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理解与解释的关系及科学哲学的历史进程的分析,对国内学术界一种流行的见解——科学哲学发展中出现了“解释学转向”——提出质疑,认为科学哲学发展进程中历史主义学派实现的并不是“解释学转向”,而是“解释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解释学是在否定古典哲学的实体一本体论以及建筑于其上的认识论的前提下产生的.解释学认为存在不是作为实体,而是作为被主体所解释的、具有某种意义的对象呈现出来的;认识不是对实体及其属性的反映,而是创造意义的解释活动。解释受制于主体的文化一心理结构,带有历史性,并且以合法的“偏见”为前提,而所谓的纯客观的、终极的认识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从解释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就会产生一个新的艺术观。艺术不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对世界(存在)的意义的创造和解释。存在的意义是解释的对象和产物,解释的不同水平就产生了现实与艺术的区分。艺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理解与解释的关系及科学哲学的历史进程的分析 ,对国内学术界一种流行的见解———科学哲学发展中出现了“解释学转向”———提出质疑 ,认为科学哲学发展进程中历史主义学派实现的并不是“解释学转向” ,而是“解释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徐复观的解释学回应了中国现代所面临问题,是中国传统的训诂考据的注释方法向现代解释学迈进的典范.他认为,思想史解释的目标就是要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用现代西方哲学理念来实现所谓的"转换"和现代化的阐释,中国思想的现代价值也并不在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放在西方哲学的框架里面重新解释.经典解释的现代意义产生于原初思想与现代人生存处境的碰撞,它具有现实性,来自切实的现实需要,同时它又是来自真正的古人思想,不是现代人对古人脱离其语境的现代的过度阐释.解释学对中国思想的"现代疏释"是身处现代文化危机的中国文化自我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谷永新 《学术交流》2008,2(2):35-37
解释学作为一门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提供新的维度和新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研究就包含着运用解释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解"问题.用解释学意义上的理解,包含"解释""理解"和"应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解释就要对这一问题作出哲学层面的理解和阐释,从学理方面作出深层次的探讨,经过理解、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具体实际、中国优秀文化结合时,实际上就是在携带着我们自己对中国实际的理解所形成的视域、中国优秀文化的视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交汇,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实践、应用过程.本文试图借助于哲学解释学的一些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蕴涵的理解和解释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陈正群 《社科纵横》2009,24(1):16-18
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创新之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实现了哲学出发点的根本转换。旧唯物主义是从自然存在出发解释问题的直观唯物主义或自然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从实践即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解释问题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解释学不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统一流派。它源于狄尔泰的生活哲学,主要成型于二十世纪的德国存在哲学。在解释学中,历史认识退化为全面的相对主义,既不能表述客观规律的存在,更不能用客观真实的映象表述对这类规律的认识。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本身最终将成为自我解释者,而且由于“存在”具有进行解释的性质,解释学便将成为无所不包的世界观。在具体解释成段文字方面,人们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解释学,从而形成了许多解释原理和规则,促使人们缜密地对待各门科学的文字资料。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把解释学变  相似文献   

8.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里提出了一种新的真理观,主张真理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真理,而反对真理只是一种自然科学过于狭隘的客观主义的方法;同时,他强调了哲学解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即"视界融合、效果历史".视界融合是指作者与读者视界的融合,效果历史是指历史并不是对象,我们都处身于历史之中,因此历史并不立于我们对面,而是一种过去对现在的效果.伽达默尔指出,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从而完成了本体论解释学的语言转向;并强调解释学事件中理解、解释与应用三要素的统一,应用是实践的应有之义,哲学解释学不仅是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实践哲学.解释学研究的是人的自由、生存、善的选择这些对人来说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解释学不仅可以使我们重归人文科学的精神故里,而且是我们现代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普遍的看法是,评价一种语言理论是否有价值,须以其能否用“越少越好”的有限的规则,解释“越多越好”的无限的语言事实为标准。转换生成语法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语言理论,或许正是它拥有最少的有限的规则系统,而解释的对象是语言中可能有的无限句子的集合。不过,如果语法是人能够说出和理解语言中数量无限的句子的能力,而语法又可以概括为一套有限的规则系统,凭着这一套规则系统,人就能够说出和理解任何一个具体的句子,那么,对转换生成语法的作用的这种理解,同其规则系统的产生,似可以归结为如下两个看来是逆过程,而实际上不能兼容(至少不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参照行动的文化结构化理论来解释北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猎巫事件--萨勒姆审巫案。对该案如何以及何以发生的理解与解释,需要考虑当时活跃在清教徒生活中复杂且被深刻感知的意义。本文揭示了清教文化中的危机。这场造成19个英国男女被绞死的审巫案是在原告、牧师及法官的主导下进行的,他们深植于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观中,操纵这一世界观,并最终借助合法暴力捍卫这一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根据如下的紧张与矛盾节点而得以重建的: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殖民地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世界如何运转的形而上信仰(如巫术与驱魂)。研究萨勒姆审巫案牵涉文化、诠释以及社会学解释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指出:(1)文化社会学的解释包含且不限于叙事性意向、意识、言说的意义及行动者的策略;(2)文化社会学的解释应把符号结构与政治经济学的互相嵌入纳入考虑范畴,但又注意不将前者化约为后者;(3)一个危机或事件的走势与参与其中的人们对危机的诠释之间相互纠缠。这意味着,文化社会学能够给出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因果性诠释,从而超越在理解与解释之间长久存在的区分。  相似文献   

11.
宪法学之研究大致基于三个层面:价值宪法学、规范分析宪法学和宪法解释学,公允说,当前宪法学之研究还多停留在价值宪法学与规范分析宪法学层面的研究上,宪法解释学虽然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尚未成为一种学术主流.在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法行政就是依宪行政的当下,必须把宪政所蕴涵的真理性价值转换为制度性的选择与建构;学术界的贡献则主要是为国家宪政机制提供一套得以运行的方法,这套方法就是宪法解释,研究这套解释方法的学问就是宪法解释学.因此,走向宪法文本自身的解释,就是关乎宪法学研究方法转型的大问题,也是确立宪法解释学的核心与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解释学文艺美学的意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解释学极大地改变了我们把握文学艺术的方式。它把意义看作文学存在的根本方式,看作文学在历史中实现的过程,看成是在对话与交流中生成的无限可能的世界。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理解与意义的语言性;二、当代解释学美学意义论的历史观;三、意义作为对立中介的第三生成物  相似文献   

13.
西方解释学的历史演进及其最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彤 《求是学刊》2006,33(6):43-49
施莱尔马赫把解释学引进哲学,使解释学成为一种普遍的解释工具和方法论,其缺陷在于忽略了理解内容中所包含的真理,把理解活动看作原作者意图的重构,看作一种客观的静止的认识活动,从而陷入笛卡尔式的二元对立之中。狄尔泰认为精神科学共同建立在人内心的体验的基础上,因而比自然科学更有理由成为一种科学,解释是我们把握精神世界的必要程序和方法;但他天真地抱有历史客观主义的想法,忘记了理解精神客观化存在的人本身的历史性,成为一种秘密的实证主义。海德格尔使解释学经历了一场真正的本体论转向,他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生存中必有领会,此在具有前理解和解释学循环的生存论结构。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形成了作为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之后,哈贝马斯进一步发展了解释学理论,形成了一种批判解释学或者叫做深层解释学。  相似文献   

14.
魏治勋 《求是学刊》2016,(6):96-105
法律之所以需要解释,端在于人类创造的法律先天存在着诸多不足。人类理性自身的缺陷与追求无美不具的大全式法典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要达致对社会生活的有效管理,就不得不对法律进行解释,以明晰法律的意义并弥补其不足;用以表述法律的日常语言存在的词不达意、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等问题导致法律的意义模糊,需要法律解释予以克服;语境转换导致的法律意义理解的多元化,亦需要通过解释辨明特定语境下法律的具体含义。法治需要法律解释,尤其需要法律方法指导之下的合理解释,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法治训诫。  相似文献   

15.
宪法解释方法的运用——以德国艾尔弗斯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有的宪法解释学研究多注重宏观的理论研究和法哲学层面的思考,缺乏在个案中对宪法解释的理解和分析.艾尔弗斯案在德国基本权利教义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此案来观察和说明德国宪法法院对诸种宪法解释方法的运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论证和判决的过程,可以为中国当前的宪法解释学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一书是道家学派最早问世而且价值最高的一部经典,也是道教的“圣经”。由于该书言简意赅,哲理深奥,后人在理解和解说上便产生种种分歧。这本不足为奇,它正是后世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根源之一。尽管如此,我们今天研究老子思想,还是应当以文献为依据尽可能作出符合原意的解释而避免望文生义、主观臆想的。本文仅举三例试作辨正,求教方家。1.是“自是者不章”还是“自视者不章”?  相似文献   

17.
德国哲学家海因里希·罗姆巴赫将密释学(Hermetik)定位为一门"反解释学".密释学主张原初情境的封闭性与独特性;它涉及的不是基于视域划分的横向经验,而是一种纵向经验,目的是打破视域的限制、观视到原初的境域整体--在这个境域化的世界中所有存在都以共创的方式相互关联.这种充满生命力的原初境域先于那个解释学理解所要把握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8.
判决理由:哲学解释学在法律解释中的最终落脚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晓  董必秀 《浙江学刊》2003,(5):142-146
法官解释法律的过程是抽象的法律向具体个案裁判转化的过程 ,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看 ,该过程经历了理解、解释和判断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其间充满个体的主观性、创造性和群体的参与、程序的约束以及社会法律价值观念衡量等因素 ,而个案裁判是这一过程呈现的最终结果。因而为使判决具有说服力 ,法官在判决中说明理由就十分必要 ,这是满足判决正当化 ,实现法治所必需的 ,也正是我国审判改革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9.
南宋以新的解释学精神和方法对汉、唐、宋即后三代的学术总结,对夏、商、周即前三代的回向和解释,提升了中国学术的理论思辨水平;而其指向则是内在心理的,它以“涵泳”即涵化吸受与沉潜体验将通经体道的家数学术在很大程度上转换为缘经体道或缘事缘情体道的个人性学术,实质上是一种美学观照和构建.其解释作为与西方哲学解释学不仅在方法论上有接近处,而且赋有存在论美学的意味.  相似文献   

20.
解释学在二十世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在文中通过勾勒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利科的解释学理论而回顾了解释学在本世纪的突破性发展。作者认为,二十世纪是解释学繁荣与发展的决定性时期。而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则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将方法论的解释学理论发展为一个基础的存在论问题,第一次将解释看作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伽达默尔关于解释学的语言性和历史性的思想则使解释学最终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实践哲学。利科的解释学则通过揭示理解的中介性和理解对象的文本性,使得方法论完全合法地成为哲学解释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