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对 2 5 2例不稳定心绞痛 (UAP)患者进行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2 5 2例患者分为以下五型 :初发劳力型、恶化劳力型、静息型、梗塞后早期心绞痛、变异型。结果 :(1)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 )静息型心绞痛以三支病变多见 (P <0 .0 1) ;(3)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病变以完全闭塞较其他各型多见 (P <0 .0 1) ,初发劳力型以 75 %~ 99%狭窄多见。结论 :临床上UAP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 ,病变狭窄程度重 ,且无侧支循环 ,应予积极治疗 ,静息型UAP三支病变多见 ,病变范围广 ,程度重 ,也应积极治疗。梗塞后UAP ,血栓检出率高 ,应积极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能在活体显示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唯一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为稳定或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病人进行介入性或手术治疗提供重要条件 ;还广泛应用于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评价和估计 ,并通过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提供功能指标。笔者对 380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380例心绞痛患者中 ,稳定型心绞痛 1 1 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2 64例。其中男 2 89例 ,年龄 32~ 76岁 ;女 91例 ,年龄 40~77岁 ,伴糖尿病者 41例。采用Seldinger技术作股动脉插管 ,用Judkins导管法作冠状动脉和左心室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38例,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根据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变化评价临床疗效.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即刻,血管残余狭窄均<10%,相关血流恢复TIMI 2~3级,手术成功率为94.7%.36例未再发作心绞痛,2例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电图29例恢复正常,5例ST-T改变大于50%,4例ST-T无明显变化.随访期间,4例心绞痛复发,其中3例再次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无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发生.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一种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冠状动脉造影的病变特征,以决定治疗方案。方法对62例UAP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加以分析,包括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病变特征。结果UAP大部分为三支及双支病变,且同一血管有多处病变,狭窄程度严重,有一部分为慢性闭塞病变且有侧支循环形成。结论UAP患者绝大部分为多支病变,且狭窄程度严重,指导早期血运重建,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对7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单支血管病变较其他各型多见(P<0.05);静息型心绞痛三支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较其他各型多见(P<0.05);复杂性病变检出率也较其他各型高(P<0.05);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变特点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梗塞后心绞痛“罪犯”病变多为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P<0.05);梗塞后心绞痛及静息型心绞痛止栓比初发、恶化型多见(P<0.05);变异型心绞痛仅有轻度冠脉狭窄。结论:梗塞后心绞痛与静息型心绞痛发作者病变更严重,应加强抗凝,予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6.
王喜萍  苏军才 《农垦医学》2001,23(6):365-365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血管腔直径及形态特征。近年资料显示 ,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形态可预测发生不良冠脉事件的危险性。本文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观察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管病变特点 ,旨在进一步加深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认识 ,从而提高对其预后判断和治疗的水平。1 资料与方法4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资料均出自 1 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1 2月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 1 1 2例患者。根据WHO心绞痛分型原则 ,并结合 1 994年5月全国不稳定心绞痛诊治研讨会精神 ,除外心肌梗塞及心梗后心绞痛。结合心绞痛特点 ,分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赵迎  孙福成  季福绥  许锋  何青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5):377-379,382
目的研究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随访结果。方法对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3例心绞痛发作时ST段抬高,其中1例一过性V1~V3导联ST段抬高2mm,2例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1~2mm。冠状动脉痉挛的血管包括右冠状动脉3例,左前降支3例,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1例;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为50%~99%;4例为正常冠脉患者,2例为轻中度冠脉病变基础上出现的冠脉痉挛,1例为已行支架植入治疗的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冠脉痉挛患者。7例患者均完成了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结论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可为正常冠脉或在冠脉病变基础上发生;随访发现部分患者即使坚持服用抗痉挛药物治疗,仍有症状发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卧位心绞痛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方法 :选择 30例卧位心绞痛患者 (A组 ,其中2 3例行冠脉造影 )及 4 2例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 (B组 )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征。结果 :A组患者年龄较B组患者大 ,A组患者中 2 5例 (83% )合并高血压 ,13例 (43% )合并糖尿病 ,均明显高于B组 (P值分别为 <0 .0 1、<0 .0 5 ) ,A组患者有心肌梗塞病史者更多 (分别为 6 3%与 19% ,P <0 .0 1)。A组异常室壁运动检出率 (73% )明显高于B组 (2 4 % ,P <0 .0 1) ,EF <0 .4 5的检出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 91%有3支病变、34%有左主干病变 ,均明显高于B组 (分别为 14 %、2 % ,P均 <0 .0 1) ,而且病变狭窄程度更重。A组 78%的患者为C型病变 ,而B组患者仅 17%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卧位心绞痛患者年龄较大 ,大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肌梗塞病史 ,其临床病情及冠脉病变严重 ,大多数患者为 3支和 /或左主干血管病 ,冠脉血流储备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4 2岁 ,因反复胸骨后疼痛 1年、发作频率增加 2个月入院。患者胸痛多于清晨起床前出现 ,呈压迫感 ,伴左肩部牵拉痛 ,持续 2~ 3min后自行缓解 ,无明显活动后胸痛、胸闷、气急。胸痛每 2~ 3个月发作 1次。 2个月前起 15~ 2 0 d发作 1次 ,性质相似 ,1个月前曾在外院检查 ,动态心电图 (ECG)提示间歇性 度 型房室传导阻滞 ,服用 5 -单硝酸异山梨醇酯 (长效异乐定 )、酒石酸美托洛尔(倍他乐克 )、乙酰水杨酸泡腾片 (巴米尔 )时仍有胸痛发作。患者有大量吸烟史 ,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入院查体 :血压17.3/12 k Pa(130…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变异性心绞痛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 ,即同时存在器质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和冠状动脉痉挛。有 1 0 %~ 2 0 %的病人在一年之间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据研究表明 ,冠状动脉内斑块的表面裂纹、破裂或斑块内部血栓形成是不稳定性因素。本文报导一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酶学改变 ,扩血管药物、溶栓、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 naryAngioplasty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Stents)术的诊治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胸痛时心电图(ECG)改变对UAP缺血相关血管判别的可能性。方法:记录62例UAP患者入院时、胸痛发作时、发作后12导联ECG(必要时18导联);所有患者均以Judkins技术经股动脉行冠脉造影;对比分析UAP胸痛时ECG动态缺血性ST—T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62例UAP患者胸痛发作时ECG呈T波伪改善6例;T波倒置5例;ST段一过性抬高4例;动态缺血性ST段压低47例。ECG定位为前壁、下壁、侧壁、广泛心肌缺血者分别为30、8、11、13例。前壁心肌缺血预测左前降支(IAD)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6.7%;下壁心肌缺血预测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62.5%;侧壁心肌缺血预测左回旋支(LCX)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54.5%;广泛心肌缺血判定左主干(LMCA)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61.5%。结论:UAP患者胸痛时ECG动态缺血性改变多样,心肌缺血ECG定位可以用作初步判定UAP缺血相关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年人群中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存在冠状动脉先天性及部分后天异常者的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75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异常共73例(3.89%),其中2.67%为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占异常的68.49%:包括起源和分布异常、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右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远较左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多见;2例未能成功施行右冠状动脉选择性造影。结论临床上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并非罕见,其中部分类型可引起心肌缺血。冠状动脉异常对介入诊疗的操作方法、结果评判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 5例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分析。结果 5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反复发作 ,并伴严重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 ,冠状动脉造影确诊 (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 5 0 % )。 2例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室颤 ,3例经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绞痛消失 ,1例行PTCA术后心绞痛减轻 ,1例待外科搭桥手术。认为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可靠方法 ,但造影时可产生严重并发症。本病内科治疗效果差 ,冠状动脉搭桥术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4~12月,我院对18例经内科药物治疗不能缓解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A)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结果:18例手术全部成功。随访3~12个月,15例再无心绞痛发作,恢复正常生活,3例偶有心前区不适,经药物治疗后可缓解。结论:在药物治疗不满意时,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小直径造影导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将273例行CAG者分成两组,用小直径(依据体重选用4F或5F导管)造影导管行CAG者152例为A组,其余121例以6F造影管行CAG为 B组,对比两组造影的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冠脉压力下降、心电图缺血性ST-T变化、心律失常及穿刺外周血管局部并发症及卧床时间。结果 A组与B组间的造影成功率、导管到位所需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但A组造影时心脏并发症及穿刺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术后徒手局部压迫止血所需时间亦低于B组(P<0.01)。结论使用小直径造影导管能明显降低CAG并发症,CAG成功率与6F造影管相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有心绞痛病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有心绞痛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对 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冠脉造影。结果 :心梗前有心绞痛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严重 ,累及血管支数多 ,病变形态复杂 ,侧支循环丰富 (P <0 0 5 )。结论 :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 将年龄≤ 40岁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2 5例作为青年组 ,年龄 >40岁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95例为中老年组 ,观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发病有无过量饮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 12 0例患者均在急性心肌梗塞后 2 8d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吸烟、饮酒、疲劳或精神紧张、血脂、高血压例数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均 <0 .0 1)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例数及病变范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 0 .0 5 )。结论 过量饮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可能是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诱发因素 ,这些因素诱发的冠脉痉挛在青年人中的心肌梗塞起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治疗结果。方法:对85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心肌桥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肌桥检出率8%。多位于左冠脉前降支中段。单纯型心肌桥14例,复杂型心肌桥54例。表现为不同程度胸部不适症状。68例均接受药物治疗,14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支架治疗,经药物和(或)支架治疗胸部不适症状得到缓解。随访68例,随访期间无1例死亡,有3例复杂型心肌桥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行支架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药物和(或)支架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了解肥厚性心肌病病人冠状动脉特征.②方法对28例肥厚性心肌病病人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其冠状动脉分布及特点,测量各分支中段内径大小,并与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正常人进行比较.③结果肥厚性心肌病病人冠状动脉供血呈左优势者占21.4%,明显高于正常人(X2=11.57,P<0.01),各亚型间无明显差异.发现并发冠心病者5例,其中1例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另1例植入永久性DDD起搏器治疗;1例左前降支中段发现冠状动脉肌桥.无冠状动脉病变的22例病人左主干、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中段内径较正常人明显粗大(t=4.739~8.260,P<0.005).④结论肥厚性心肌病病人冠状动脉供血呈左优势者比例较高,其冠状动脉内径较正常人粗大;疑有并发冠心病者须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郁金  孙平  陈刚 《河北医学》2007,13(3):281-284
目的:评价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8例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急诊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急诊介入组46例,非急诊介入组32例,两组均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对比观察30d内心脏事件(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再次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果:急诊介入组与非急诊介入组比较,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降低了30d内心脏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p<0.05;缩短了症状缓解及住院时间,P<0.05;而手术的成功率及疗效相似,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性高,疗效可靠,并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