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江苏省苏南地区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江苏省苏南地区农村人体寄生虫感染的现状和特点,以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方法 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和方法,在江苏省苏南地区中签的8个点中的4082人进行粪检。结果 寄生虫平均感染率为6.71%,男、女感染率分别为4.77%和8.42%,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共查见寄生虫5种,感染率分别为蛔虫0.44%(18/4082)、钩虫5.46%(223/4082)、鞭虫0.78%(32/4082)、姜片虫0.02%(1/4082)、蛲虫2.19%(9/411)。有2种虫感染者占感染人数的3.30%。蛔虫、鞭虫、蛲虫感染率15岁以下年龄组最高,钩虫感染率最高的是50岁以上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结论 江苏省苏南地区人体寄生虫感染率较10年前已有大幅度下降,感染虫种以钩虫为主,而且以美洲钩虫为优势虫种,少数未系统防治的乡、村,中、老年女性和儿童为今后防治寄生虫病重点地区和人群。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了解分析江苏省中部地区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 ,为今后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方法和要求 ,在苏中 4县 (市 ) 11个中签点调查。 结果 人群总感染率为 6.87% ,男、女感染率分别为 6.0 2 %和 7.67%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共查见 9种寄生虫 ,其中线虫 6种、吸虫 2种、绦虫 1种。感染 1、2种虫者分别占感染人数的 93 .2 5 %和 6.75 %。蛲虫、钩虫、鞭虫和蛔虫的感染率分别为7.18%、4.16%、1.65 %和 0 .41%。 <15岁及 >5 0岁年龄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组。 结论 江苏省苏中地区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率较 10年前有大幅度下降 ,主要与大面积防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卫生等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但低年龄组和中、老年龄组 ,蛲虫和钩虫是该地区今后防治的重点人群和重点虫种。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江苏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与态势,评估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计划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结果共查出10种寄生虫,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7.68%,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74%,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1.75%,囊虫病血清学阳性率为0,特殊人群弓形虫血清学阳性率为7.19%。在162所县级以上医院调查,10年共有3746例寄生虫病住院病例,其中85%是由蛔虫寄生引起。苏南地区主要以钩虫感染为主,苏中地区钩虫、蛲虫感染率较高,苏北地区蛔虫、蛲虫感染率较高。低年龄组和中老年农民是感染寄生虫的高危人群,苏北地区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结论与第一次寄生虫分布调查相比,虽然总感染率和各虫种感染率均大幅度下降,但土源性线虫病目前仍是江苏省流行的主要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掌握河南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方法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制定的方法和要求,抽取17个县51个调查点进行肠道寄生虫调查,10个县20个点进行旋毛虫病调查,10个县30个点进行囊虫病调查,5个县进行弓形虫病调查,1个县进行包虫病调查,2个县进行黑热病媒介白蛉调查。结果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25894人,总感染率为14.96%(3873/25894),其中蠕虫感染率为9.80%(2537/25894),原虫感染率为6.61%(1609/24348)。查出肠道寄生虫29种,其中蠕虫18种,原虫11种。人群血清学调查。旋毛虫、囊虫,包虫和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7%(300/10103)、0.05%(1/2200)、0.60%(6/1007)和4.64%(216/4660);黑热病媒介调查2个县,发现2种自蛉,共317只,中华白蛉占98.42%(312/317)。结论河南省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10年前显著下降,但不同地区流行情况仍有较大差异,低年龄组仍是寄生虫感染的高危人群。人群旋毛虫和囊虫感染率较低,弓形虫感染率相对较高,包虫病仅有局部发病灶点。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安徽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流行现状。方法按照全国统一调查方案,分层整群随机抽样29个肠道蠕虫调查点,27个华支睾吸虫调查点,16个绦、囊虫调查点。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检查肠道蠕虫卵;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钩虫虫种;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卵。带绦虫/囊尾蚴病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肠道蠕虫调查点共调查14873人。检出肠道蠕虫13种,总感染率为21.43%(其中男性19.63%,女性23.37%),女性高于男性(χ2=30.88,P<0.05),蛔虫、钩虫和鞭虫占全部感染者的91.28%;蛲虫检查3022人,阳性率为5.39%(163/3022);华支睾吸虫调查点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72%(男0.73%,女0.72%),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0095,P>0.05)。囊尾蚴病共调查16389人,未检出带绦虫病例,血清学阳性率为0.4%。结论与第一次全国分布调查结果相比,总感染率及各虫种感染率均大幅度下降。老年龄组的感染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女性),老年人群在过去的防治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华支吸虫睾流行区人群感染率降低。人群带绦虫、囊虫感染率极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江苏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评估防治效果。方法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结果共查出9种寄生虫,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7.68%,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人群感染率为0.74%,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11.75%,囊尾蚴病血清学阳性率为0,人群弓形体血清学阳性率为7.19%。在162所县级以上医院调查,10年共有3 746例寄生虫病住院病例,其中85%是由蛔虫寄生引起。苏南地区主要以钩虫感染为主,苏中地区钩虫、蛲虫感染率较高,苏北地区蛔虫、蛲虫感染率较高。低年龄组和中老年农民是感染寄生虫的高危人群,苏北地区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结论与1990年寄生虫分布调查相比,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和各虫种感染率均大幅度下降,但土源性线虫病仍是江苏省目前流行的主要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苏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与态势,评估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计划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结果共查出10种寄生虫,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7.68%,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74%,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1.75%,囊虫病血清学阳性率为0,特殊人群弓形虫血清学阳性率为7.19%。在162所县级以上医院调查,10年共有3 746例寄生虫病住院病例,其中85%是由蛔虫寄生引起。苏南地区主要以钩虫感染为主,苏中地区钩虫、蛲虫感染率较高,苏北地区蛔虫、蛲虫感染率较高。低年龄组和中老年农民是感染寄生虫的高危人群,苏北地区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结论与第一次寄生虫分布调查相比,虽然总感染率和各虫种感染率均大幅度下降,但土源性线虫病目前仍是江苏省流行的主要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河南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方法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制定的方法和要求,抽取17个县51个调查点进行肠道寄生虫调查,10个县20个点进行旋毛虫病调查,10个县30个点进行囊虫病调查,5个县进行弓形虫病调查,1个县进行包虫病调查,2个县进行黑热病媒介白蛉调查。结果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25 894人,总感染率为14.96%(3 873/25 894),其中蠕虫感染率为9.80%(2 537/25 894),原虫感染率为6.61%(1 609/24 348)。查出肠道寄生虫29种,其中蠕虫18种,原虫11种。人群血清学调查,旋毛虫、囊虫、包虫和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7%(300/1 0103)、0.05%(1/2 200)、0.60%(6/1 007)和4.64%(216/4 660);黑热病媒介调查2个县,发现2种白蛉,共317只,中华白蛉占98.42%(312/317)。结论河南省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10年前显著下降,但不同地区流行情况仍有较大差异,低年龄组仍是寄生虫感染的高危人群。人群旋毛虫和囊虫感染率较低,弓形虫感染率相对较高,包虫病仅有局部发病灶点。 相似文献
10.
11.
Li LS Chen BJ Zhang RY Cheng YZ Lin CX Lin KQ Li YR Fang YY Zheng GB Jiang DW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30(2):95-99
目的了解福建省土源性线虫人群感染现状。方法2007-2009年对全省9个地市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调查点,调查对象为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用Kato-Katz法(一粪一检)粪检蛔虫、钩虫和鞭虫虫卵,分别计算3种虫卵的每克粪便虫卵数(EPG),同时收集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并将本次调查结果与1992年和2003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了9地市49县(市、区)185乡(镇)610村的93 833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10.14%(9 511/93 833),与1992年和2003年的比较,分别下降了86.88%和71.84%。蛔虫、钩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32%(1 234/93 833)、7.31%(6 863/93 833)和1.73%(1 622/93 833)。蛔虫、钩虫和鞭虫感染者的平均EPG分别为9 556、526和156。男性和女性感染率分别为9.48%(4 385/46 246)和10.77%(5 126/47 587),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4,P<0.01);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626,P<0.01);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感染率不同,教育程度越高,感染率越低(χ2=1 107,P<0.01)。结论福建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感染率仍然较高,钩虫感染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山东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方法卫生部统一抽取本省10个县,30个调查点15000人,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规定方法和要求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15152人,寄生虫感染2767人,感染率18.26%。检出肠道寄生虫12种,其中蛔虫、鞭虫、蛲虫感染率分别为6.37%、9.89%和16.06%;原虫以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最高为1.42%。结论本次调查显示,人群总感染率、感染度、多虫种感染及虫种数量,均比10年前第一次调查有大幅度下降,有必要调整、制定新时期寄生虫病防治方案与规划。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人畜血吸虫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安徽省人畜血吸虫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全省19个血吸虫病疫情未控制县的每个县随机抽取3个未控制村(少于或等于3个的每个村必查)开展人畜感染情况调查。人群查病采用IHA法对6~65岁常住居民进行筛查,受检率不低于90%,阳性者全部以Kato-Katz法(一粪三检)进行病原学检查。对所有敞放的牛和羊的检查采用粪便直接毛蚴孵化法。结果疫情未控制村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为0.52%,最高为3.96%。耕牛感染率平均为1.86%,最高为4.92%;共检查羊394头,均为阴性。结论安徽省人畜血吸虫感染率的下降达到了疫情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安徽泾县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指导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法 选择4个野外环境,其中2个有感染性钉螺分布,2个无感染性钉螺分布.调查野粪污染情况,同时调查附近人、家畜及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人群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查病;家畜和野鼠采取粪便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 现场检获牛、狗、兔及不明野生动物阳性野粪,阳性率分别为14.3%、14.8%、8.9%、25.0%;野鼠、牛和人群IHA阳性率分别为,6.9%、15.1%和3.9%.除不明野生动物的野粪外,在有感染螺分布环境的野粪及宿主血吸虫阳性率均高于无感染螺分布的环境.结论 当地血吸虫病流行可能与牛、野鼠、狗、兔、人及其它野生动物有关,各种传染源在传播中的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青海省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韩秀敏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8,6(3):143-145
目的了解青海省人群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要求进行,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查人体肠道土源性线虫卵,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结果5县(市)检查10688人,查见土源性线虫3种,其中蛔虫感染者950人,感染率为8.89%;鞭虫感染者6人,感染率为0.06%;检查12岁以下儿童1834人,蛲虫感染者122人,感染率为6.65%。城市人群蛔虫感染率为7.79%,农业区为10.67%,牧业区为3.16%。城市儿童蛲虫感染率为5.49%,农区为7.78%,牧业区为11.59%。学龄前儿童和学生蛔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4.69%和14.13%。5~岁组儿童蛔虫感染率最高,为18.73%,其次为10~岁组,为14.42%。结论青海省人群中土源性线虫的感染以蛔虫为主,低年龄组的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感染最严重,感染率以农区较高,以上人群是今后防治的重点地区和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率、HPV亚型分布及影响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女性宫颈癌的防治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以2009年3-1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子宫颈HPV检测的605例女性为观察对象,取其宫颈脱落细胞标本,采用快速导流杂交技术HPV DNA检测法进行HPV的基因型分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收入、职业、初次性生活年龄、避孕方式、妊娠次数、分娩方式、吸烟等因素与HPV感染的关系.结果 女性HPV总感染率为21.49%(130/605),其中高危亚型感染率为15.70%(95/605),中国人常见亚型感染率为5.29%(32/605).在单因素分析中,危险因素为初次性生活年龄,HPV感染率随初次性生活年龄增高而减低(X2=4.4618,P<0.05),而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收入、职业、避孕方式、妊娠次数、分娩方式、吸烟因素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525、1.8510、1.0348、0.2592、1.1176、1.5664、2.8835、1.4597、2.6161,P均>0.05).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中,危险因素主要有初次性生活年龄、婚姻和妊娠次数(X2值分别为21.6637、8.0574、15.7573,P均<0.05).结论 初次性生活年龄、婚姻及妊娠次数与HPV感染高度相关,应尽量避免高危因素的发生,同时应重视HPV的筛查,尽可能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进行规范性治疗. 相似文献
18.
安徽石台县日本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石台县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指导当地防治工作。方法选择龙泉、垄上及源头3个流行村,开展人畜及野生动物的病原学查病,计算感染率及感染度。结果3个村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宿主有人、狗、猫及野鼠,其中人感染率分别为0、1.01%和0.87%,野鼠和狗感染率分别在22.22~33.33%和4.35~26.47%。感染度以野鼠最高,达609.91(算术均数)和259.06(几何均数)。并在当地另一乡发现1只野兔感染血吸虫。结论当地血吸虫病流行可能与野鼠、狗等有关,但明确各种感染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地位尚有待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鼠类感染巴尔通体调查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建省鼠类中巴尔通体(Bartonellaspp.)的感染状况和基因特征。方法 2014-2016年采用笼日法在福建省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和闽中捕鼠,现场鉴定并记录捕获鼠类的釆集时间、地点、鼠种、性别、鼠龄等资料。采集鼠心脏血,PCR扩增巴尔通体的gltA和16S~23SrRNA基因,阳性PCR产物送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感染率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法。结果调查共布放鼠笼5 917笼次,捕鼠381只,鼠密度为6.44%。巴尔通体感染率为12.34%。家鼠的巴尔通体感染率为10.61%,褐家鼠(Rattus norvebicus)和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感染率分别为11.30%和10.00%;野鼠的感染率为13.86%,黄毛鼠(Rattus losea)和针毛鼠(Rattus fulvescens)感染率分别为22.86%和18.00%,野鼠的巴尔通体感染率高于家鼠的感染率,但无统计学意义。从地区分布看,闽西、闽北一带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0.00%和25.33%。闽南一带感染率最低,为0。各地区感染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鼠龄的巴尔通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的生境下的感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样本测序分析显示,福建省鼠类感染的巴尔通体序列与B.tribocorum、B.elizabethae和B.grahamii序列最接近。结论福建省鼠类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存在对人群致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漳州市人体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与态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方法和要求,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点,粪便虫卵检查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蛲虫卵检查采用透明胶纸拭肛法。结果5个县20个中签点粪检10 913人,查出寄生虫感染者1 670人,总感染率为15.30%,虫种感染率分别为:钩虫12.69%,蛔虫0.15%,鞭虫2.16%,蛲虫19.39%;感染1种寄生虫者占总感染人数的99.70%;各年龄组感染率在4.14%50.15%之间,〉40岁人群感染率显著高于≤40岁人群,寄生虫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男性;农民感染率显著高于半工半农、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结论漳州市大部分地区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在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群感染率仍达30%以上,且低年龄组人群蛲虫感染率仍处较高水平,钩虫和蛲虫感染仍是漳州地区寄生虫病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