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于静  车俊铁 《工业锅炉》2007,(1):33-34,53
采用了一种供热管网多点测控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针对用户可自我调节温度的集中供热要求进行了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该系统能够根据室外温度和用户热量进行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2.
该控制系统按控制功能分两大部分:一是锅炉燃烧系统的监测与控制;二是远程用户温度采集系统。控制中心则依据实测环境温度的变化(考虑风天的影响)和用户室内实测温度综合规划热源管理和控制运行。锅炉自控系统包括了锅炉变负荷运行、安全运行、监控管理、锅炉节能燃烧自控和热网自动调节的全部内容。该系统对锅炉的各项参数(供热量、压力、温度、流量、炉膛温度、排烟温度等)实时监测监视。对给煤量、送风量和炉膛负压进行优化控制管理。针对华北油田3台7MW链条燃煤热水锅炉特点,  相似文献   

3.
应用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创建间接连接热水区域供暖系统动态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系统补水率、散热器及换热器面积、室外温度、太阳辐射、室内得热、散热器循环流量和供水温度对系统和用户运行的影响。根据燃料控制器及温度控制器不同配置,仿真及分析了6种控制策略运行和能耗情况。控制仿真显示,基于用户侧的控制策略可实现系统节能及用户热舒适性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在冬季城镇供热工作中,大量的供热企业被用户室内温度不易采集的问题困扰着,用户室内温度数据通常只能靠供热运行人员挨家挨户实测获得。在实际工作中,受技术条件和经济成本等诸多因素限制,供热企业只能花极少的时间和人员对用户室内温度进行有限次数的测量,因此,用户室内温度作为供热服务最重要的质量指标反而被忽视了。研究表明,虽然很多供热企业通过采用气候补偿控制等技术手段有效地减少了能源浪费,但是用户室内温度通常还是会随着室外温度的波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能同时制冷的溴化锂喷射-吸收式热变换器系统。根据热质平衡理论和喷射器理论,对该新型系统进行了热力学模拟,分析了各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将该系统用于回收55℃的废热,解决同时需要制热、制冷场所的冷、热源问题。结果表明:废热先流经蒸发器的串联流程的性能优于其它流程;低压蒸发器内冷冻水出口温度越高、冷凝器中冷却水出口温度越低,系统性能越好;而吸收器中用户供水温度越高,系统制热火用效率ηr越大,系统能效比COP却越低。  相似文献   

6.
内可逆焦耳——布雷顿功热并供系统的[火用]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热力学优化理论对内可逆焦耳-布雷顿功热并供系统进行了优化分析.建立了以系统设计参数为变量的总目标函数,引入等效温度来计算热回收装置传热过程中的,得出了最大无量纲总时功热并供系统的效率及最优设计参数,讨论了各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得到最大无量纲总和对应的效率与其它参数的优化关系.分析显示系统性能随功热比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的.在满足热用户需求的范围内,对于给定的热用户温度参数,增大系统循环温比可提高功热并供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量供热方法的改革,供热系统使用了温控阀等设备,用户可以自主调节室内温度,使得原来的用户和热力公司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原有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策略不再适应计量供热系统的要求。叙述了基于同类用户具有相同相对供热量及供回水温度的特点,在用户负荷系数的基础上所建立的计量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公式。提出了根据调节方程预测热源(热力站)逐时相对供热量及相对流量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预测供热量,还可为神经网络预测热负荷训练模型,提供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8.
吉荣生 《热力透平》2011,40(3):215-219
对燃机电厂中压旁路的噪音和振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已建电厂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改造前后的效果。对今后新建机组中压旁路系统的布置、压力和温度的选择提出了建议。本次改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对今后同类型机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贾文姣  李素芬 《节能》2002,(4):9-12
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热电厂集中供热系统 ,本文针对不同热用户的不同要求 ,并根据热网的预测模型 ,为锅炉和汽机的运行提供正确的设定参数 ;提出从经济技术角度确定管网最佳供回、水温度的原则 ;同时分别从热源、最不利热用户的角度分析了供热管网系统的初调节和运行调节问题  相似文献   

10.
《节能》2020,(1):169-171
在民用住宅与公共建筑中,选取供热管网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热用户,将具备GPRS通讯方式的室内温度无线远传采集模块放在室内,通过无线远传模块将热用户的室温数据发送到自控柜中的工控机,智慧供热系统再对室温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汇总各种因素绘制出最佳的室内温度曲线来调节供热运行曲线,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成熟项目的应用经验以及行业前沿技术,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阐述城铁车辆空调系统的节能关键技术。设计阶段城铁车辆可选择配置直流直进空调机组,进行K值理论计算优化整车隔热设计,优化座椅-侧墙回风方式的隔热措施,合理布置客室温度传感器以及应用变风量VAV控制系统,实现空调系统节能;阐述了运营阶段变新风技术和自动温控技术。提出维保阶段可配置PHM系统实现状态检修,保持机组健康状态,以及进行风道清洗提高整个空调系统能效比。  相似文献   

12.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是相关设计环节当中的要点工作。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分析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策略,并且对相关工作的研究以及实现进行了细致的探究,旨在更进一步促进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节能性以及操作性的提高,全面改进传统设计工艺中的不足之处,进而为现代化的空调系统质量的改进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3.
马聚学  朱波  武继华  郭建春 《工业加热》2005,34(5):24-25,36
以组态王6.0为开发平台,利用日本岛电智能仪表、周波控制器、研华智能模块、晶闸管等组成硬件系统,对热处理设备实现了计算机监控,完成了电炉智能控制和PID调功功能,现场运行表明,本系统有控温精度高、炉温波动性小、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实现了对热处理车间的集散控制.本系统具备485通讯接口功能,具有联网通讯和远程监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王宏伟 《工业加热》2004,33(4):37-39
重点介绍了汽车铝轮毂固溶热处理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组成和特点,此生产线为国内首次设计和制造,与90年代末进口的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控温仪表精度更高、功能更齐全、性能更可靠、采用的开关磁阻调速系统优点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杨安礼  王海峰  陈莉莉  王龙龙 《节能》2012,31(10):57-60
基于太阳能集热器和热能蓄热器这一套能量转换和收集设备的基础上,为吸收式制冷、供暖、供热水提供热力驱动。系统组成包括太阳能集热蓄热部分,共用集热蓄热装置的制冷、供暖、供热水等三大功能循环系统,电路及其自动控制部分。该系统通过集热管和蓄热装置,将分散化、低品位的太阳能转换为较高品位的热能并存储起来,同时将其它形式的废热通过换热装置储存于蓄热装置内。三大循环能够按需获取热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换热器试验测控系统满足动态换热试验中对温度控制的要求,分析了试验系统中被控温度对象动态模型,设计了前馈-自抗扰温度控制算法。动态换热试验对象为管壳式换热器,试验过程管程流体为强迫对流换热,壳程流体自然对流换热,同时管程流体循环利用,要求控制管程入口温度稳定。控制算法全面利用模型信息,将壳程温度作为管程温度控制中的干扰,为其设计前馈补偿,同时设计自抗扰控制算法,处理模型偏差问题。利用AMESim软件搭建系统模型,在Simulink中设计控制算法,进行了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通过对比多种控制算法,验证了在壳程温度变化干扰的换热过程中,使用前馈-自抗扰控制算法能够使管程入口温度波动更小,更快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17.
王美怡  蒋建极 《工业加热》1997,(5):17-20,35
主要介绍了高,低温热处理炉的检测,控制回路,特别是炉温,燃烧控制回路的作用,构成,类型和发展,以及高,低温的热处理炉的自动化仪表系统的构成类型和发展方向,并对设计上应考虑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8.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特点以及燃烧系统输入和输出过程变量间的耦合关系,讨论了CFBB的蒸汽压力和床温的动态特性。认为引起蒸汽压力变动的主要原因在于燃料量(内扰)和汽轮机调门的变化(外扰);而影响床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给煤量、风量、物料循环量的变动,并从传热和燃烧过程分析了这些因素间的相互耦合关系。这对CFBB燃烧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以及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运行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工农业干燥过程中存在的干燥效率低、能耗高等问题,同时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低品位热能,设计了一种可控温湿度的中低温热源干燥系统,干燥系统由加热系统、排湿换气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和干燥室组成。介绍了其干燥工艺,分析了其运行性能和能耗情况,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发现该干燥系统气流温度和速度分布均匀、能耗低,系统在整个干燥过程中的干燥速率为0.122 kg/(kg∙h),整个过程的能耗因子为391.2 kJ/kg。系统适用于以地热能和工业余热等中低温热能为热源的工农业干燥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