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一起小吃店误用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调查提供经验.方法 开展现场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对剩余可疑食物、呕吐物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19名就餐者发病,主要症状为头晕(84.21%)、恶心、呕吐(84.21%)、发绀(73.68%)等;潜伏期中位数为30 min.实验室检测剩炒面、患者呕吐物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为660、680 mg/kg;盐、味精、鸡精和面条汤、骨头汤的亚硝酸盐含量略高于国家标准限值.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小吃店误用亚硝酸盐引起的,应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多渠道强化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认识,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一起误用引起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原因,为今后预防和监管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餐馆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结果患者症状与亚硝酸盐中毒症状相似。垃圾桶内剩菜、餐桌剩菜、食盐调味罐、呕吐物中亚硝酸盐为阳性,其含量分别为761.1、2 998.0、803 200.0和34.4mg/kg,包装食盐、味精、油和生粉中未检出亚硝酸盐。经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确认该起食物中毒为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结论应加强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落实卫生部相关规定;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杜绝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一起误用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一起误用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思考,为今后预防和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结果 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依据WS/T86-1996《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确定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结论 通过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做好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此次食物中毒,分析中毒事件原因,总结应对中毒事件的经验,为预防和科学应对此类食物中毒事件、降低危害程度提供借鉴。方法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进食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卤菜加工工艺、加工及销售过程开展卫生学调查,封存原材料及在售卤菜;采集患者呕吐物、家庭剩余食物及在售卤菜送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调查的家庭用餐4人,3人中毒,均食用了市售的卤菜,未食用者无症状。患者呕吐物检测结果为30.7 mg/kg,家庭剩余卤菜及在售卤菜检测结果为2 500.0 mg/kg~12 087.9 mg/kg。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此次事件是一起进食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的卤菜所致食物中毒。结论本次食物中毒确认为食用亚硝酸盐严重超标的卤菜引起,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卤菜制作的监督。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一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为预防此类事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清和胃内容物标本及剩余可疑食物进行实验室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特征和现场调查与检测结果作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同就餐3人中发生2例病例,临床表现有口唇、舌及指端紫绀等亚硝酸盐中毒典型症状,2例病例均食用蘑菇排骨汤,另1人未食用蘑菇排骨汤,家庭食物制作现场发现已开封使用的亚硝酸盐,实验室检测蘑菇排骨汤中亚硝酸盐含量为6 000 mg/kg。结论该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由家庭误食亚硝酸盐引起,应加强防范食源性疾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分析1起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寻找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提出防控措施.方法 根据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通过病例访谈、食谱调查、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一家4人食用大米稀饭,食用最多者约2509、最少约10g,0.5~1 h后出现恶心、剧烈呕吐、头晕、四肢无力、晕厥等反应;1人在就医途中死亡,3人经洗胃、气管插管、阿托品、多巴胺、地塞米松等抢救处理和对症治疗后,1人抢救无效死亡,2人病情好转.经实验室检测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大米稀饭亚硝酸盐浓度高达6080 mg/kg,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该事件为误将玉石染液亚硝酸盐溶液作为盐水溶液食用而中毒.结论 本起事件是误将亚硝酸盐溶液当成盐水溶液食用而导致.需加强对剧毒品的管理,从源头断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进行总结,旨在加强餐饮业市场亚硝酸盐的管理,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对误食中毒人员进行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对可疑中毒食物进行实验室检验。结果在7种可疑食品中,馍馍中亚硝酸盐含量为760mg/kg,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中毒的病人经及时救治全部恢复健康。结论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食品行业的卫生监督检查,加大《食品卫生法》的宣传力度,加深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添加剂的鉴别,减少因误食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一起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的实验室检测与结果分析,为今后开展应急检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进行亚硝酸盐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查出不明调料中亚硝酸盐含量高达92%,并依据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为误食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 厨房误用亚硝酸盐导致了该次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发生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及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方法,并采集留样食品和病人排泄物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该事件在3.5h内共发生85人食物中毒,84人经治疗痊愈出院,1名深度昏迷者经抢救无效死亡。现场采集的7份标本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均呈强阳性,定量检测32.8~548.0mg/kg,超过国家强制性标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为一起误将亚硝酸盐当食盐使用引起的中毒事件。结论亚硝酸盐有较强的毒性,其性状与食盐相近,因此,应加强对其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管,避免误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造成本次职工食物中毒的直接原因。方法运用卫生学调查、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调查,对剩余可疑食物、呕吐物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呕吐物中亚硝酸盐平均含量为9.8 mg/kg,剩余米饭中亚硝酸盐含量为1.4×105mg/kg,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工业用亚硝酸钠引起的。结论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 14938-94)及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6-1996),认定该事件为一起因暂时停水引起车间除锈用亚硝酸钠水由水管虹吸至食堂,用含有亚硝酸钠水做成米饭,导致23人出现以头痛、恶心、呕吐、口唇发绀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一起因食用变质黑木耳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中毒原因。【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可疑食物及患者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此起食物中毒为家庭内聚集性食物中毒,暴露人数3人,死亡1人。2名患者血液中检出米酵菌酸毒素。【结论】该起事件是一起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食物疑是黑木耳。为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应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健康安全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多起食用织纹螺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探讨预防织纹螺食物中毒的方法,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7月8日-7月10日共报告食物中毒患者21例,其中重症6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食物中毒与患者发病前食用的织纹螺高度相关。采集剩余织纹螺样品和患者尿样送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温州市龙湾区和瑞安市两地共报告的21例患者均为食用织纹螺中毒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全身乏力、四肢麻痹等症状,经对症治疗,治愈20例,死亡1例。4份患者尿液样本检出河豚毒素(TTX),其含量分别是135μg/L、31μg/L、5μg/L和3μg/L,1份食剩织纹螺样本中检出10.3 mg/kg的TTX。结论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该起食用织纹螺食物中毒事件为河豚毒素中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一起因进食麻辣烫汤汁引起急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为预防控制亚硝酸盐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国标开展实验室亚硝酸盐定量检测等方法对本起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中毒患者为一名小学生,进食麻辣烫汤汁后短时间内出现呕吐、全身皮肤紫绀、大汗淋漓等以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为主的临床表现,经抢救治疗后患者痊愈出院。采集并检测患者呕吐物及进食的麻辣烫汤汁中亚硝酸盐含量分别为160 mg/kg和2 900 mg/kg,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治疗,确诊为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结论 进食麻辣烫汤汁引起急性亚硝酸盐中毒鲜见报道,麻辣烫汤汁存在长时间煮沸、浓缩和原料的频繁更换等特点,可能使得汤汁中的亚硝酸盐富集甚至超标,本起事件对进一步规范麻辣烫等食品安全管理有较大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建议监管部门加强麻辣烫等相关食品的定期监测、安全监管和健康宣教,从而有效预防亚硝酸盐中毒。  相似文献   

14.
对一起中毒食物样本的亚硝酸盐检验.结果引起该起食物中毒的样本亚硝酸盐含量为617~824mg/kg,确认为错误使用亚硝酸盐而导致的一起急性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一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探讨流行因素及病原学.方法 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鉴定方法.结果 本次食物中毒,中毒食物为炒米饭;临床表现以呕吐为主,占发病人数的70%;病原学检查为蜡样芽孢杆菌,中毒食物中蜡样芽孢杆菌计数为6.O×10 8cfu/g.结论 蜡样芽孢杆菌污染食品,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查明一起一家6人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对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6人共进午餐后均发病,对剩余"食盐"进行定性和定量检验,确认为"亚硝酸盐"工业用品。[结论]本次事故是误用亚硝酸盐作食盐引起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过量导致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原因。[方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验。[结果]进食可疑食物者211人,发病率28.0%(59/211),均治愈。[结论]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验,结合临床表现、发病潜伏期,确定为一起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8.
梅新红  刘辉  郭颖  邢树云 《职业与健康》2005,21(12):1972-1973
目的 调查一起食物中毒致死的原因.方法 对该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中毒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尸检胃内容物检验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烹调用糖中亚硝酸盐含量为99.6%,用其制作的糖醋鱼中亚硝酸盐含量为126 g/kg,死者尸检胃内容物亚硝酸盐含量为18 mg/kg.结论 中毒原因为误用亚硝酸盐为烹调用白糖所致,加工用量之大罕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原因。方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进食可疑食物者发病,均治愈。结论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确定是一起普通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20.
洪玲  陆飞  胡宝文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1,22(2):153+155-153,155
目的 通过对一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研究探讨其流行因素及病原学.方法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细菌学鉴定方法.结果 本次食物中毒,中毒食物为炒米饭;临床表现以呕吐为主,占发病人数的92.59%;病原学检查为蜡样芽孢杆菌,中毒食物炒米饭中蜡样芽孢杆菌菌落为126×10<'6>/g.结论 蜡样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