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微波合成(Au)_核·(Ag)_壳纳米粒子及其共振散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柠檬酸化学还原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作晶种,采用微波高压液相合成技术,制备出分散性较好、规则球形的(Au)核·(Ag)壳复合纳米粒子。研究了(Au)核·(Ag)壳复合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特性,在470nm处有最强共振散射峰,在404nm处产生一个吸收峰。结果表明,(Au)核·(Ag)壳复合纳米粒子的形成是导致470nm共振散射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凌绍明  沈文闻  隆金桥 《化学世界》2003,44(12):622-625
以银原子团簇作晶种,采用微波高压液相合成法制备了分散性好、规则球形的(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研究了(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液相(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和高压微波合成的液相金纳米粒子的最强共振散射峰均在580nm处,它们的吸收光谱图相似,最大吸收分别在518.5nm和524.8nm。  相似文献   

3.
银纳米粒子的绿色合成及其光谱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糊精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采用微波高压液相绿色合成法制备了黄色银纳米粒子。用吸收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研究银纳米粒子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最佳条件下,用该法制备的纳米银最大吸收峰在418 nm处,最强共振散射峰在486 nm处,银纳米粒子颗粒呈球形,粒度均匀,平均粒径为20 nm,单分散性较好。该法操作简单反应快速。  相似文献   

4.
凌绍明 《广东化工》2009,36(12):61-62,66
以葡聚糖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采用微波高压液相绿色合成法制备了黄色银纳米粒子。用吸收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研究其制备条件的影响。在413nm处产生最大吸收峰,在486nm处产生一个最强共振散射峰。实验表明:该法制备的银纳米粒子粒径均匀,平均粒径为16nm,其稳定性和分散性好,合成方法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5.
在弱酸性缓冲溶液中,质子化的多巴胺与表面包裹着柠檬酸根负离子的纳米银相结合,引起纳米银的聚集,导致体系在442 nm处共振散射强度增强,其强度增加值与多巴胺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提出了一种利用纳米银的聚集效应采用共振散射技术测定痕量多巴胺的新方法。在选定最佳实验条件下,多巴胺的线性范围为1.0×10~(-7)~2.5×10~(-5)mol/L,线性回归方程为ΔI=2.808×10~7c+8.15,相关系数为0.999 2,检出限为2.78×10~(-8)mol/L。该方法操作简便,应用于注射液、人血清和尿液中多巴胺含量的检测,其加标回收率为96.4%~103.9%,相对标准偏差为0.31%~1.28%。  相似文献   

6.
用激光散射(LLS)及透射电镜(TEM)技术研究了Te(Ⅳ)-I^--RhB水溶液中液相纳米粒子在自然状态下的聚集行为及粒径分布,并用共振瑞利散射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紫外一可见光谱对该液相纳米体系的光谱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0.8mol/L HCl介质中,当Te(Ⅳ)浓度为4、8、12、16、20μg/L时,Te(Ⅳ)-I^--RhB体系平均粒径分别为192、228、262、278、300nm;纳米粒子的形成及其聚合行为导致RhB在558nm处的吸收峰(A558)的减色效应及598nm处的发射峰(F598)的荧光猝灭和623nm处的共振散射峰(I623)增强,并与Te(Ⅳ)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体系在623nm处的散射强度I^1/3与其粒径成正比.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元素分析(EA)等手段对该纳米粒子进行表征,确定了其最简分子式为(RhB)4(TeI8).  相似文献   

7.
凌绍明  谢宇奇  赵金和 《化学世界》2011,52(10):592-594
在pH3.6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中,三聚氰胺(MA)可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LS)形成稳定的缔合物微粒.该缔合物微粒体系在472nm处存在较强的共振散射峰.三聚氰胺浓度在1.1~23.3mg/L范围内与472nm处共振散射光强度成线性,检出限为33μg/LMA.研究了共存物质对SLS共振散射测定三聚氰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AgBr)核·(Ag)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共振散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AgBr)m团簇作晶种,在柠檬酸钠存在条件下,(AgBr)m团簇表面结合的Ag+被光化学还原而获得土红色的液相(AgBr)核*(Ag)壳纳米粒子.研究了(AgBr)核*(Ag)壳纳米粒子的光谱特性,在512 nm处有最强共振散射峰,在410 nm处产生一个吸收峰.结果表明,(AgBr)核*(Ag)壳纳米粒子的形成是导致512 nm共振光散射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硫酸介质中,亚铁离子与铁氰化钾发生反应,生成疏水性的KFe[Fe(CN)6]化合物,导致体系在324nm处产生共振散射峰,过氧乙酸对该反应存在明显的阻抑作用。本文据此建立了一种用共振散射光谱法测定消毒液中过氧乙酸的分析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体系的共振散射强度变化量(ΔI)与过氧乙酸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5×10-6~3.0×10-5 mol·L-1,线性方程为ΔI=14.15+9.0×107C,相关系数R2为0.9910,检出限为7.0×10-7mol·L-1。将本法应用于消毒液中过氧乙酸的测定,检测结果的RSD为2.1%~2.7%,回收率在94.5%~96.0%之间。  相似文献   

10.
以没食子酸修饰金纳米粒子为探针,三聚氰胺通过氢键作用诱导金纳米探针团聚,进而使金纳米胶体颜色由酒红色变为蓝色。实验优化得最佳反应条件为在BR缓冲溶液(p H=6.0)介质中,室温反应20 min。没食子酸修饰的纳米金特异性好,对干扰物质响应不灵敏;对不同浓度三聚氰胺进行检测时发现在0.001~10μmol/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2=0.9922,检出限0.7 nmol/L。该方法用于检测牛奶样品中的三聚氰胺,样品回收率为96.8%~103.5%。  相似文献   

11.
用β-环糊精作还原剂还原氯金酸合成了金纳米粒子;同时,β-环糊精作为金纳米粒子的保护剂,防止生成的金纳米粒子的聚集。UV数据表明,溶液内含有金纳米粒子。TEM实验表明,β-环糊精还原氯金酸能生成β-环糊精包裹的球形金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12.
叶金鹏  龚劲松  陈霞  蒋敏  李恒  李会  许正宏  史劲松 《化工进展》2020,39(11):4575-4580
金纳米粒子传统制备主要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存在着过程复杂、条件苛刻、化学试剂用量高等缺点,而生物法由于环境友好、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逐步受到关注。本研究利用角蛋白酶的还原性制备金纳米粒子,恒温反应,分别对反应过程中氯金酸浓度、酶添加量和反应时间三个因素进行优化,并通过动态光散射(DLS)、zeta电位分析、透射电镜(TEM)及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制备的金纳米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1mmol/L的氯金酸溶液中加入1400U角蛋白酶,反应5h得到的金纳米胶体在550nm左右的吸收峰最显著,反应收率达到85%。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显示3100~3500cm-1处的酰胺N—H键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峰和1650cm-1处的酰胺Ⅰ带,证明角蛋白酶本身参与了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所得纳米金的粒径在30nm以下,zeta电位值为-13mV,粒子之间没有聚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为金纳米粒子的绿色化制备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不同浓度的多巴胺(DA)和盐酸羟胺两步还原氯金酸,可得到具有不同光学性质的金纳米溶胶。由此建立了一种测定多巴胺的新方法。碱性条件下,将不同浓度的DA与盐酸羟胺依次加入浓度为0.24 mmol/L的氯金酸溶液,所得金纳米溶胶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与DA浓度线性相关,其线性方程为λmax=586.4-47.8 cDA。在DA浓度为0.1~1.0μmol/L范围内,相关系数为0.998。利用此方法进行DA注射液实际样品测定,回收率为92%~105%,能够满足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4.
用自组装法将纳米金粒子组装到化学修饰过的ITO玻璃片上,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多层纳米金修饰电极。用紫外可见光谱、循环伏安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极对抗坏血酸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作用,峰电流与浓度在1.0×10^-5~1.4×10^-2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4.0×10^-6mol/L。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超声膜扩散法以氯金酸为原料,用柠檬酸三钠(TSC)在有保护剂PVP保护的条件下还原制备了金纳米粒子。制得的金纳米粒子溶胶采用X射线衍射(XRD)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得金纳米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制得的金纳米粒子纯度较高,分散性好,基本呈球形,粒径平均尺寸为20nm。  相似文献   

16.
以聚丙烯酸钠(PAAS)为保护剂,氯金酸溶液为前驱体,采用水合肼还原氯金酸的化学还原法成功地制备了单分散的纳米金粒子。利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测试设备对样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讨论了反应条件对纳米金粒子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所得到的纳米金粒径较小,分布较为均匀;氯金酸溶液用量、PAAS溶液用量和还原剂用量等对纳米金粒子的粒径影响较大。在本研究中,当PAAS溶液(0.1 g/L)用量为5 mL、氯金酸溶液(2 g/L)用量为1 mL、水合肼(85%)用量为4 mL时,所制备纳米金的粒径最小,平均粒径约为50 nm,均匀地分布在20~60 nm之间。  相似文献   

17.
潘伯广  洪成林  陈晓玉 《广东化工》2014,(8):119-120,126
首先制备普鲁士蓝纳米粒子(PB),通过利用多巴胺(DA)自氧化聚合形成聚多巴胺膜(Dopa)的特性,在PB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成膜,有效增加PB的稳定性,并在氯金酸溶液中原位还原沉积金纳米粒子,利用纳米金固定化甲胎蛋白抗体(anti-AFP),制得灵敏度高和稳定性好的无标记免疫传感器。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纳米粒子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交流阻抗法(EIS)考察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PB-Dopa-Au纳米粒子修饰的电极在实验过程中呈现出良好的氧化还原活性,对甲胎蛋白的检测范围为0.02~80 ng/mL检出限为0.01ng/mL。  相似文献   

18.
在pH 4.0的BR缓冲介质中,洛美沙星能与铜(Ⅱ)形成螯合阳离子,再通过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与曙红B阴离子形成缔合物,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显著增强。在最大RRS峰380 nm处,散射光增强值(ΔI)与洛美沙星的浓度成正比,据此建立了共振光散射法测定洛美沙星,线性范围为8.99×10-8~3.00×10-6mol/L,检出限(3Sb/k)为2.69×10-8mol/L。该法用于检测牛奶中洛美沙星的含量,并取得满意结果。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9.
文章报道了一种工艺简单、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制备金纳米粒子的方法。以蔗糖为还原剂,在水解条件下还原氯金酸制备金纳米粒子。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谱仪(EDX)对合成的金纳米粒子进行表征。实验系统的考察了水解时间、氯金酸添加量、反应时间等制备条件对纳米粒子光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水解时间为20 min,金纳米粒子的粒径随着氯金酸溶液添加量及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董丽红  吴霞  王玉凤 《化学试剂》2011,33(6):533-536
研究了标题化合物共振光散射的增强效应.在pH为4.5的酸性介质中,纳米银-十二烷基磺酸钠在350 nm处共振光散射增强与6-苄氨基嘌呤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6-苄氨基嘌呤的共振光散射法.测定的线性范围为2.0×10-8~1.0×10-5mol/L,检出限为2.8 ×10-9mol/L.该法简便、快速、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