)、壳高(x3)及体质量(y).分析了各参数间的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齿纹蜒螺的4个参数相互间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壳长对体质量的影响最大,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多元回归分析剔除了壳高(不显著变量),建立了壳长和壳宽对体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鲈鲤(Percocypris pingi)苗种的生长特性,开发鲈鲤育苗技术,采用水泥池流水单养模式,在自然水温条件下,开展了10日龄至110日龄鲈鲤苗种培育试验。经过100 d的培育,鲈鲤鱼苗体质量从(46.45±4.03)mg增加到(2600.09±105.18)mg,平均体长从(16.22±0.46)mm增长到(50.78±2.97)mm,平均成活率为82.00%;体质量变异系数在4.05%~24.80%,体长变异系数在2.49%~7.32%,体质量变异系数大于体长变异系数;体质量变异系数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体长变异系数整体变化较为平缓,在整个培育阶段,鲈鲤种群生长离散呈现从加剧到减弱的变化规律;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在(0.91±0.49)%/d~(7.75±2.18)%/d,体长特定生长率在(0.47±0.29)%/d~(1.94±1.46)%/d,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大于体长特定生长率;在水温16.8~23.0℃条件下,鲈鲤生长状况良好,特定生长率相对较高,当水温高于23.0℃之后,特定生长率呈降低趋势,表明16.8~23.0℃是鲈鲤鱼苗适宜的生长水温范围;肥满度变化范围在(1.09±0.10)~(2.85±0.18)g/cm^3,肥满度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体长(x)和体质量(y)的拟合方程为y=0.0015x^3.7566(R^2=0.9806),b值为3.7566;全长(y)和体长(x)的拟合方程为y=1.223x-0.5055(R^2=0.9908)。试验结果表明,鲈鲤苗种在水泥池流水单养模式及自然水温条件下生长状况良好,16.8~23.0℃是鲈鲤苗种的适宜生长水温。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长时期黄姑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月龄和18月龄不同生长阶段的黄姑鱼体质量等9个表型性状的相关关系,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体质量为依变量,其他性状为自变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对线性方程加以回归。结果表明,不同的生长阶段体质量的变异系数均为最大;2月龄的全长(0.576)与18月龄的体高(0.558)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2月龄的全长与躯干长共同(0.4250)和18月龄的体高(0.3114)是决定体质量的主要性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经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建立了体质量为因变量,2月龄黄姑鱼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y=-0.964+0.724x4+0.289x1(r2=0.957);18月龄黄姑鱼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y=-600.412+54.162x7+18.03x1(r2=0.943);如果在这两个生长阶段对黄姑鱼进行性状选择育种,可以重点根据全长、躯干长、体高性状进行选择育种,对体质量进行间接选择育种,从而保证选择育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橄榄蛏蚌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影响肉质量的主要性状,随机选取40只3~4龄的野生橄榄蛏蚌,测量了壳长、壳宽、壳高、体质量(x1)、壳质量(x2)、高(x3)和肉质量(y)等7个数量性状,计算含肉率。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各数量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计算各性状对肉质量的通径系数与决定系数,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研究结果显示,橄榄蛏蚌的含肉率达到65.62%,是极具开发潜力的食用淡水贝类;橄榄蛏蚌各数量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体质量对肉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为0.983,是影响肉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壳长、壳宽、壳高、高与壳质量等性状对肉质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体质量间接实现的;体质量的综合决定效应为96.08%,是影响肉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具有育种意义;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各数量性状对肉质量的回归方程为:y=-18.548+0.690x1-0.442x2+6.804x3。  相似文献   

16.
光合选育系中华绒螯蟹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岩  刘谞  孙娜  耿丹  李杨 《水产科学》2021,(2):172-178
随机选取光合选育系成体中华绒螯蟹500只,雌[(95.27±14.60) g]、雄[(145.03±23.46) g]各250只,逐一测量头胸甲长( x 1 )、背甲后半长( x 2 )、体高( x 3 )、额宽( x_( 4) )、第1侧齿宽( x 5 )、第3步足长节长( x 6 )、第3步足前节长( x_( 7) )和第4步足指节长( x 8 )共8个形态学指标及其体质量( y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计算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而剖分各性状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光合选育系中华绒螯蟹各参数变异系数体质量均最大,雄蟹为16.17%,雌蟹为15.32%,各形态性状中体质量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各形态性状间头胸甲长与背甲后半长相关系数最大,雄蟹为0.830,雌蟹为0.893。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中,头胸甲长的相关系数最大,雄蟹为0.806,雌蟹为0.954。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都是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对体质量的间接影响依次为雄蟹头胸甲长>第3步足长节长>额宽>体高,雌蟹为头胸甲长>第3步足长节长>体高>额宽。各形态性状单独对体质量的决定程度头胸甲长最大,雄蟹为32.1%,雌蟹为53.8%,两两性状共同对体质量的决定程度第3步足长节长和头胸甲长的协同作用最大,雄蟹为20.2%,雌蟹为14.8%,头胸甲长和第3步足长节长对于体质量是重要的决定性指标。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的最优回归方程:雄蟹, y =-224.598+3.826 x_( 1 )+1.846 x 6 +2.866 x 4 +2.14 x 3;雌蟹, y =-166.408+3.734 x _(1 )+0.754 x_( 6) +0.817 x _(3 )-1.014 x_( 4) 。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生长时期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月生长指标的测定,建立了1龄锦绣龙虾的生长模型。锦绣龙虾的体长(L)—体质量(W)的相关式为:W=0.034 8L3.066 3;体长(L)和头胸甲长(CL)的相关式:L=2.772 2CL+0.337 9,得出锦绣龙虾的体长生长方程:Lt=37.498×(1-e-0.076 77(t-0.055 84)),体质量生长方程:Wt=2 333.24×(1-e-0.076 7 7(t-0.055 84))3.066 3,体长生长速度方程为:dL/dt=2.879 8×e-0.076 77(t-0.055 84),体质量生长速度方程为:dW/dt=549.244 3×e-0.076 77(t-0.055 84)(1-e-0.076 77(t-0.055 84))2.066 3。计算出其拐点年龄(Tr=ln3/k+t0)为14.65个月。说明锦绣龙虾体长在前期生长较快,而后期生长缓慢;体质量前期生长较慢,后期较快;体质量增长速度曲线呈不对称的S曲线,并具拐点,在拐点处其体质量增长速度能达到最大值79.24 g/月。本研究旨在为锦绣龙虾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奥尼罗非鱼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温度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在盐度为5不同温度(22、24、26、28、30、32和34℃)下,比较观察奥尼罗非鱼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同时在以上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初孵的奥尼罗非鱼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urvivalactivity index,SAI)。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4~32℃,受精卵孵化率较高(84.3%~91%),温度高于34℃和低于22℃时,孵化率较低。温度与培育周期呈负相关关系,函数关系为y=0.3607x2-26.836x+553.5,R2=0.973。仔鱼生存适宜温度是24~30℃,最适的温度是24~26℃。温度为22℃时,SAI值分别为19.9,但是仔鱼发育的缓慢,部分仔鱼的身体色素一直没有出现,不适合仔鱼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将体质量(0.014±0.001) g的杂交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以流水方式养殖87 d,饲养期间随时观察鱼的体征变化,自第7 d开始,每10 d取样测体质量和全长。试验结果显示,水温7~14℃时,初孵仔鱼躯体纤细透明,头部小且紧挨卵黄囊,卵黄囊椭圆形,约占整个身体的2/3。仔鱼发育至第7 d时始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阶段,发育至第9 d时卵黄囊基本消失,仔鱼完全进入外源营养阶段,第37 d时,仔鱼发育已进入稚鱼期,发育至第57 d时器官发育基本完善,外部形态和体色近成鱼,进入幼鱼期。仔稚鱼全长日均增长量为1.67 mm,平均瞬时增长率为2.26%,全长(L)与日龄(t)生长关系式为L=0.1546t+1.2357(r2=0.9812)。体质量日均增长量为0.25 g,平均瞬时生长率为5.51%,体质量(m)与日龄生长关系式为m=0.3379e0.0479t(r2=0.9851)。体质量与全长生长关系式为m=0.0289L2.3444(r2=0.993),幂指数小于3,表明杂交鲟仔稚鱼的体质量生长比全长生长慢,为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20.
胭脂鱼仔鱼的生长和消化酶活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孵化后1~37 d仔鱼的体长、体重、RNA/DNA比率、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酶活力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胭脂鱼仔鱼1~37 d体长稳定增长。体重增加呈阶段性,在1~21 d体重增长缓慢,21~29 d体重增加较快,29~37 d体重快速增加。仔鱼从7 d开始摄食,1~6 d,RNA/DNA比率变化很小,蛋白含量逐渐降低;7~21 d,RNA/DNA比率波动较大,蛋白含量增长缓慢;21~37 d,RNA/DNA比率和蛋白质均增长迅速。生长率(GR)与RNA/DNA比率的回归方程为:GR=1.01RNA/DNA+1.6077(R2=0.8516)。从2、5和7 d开始分别检测到明显的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之后,消化酶活力随着发育先快速地上升然后波动性地下降到一个稳定水平。结果表明:胭脂鱼仔鱼从内源性到外源性营养转化过程中,不同的消化酶能够检测到明显酶活力的时间不同,到仔鱼开始摄食时已经具备消化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的能力;RNA/DNA比率可以作为判定仔鱼生长率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